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思考

2020-01-09 15:59孔庆杰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博文化遗产传统

孔庆杰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天津 300070)

一、文化遗产进课堂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更加认识到发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更加正确和准确地认识自己民族和历史的良好途径,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我们认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从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才是弘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而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在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受教育阶段都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之成为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特别强调了要通过教育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在这样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需求下,就要形成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同时就要根据国家未来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目标,贯穿到教育的整个全部过程当中。既要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下功夫,又要在文化素质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和熏陶。不仅仅在一个人的学校学习过程中进行教育,而且照顾教育要伴随终生。那么,如何通过教育,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现从小学到老年的终身教育全过程的开展,全方位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满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实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全方位、伴随终生的目标,同样是当今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努力来完成的。而其中,通过文化遗产教育进入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并由此实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全方位、伴随终生的目标,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手段。

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也同样强调了要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宣传教育。我们认为,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使我们的受教育者更加清楚准确地认识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准确把握精华与糟粕的区别、真实与虚假的不同,把我们真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必须而且迫在眉睫的十分重要工作。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讲,也呈现出一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热潮,从宣传机构到国家相关的机关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做着宣传、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

在这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热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主体的教育机构,就更加应该走在前列,研究、引导,甚至是规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向和内容,使之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征程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文化遗产的教育现状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文博教育与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性,应该说,高等教育的文博专业,是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艺术和考古以及文物修复的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从而掌握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文博事业管理和文物保护、文物鉴赏、文物研究等基本能力的相关专业。文博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十分明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学科又有着很强的交叉性的特点,其培养目标主要是文物学与博物馆学,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产业等方向。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高校的文博专业过于注重技术、历史相关的知识,而缺乏文化精神传播和文博知识普及型传播,其功能是培养专业人才而非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普及方面,在高校内依旧是空白。

(二)在文化遗产热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教育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展开,比如,京剧脸谱的绘制;剪纸、书法、中国画、茶艺技能的学习等,但大多表现为非遗的技巧传播,在教学过程中只传授这些技能的运用和完成,几乎没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角度进行教学。而且普遍存在着碎片化状况,同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概念性错误、教学内容具有十分强烈的任意性而缺乏规范系统的现象。

(三)职业、成人教育中缺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更多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缺乏进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保护的教育课程。这样培养的结果,应该说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培养了具体项目的传承人,使得文脉得以延续流传。但缺点是没有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更全面的视角去认识文化遗产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四)在普通教育的校本课程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但依旧表现为活动型、碎片化,并没有真正地按照教学规律形成学期的课程进入课表。基本上是讲座型的教学,而缺乏系统和课程规范。和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类似,普通教育的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大多表现为非遗的技巧传播,而同样缺乏进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的教育。即使是开展文博知识的课程,也大多表现为就博物馆的具体某件藏品的发现、整理过程的故事性介绍,而缺乏一定高度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提升。这样,即使在学生中开展了文化遗产的教学活动,也仍然很难形成对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的认知,从而也就无从达到在学生中准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现实的情况是,所有我们前面所谈到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普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具体的非遗传承技巧,但由于缺乏系统、准确性等现实问题,已经不能达到培养出传承人的目的。同时,由于课程传播的内容相对狭窄,又没能从更高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层面上进行介绍,同样也没有真正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文化遗产进课堂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虽然在当今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但从各教育阶段的职能上,普遍不存在这样的教育职能。同时,从各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来看,也普遍存在着缺乏优势的状况。普通教育的教师缺乏时间、知识的优势。从教育的现实情况上看,普通教育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大,升学任务导致知识点几乎完全集中在课程教学方面;高等教育缺乏职能任务优势,即使是涉及文化遗产内容的专业,教师的科研也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而缺乏如何普及的思考。同时,由于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科目分类划分过细,文化遗产教育就很难归类到某一现成的科目类别当中;社区、老年教育缺乏教师资源,教学更多体现在娱乐性而缺乏系统性的优势……,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遗产进入课堂的情况,难以达到我们要实现进一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这也就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的现状,通过对中国现有各教育阶段状况分析,根据成人高校的教师资源优势和成人高校教育教学的任务和特点,针对普通中小学教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职业、成人教育教学需要;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需要,成人教育学校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优势,可以解决前文表述的四个问题。从教育职责来看,成人教育恰恰担负着普及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成为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长期以来,成人教育一直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必要补充而发挥着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的功能,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话,成人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担负着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作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恰恰可以更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与普通高等教育想比较,成人高校一般规模相对比较小,相应带来了不同学科教师科研协作的便利,这样就避免了普通高校学科分类过细导致的跨学科协作的困难,从而为文化遗产教学课程开发过程中跨学科科研的需求提供了便利和优势。同时,成人教育国家科研项目任务较少,也没有普通教育一样的目标任务。于是,开发设计文化遗产课堂的教学课程、教材编制,就显现出其独有的优势。

(一)文化遗产进入课堂教学应该确定以下目标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成为课程的目标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近年来虽然很多普通教育的学校在其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很多都有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内容,但大多表现为一两次的活动形式,而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只能叫做活动而不能成为课程。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文化遗产内容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入手针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普及,进行课程开发,真正使之形成了课程,可以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的课表。

2.在文博教育中更注重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播,提升文化自信

传统文博教育中过于注重技术、历史,而缺乏文化精神传播和文博知识缺乏普及。其原因是,传统的文博教育一般只在高校中进行,目的是培养专业的文博工作人员。因此传统的文博教育缺乏普及性。本课题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普及来培养全民文博传承、保护的意识和素养,进一步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因此更加注重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

3.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满足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文化遗产教育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普通教育校本课程的素质教育需要、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丰富多彩需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且同时还可以锻炼、提高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

(二)文化遗产进入课堂应该解决如下教学问题

1. 确立“文化遗产课堂”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教学的真正有效性。根据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学生特点设计课程内容,把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学习要求,开展课程性而不是活动型的教学。

2.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在教学内容设定中,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神内核的注重,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形成、凝聚过程中的精神价值,解决传统文博教育中过于注重技术、历史的碎片化问题,增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教育的问题。

3.“文化遗产课堂”的师资培训,解决普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中师资不足,缺乏系统性问题。在文化遗产热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概念性错误、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的问题。完善职业、成人教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分体现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的精神,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并通过这样一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在教学上的规范、完善。

在解决不同教育阶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传统科研工作,一般都是各自针对自己的学科展开,必然形成学科单一的问题,不能使科研更加全面、协调。文化遗产课程的开发,可以利用成人高校教师资源,采取跨学科开发的方式,发挥成人高校规模小、教学开发交流便利,以及不同专业教师的学术优势,进行跨学科开发。这样的跨学科开发,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站位,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不同专业教师的知识特点,使整体开发研究达到学术上的兼收并蓄。

同时,文化遗产课程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应该特别避免传统科研的部门局限,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实验环境:文化遗产课程在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整合成人高校所在区域的普通教育、社区教育资源,以及文化遗产知识的相关专家资源。将学校作为课程研究开发基地,相关教育资源作为教学实践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及时对课程开业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应用。从而能够及时修正偏差并使成果及时转化应用。

猜你喜欢
文博文化遗产传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文博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