刘世强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类型,亦是职业教育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肩负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各行各业培育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政治思想建设高度重视,强调人才培养要兼顾专业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相协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占据全国高等院校 “半壁江山” 的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无疑是如何做到学生的职业技能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以帮助其提升就业能力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是从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求学环境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强的独特性,这是基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所决定的。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几下几点特征:
1.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校、技校的毕业生,这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比重最大。但无论是哪一渠道,录取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学无所欲,学而不精,学不得其术是高职院校学生最主要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如何面对这现实,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研究解决。
2.动手能力强,分析能力弱
基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特点,学生求学的侧重点在于习得技术而并非提升理论知识储备。并且从就业角度来讲,他们也更愿意参与学校所安排的专业实训课程。这些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然而却更倾向于遵循于操作流程,按部就班,在遇到新问题时欠缺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为:要记住“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
3.思想易盲从
当今社会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三观” 逐步定格的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极为容易受到网络上虚假、不良信息的蛊惑。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由于平日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训练,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在辨别信息真伪、判断善恶时稍有不慎,便会随波逐流。尽管我们在思政教育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学生还是很容易受到那些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4.缺乏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当下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大城市比例多一些),并且从小就要承受巨大的课业压力,鲜有承担家庭事务,特别是遇事往往注重个人感受、鲜为父母和家庭成员考虑,这也成了现代青年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欧美国家教育体制不同。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学习过程基本上脱离团队作业,学生只有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分工合作。然而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专业技术的学习仍具有很强的个人针对性,因此专业课学习对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是不充分的。
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核心是实践为主,理论相辅(现在实践课理论课比例已达到1∶1),以达到培育具备职业化特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逐步提升就业率也被各大高职院校所高度关注,因此相关专业技能实训课是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与此相比,思政课是一门抽象性的理论课程,兼具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政策性,同时与专业定位看似缺乏联系,虽然作为在学的必修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认知能力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存在差距,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课程,从而忽略了思政课对其自身发展及今后就业的思想性引导作用。思政课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我们“课程思政”建设中非常明显体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指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 意为建树德业,“树人” 实指培育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道德品质也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其中包括爱国敬业,承担社会责任,团结协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要素。立德源于正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方可修其志,由此不难发现,思政课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个人文化素养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也决定了思政课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不可替代的。具体来讲,其关联性可以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部教高〔2004〕1号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推动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要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当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求指向就业,思政课作为其中一环,必须要求发挥对就业的影响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还要“有担当、有责任、有作为”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更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贡献者。为此,思政课要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真正落实总书记所要求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通过上述对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剖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弱,缺少应变能力,缺乏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差等问题。而这些方面恰巧是用人单位人才招聘时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西安某学院思政部的调查指出,就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关注的高频词汇依次为:责任感、诚信正直、敬业、团队合作意识、道德修养及主动性。可以看出在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的新型就业模式下,企业不断提升对应聘者综合素质,思想先进性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真正做到 “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挂钩。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当代年轻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紧密相连,国家的荣辱兴衰与其休戚与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 “修身” 才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了解自己,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以国家复兴为己任。思政课作为思想教育的第一阵营,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领航性作用责无旁贷。高职院校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是要使学生一入学就感受到“修身”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努力培养、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理论枯燥,照本宣科是多数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常态认识,究其根本是教学资源固化,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所造成的。其实无论什么课程,不更新、不充实教学资源必会导致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从而与教学的根本目标渐行渐远。优化丰富教学资源,应着眼于实际,将生活融入于课本,融会贯通,借古喻今,以理证实。高职思政教师可以广泛收集素材,小到校园,大致世界,做到天下事皆为所用,并运用课本的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启发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帮助其树立优良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把科学理论和社会实际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从社会发展中、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甚至从学生现实就业中,用鲜活的事例来展示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
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和课堂吸引力,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与其课堂专注度有着极大的关联。思政教师身处思想教育的第一线,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这就需要思政教师不仅做到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海纳百川,真正做到学不可不博。只有以充实的知识储备为地基,才能活学活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应对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守正创新是我们思政教师的发展动力,特别是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质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打造学生爱学的好思政课、努力做乐为、敢为、有为的创新型思政教师
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设计要摆脱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贡献度。具体来说,可以在课程前十分钟安排学生进行课前演讲,主题为国内外时事,学生在陈述后要发表观点,其他学生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锻炼高职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课堂氛围。思政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作业来替代传统形式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磨合,取长补短,提升其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除此以外,要开展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以活动的形式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自觉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各种实践能力的教学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形式,在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方面,能够产生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同时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式、考核 、效果要紧紧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热情服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就业时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提高就业成功率。以今年我院动车检修1705班(复兴号班)就业为例,由于品学兼优,全班30人,截止到6月30日,29名同学被各铁路局面试合格、签约,1名湖北籍学生也已参加武汉局面试,在等结果。
总的来说,思政课教学只有创造较高的时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提升就业竞争力,是体现教育价值的最重要途径。只有明确教学定位,精准发现教学问题,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才能做到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