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发展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

2020-01-09 15:5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李 彦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2018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4%,约有1.68亿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400万。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34.8%,届时将成为全球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被广泛认可的“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为居家养老,7%的老人为社区养老,3%的老人为机构养老)逐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养老新问题,实现积极老龄化,将是应对之策,更是长远战略。

一、认识积极老龄化

1983年美国老年医学专家Butler,Robert首次提出“生产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又称“产出性老龄化)”,认为应当发展和利用老年人对社会做出经济贡献的能力,老年人通过参与工作、照料和志愿活动等形式,仍然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987年美国学者Rowe和Kahn发表《人的老龄化:普通与成功》,在哈维伯斯特提出的“成功老龄化(Succeccful Aging)”概念基础上将老龄化研究从疾病与衰减范式转变为健康与成长范式,构建了“成功老龄化”模型。该模型认为“成功的老人”应该能够避免疾病和功能丧失,维持身体和认知功能,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87年世界卫生大会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体现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的核心理念。1997年西方七国首脑丹佛会议首次提出“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主张。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把“积极老龄化”的内涵写进了《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化大会政治宣言》,同时进一步阐明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决定因素和政策等。“积极老龄化”作为“健康老龄化”的升级版,其内涵更加宽泛,其最大特征是“健康、参与、保障”三大支柱理念的有机统一,旨在老龄化进程中逐步改善养老环境和态势,使老年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要在机体、心理方面保持健康,还应促使他们充分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老年人的各项权利也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目前我国学者对积极老龄化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积极老龄化概念及其本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二是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积极老龄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并对影响积极老龄化状况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三是对积极老龄化和社会参与、志愿者服务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四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的成功老龄化现象的技术测量和分析。积极老龄化理论认为,人口老龄化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成熟,老年人口是社会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经验、智慧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应促进其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其潜能,参与社会建设,并保障其各项权利和机会。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2013 年9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和发展养老服务业指明了方向。

二、老年教育与积极老龄化

老年教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国际上把老年教育称为“第三年龄教育”。老年教育是以老年人为特定教育对象,按照老年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更新老年人生活理念、增加生活知识、丰富老年生活、提高和完善老年人晚年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教育目标,为老年人开展的具有老年特色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类型。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基于老年人的教育权利、以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和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活动。

积极老龄化作为一种老年教育理论依据,对老年人自身的认识上认为,老年人是社会宝贵的财富,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毕生积累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沉淀了对人生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真知灼见和大智慧。老年人的贡献不仅限于他们参与的经济活动,他们在家庭和社区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不可多得的、可挖掘、可利用的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和积极力量;对老年人与社会发展互动角度上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它不仅不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相反,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对老年人关注的视角上认为,老年人作为积极主动的社会权利主体,积极创建他们参与的平台和机会,满足老年人“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根本需求。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同时,还须建立和完善他们的权益保障体系。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基于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老年人潜能开发和延长社会参与适应来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进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老年教育不仅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改善社会源泉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老年人从无所事事的消极养老观转变为增长知识、促进健康、发挥潜能、服务社会的积极养老观,最终形成积极、和谐的社会局面。

基于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内容要根据老年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和社会性发展,通过与“六个老有”目标相结合,促进老年人身心(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所体现的一种良好状态)全面健康发展,促进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因此老年教育内容应包含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规则等,努力提升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实现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

基于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模式要引导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重新定位社会角色和自我期望,包括准老年期的退休预备性引导、低龄老年期的角色转换和潜能开发引导、中龄老年期的再调整发展引导和高龄老年期的自我保护和超越引导,帮助老年人重新选择和设计老年期人生,调整好心态;注重培养老年人的参与理念与参与能力,促使老年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需求愿望,自主持续地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同时老年教育还要与老年人社会生活相融合,吸纳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教育营养,实现老年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整合。

基于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实施策略应该体现区别对待策略和弹性自主策略。老年教育不应局限于老年大学等老年学校教育,而是应该植根于社会之中面向所有老年人的教育。所谓区别对待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需要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现状和需求愿望,设计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所谓弹性自主即更多的考虑弹性、宽松、自主、灵活的特点,不设置统一的标准和硬性指标。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老年教育网络,积极打造老年教育平台,优化配置老年教育资源,努力保障每个老年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三、推进老年教育发展

发展老年教育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老年教育空间巨大。虽然201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4亿,占总人口的17.3%,呈现速度快、数量大的特点,但60-69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占主体,其思维能力保持着普通智力高峰期的80%-90%,而且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样的一个低龄老年群体更需要教育。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810多万的老年人在6.2万多所老年教育机构学习,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参与老年教育。随着老年教育不断向基层社区延伸,参与老年教育的老年人也在不断攀升,老年教育需求持续旺盛。对照《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 - 2020)》提出到2020年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要达到20%的要求,以及老年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丰富老年人生活主要方式的目标,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的规模以及对老年教育的认识水平,特别是对老年教育在潜能开发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推进还有很大空间。

基于积极老龄化,推进老年教育发展应着重发挥老年教育以下功能:一是健康保健功能。通过营养养生、医疗保健以及护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拓展老年人的知识面,帮助老年人延缓老后生理机能的渐进衰退,提高老年人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的能力,从而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生存状态。二是心理调适功能。老年教育不仅要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场所,还要让老年人在接受教育学习的过程中结交更多志同道合、同命相连的朋友,享受到集体的友情与欢乐,帮助老年人调适心态,转变角色定位,增强生活信心,尽快形成新的角色。三是学习创新功能。通过科学延缓老年人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等进程,对以往经历经验补充提炼,可能形成新的创新点,做出新成就,提升家庭生活满意度。通过学习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终端设备,利用网络视频、微信等现代聊天工具与其子女和孙辈交流,能不断加深代际之间的感情,有效缩减隔辈人之间的代沟。老年人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能赢得子女和孙辈的尊重和理解,促进家庭和社区和谐,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等课程的学习,可以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参与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贡献力量。

推进老年教育,应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积极重要作用。《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 - 2020)》指出,大力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促进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老年教育,推动现有老年大学转型升级,运用信息技术发展老年教育,动员组织文化、体育、科技资源服务老年教育,推进养教结合,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要进一步提高面向社会办学开放度。职业教育是与生活及职业密切相关的教育,职业教育承担着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职责,老年教育理应成为其中一部分。职业院校具有丰富的实训场馆,具备促进老年教育学习体验、健康发展的条件,有为国家老龄化社会的高质量运转尽责的义务。职业院校对接终身学习,贴近社区,服务社区,可有效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受众面。通过创新老年教育课程,不断挖掘老年教育课程的文化内涵,积累特色教学、品牌教学、效益教学等经验,促进老年教育的特色发展。发挥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鼓励在校教师和学生担任老年教育的志愿者,配合学校做好老年教育的相关服务工作。

四、积极老龄化下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积极老龄观不仅要求老年人自身积极认识,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老年期是人的生命周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经历程,机体衰老和功能衰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养老是老年期的一种生活方式。为贯彻积极养老观,我国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服务的对象逐步从特殊困难老年人转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内容逐步从补缺型供养服务转变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养老服务应重视生命教育。这种生命教育应该包括充满生命关怀的健康教育,用来维系旧有社会关系和重构生命意义的参与教育,以及通过制度提醒和改造的保障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延续生命自然长度;通过参与教育,可以拓展生命的社会宽度;通过保障教育,可以提升生命的精神高度。同时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营造关爱老人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建立心理慰藉网络,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养老服务,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融入到社会化的大服务体系当中,如与家政、超市等服务一起来提供服务。对于医疗、健康管理等专业服务,可以引入专业公司,也可以有效培训社区机构人员、志愿者或养老机构专业人员,辅助老年人锻炼,延缓老年人机能衰减,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因此,基于积极老龄化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应着力以下能力的培养。一是科学养生观的教育能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100%的观点是,100%的健康=8%医疗+17%社会环境因素+15%遗传因素+60%生活方式。健康素养低和想健康不知道如何健康,这是老年群体遇到的共性问题。吃是老年健康最大的问题,盲目吃保健品、吃素、减肥而营养不良,大有人在。与慢性病、老年功能退化的不适共同生活观念还不被接受,过度治疗、高频用药屡见不鲜。养老不仅要存钱,还要存肌肉。老年人都知道健身,但缺乏肌肉、力量型训练,而不能也不会防老年期骨质疏松、跌倒。因此具备正确的营养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养生观的教育极其重要。二是积极预防的评估能力。在积极老龄化视野下,需要把老年人功能衰退和失能失智预防与失能失智后的康复和照护放到同等、甚至是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也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要义。通过综合的评估和干预,可以防止和延缓老年人从虚弱状态陷入失能半失能状态,可以有效防止老年人跌倒,防止已经失能半失能老人加重病情。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发现前期的认知症患者和高风险的患者,这是认知症防治的有效办法。三是组织老年人开展活动的能力。老年人康复的价值在于“用进废退”,护理不是替代,是辅助,因此需要对老年人进行积极康复观的教育。组织老年人不被动地接受服务,而是成为养老服务的互助者、提供者。通过组织策划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适合老年人的教育活动,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心态和锐意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做出新贡献。四是适老化设计改造能力。现在的环境有很多不适老不宜居之处,需要为老年人营造安全、便利、舒适的支持性宜居环境,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生活独立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可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管,对患病老人进行远程问诊,并提供各类实时生活服务等,使养老更加安全、智能和便捷。

总结基于积极老龄化,推进老年教育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改善养老生态,优化资源配置,树立高效科学合理的养老观,营造良好养老市场氛围,培育养老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动养老服务升级,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整体水平,进而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六个老有”目标。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