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01-09 15:48赵爱琴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话语红色互联网+

赵爱琴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如微博、微信、QQ、微电影和手机APP 等新媒介进入高校,广泛应用到了大学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等各个环节,互联网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沿和主战场。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和可交互性强等优势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红色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红色文化发端于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形成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是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的凝结,具有天然的德育价值。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特色文化,蕴涵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能够让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环境中重新厘清价值定位、辨别是非观念、认清发展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态势

当今世界,“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1]红色文化是党和军队由弱走向强、国家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态势。

(一)有效运用新技术手段,增强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纷纷应运而生,如大数据智能挖掘技术、机器人学习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增强其时代性和吸引力。对于红色文化,大多数人可能从课本、展览馆、电影电视中了解一些,但是要想真正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仅仅停留在红色文化的文字、图片、雕塑、展馆等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有效运用新技术手段来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比如我们可以把互联网技术中的VR 平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虚拟世界来获得视觉、听觉、触感的真实体验,穿越时空,回到革命先辈当时的历史情境,感受先辈们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运用VR 技术,穿戴上设备就可以真实的体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设身处地感受红军战士当时的处境,从而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如果想了解红色文化中真实的会议、战争等,也可以通过VR 技术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回到红色战役发生的现场,这样的体验会更加真实,教育效果也会更加深刻,避免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于抽象和流于说教。

(二)注重跨界的相互融合,增强实效性

高校在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同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各环节深度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作为党的传家宝,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鲜活素材,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要把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相融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衔接”[3],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以厚重的历史素材、共产党人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领悟红色文化蕴涵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要把红色文化与校团委、社团和校园活动相融合。如校园广播播放红色歌曲,举行红色文化论坛,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红色纪念馆等。要充分发挥“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4]的教育作用,触动大学生的心灵,领会红色文化的内涵,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把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强内涵建设的挖掘,增强获得感

自“五四”运动以来,红色文化从孕育、形成、发展、成熟到创新经历了百年历程,生生不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内涵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展览馆、文字、视频、图片等走马观花的层次上,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充分展示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增强学生获得感。“随着时代主题的不停转换,赋予红色文化鲜活的意蕴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丰富它的精神内核和物质外壳。”[5]因此,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教育价值,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等实体资源,总结和凝练共产党人英勇奋斗、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要义,将革命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战斗事迹中展现出来的共产党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等精神,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培育和鼓舞高尚的民族精神;最后要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道德资源,如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等红色人物,感受他们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二、“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诞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技术成为“一股解放的力量,打破距离和孤立的藩篱,把人们从传统社会传送到‘伟大社会’中”[6]。但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介形成了挑战

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图书、广播等与互联网技术相比传播速度慢,传播方式缺乏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互联网+”时代,要想真正做好“0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年轻人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受众需求,打破固守的思维模式,融入时代元素,在传播方式上转型和创新。“00 后”大学生的互联网基因与生俱来,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手机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等媒介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尽量做到红色信息触手可及,实现不论地域、不分时间的实时传播,让红色文化从课堂走到课下、从线上走向线下,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演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思政在线课堂、党建移动课堂等进行自主交流与学习,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网状的“集市式”交流方式对传统方式形成了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再囿于传统的口口相传的单向式传播,而是转变为多维、开放的“集市式”互动交流,使得“红色文化资源信息的获取不再因时间、地点等外在因素的束缚而受到制约,从而彻底打破了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机会不平等的困境”[7]。“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手机APP 等新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网状的点赞、转发、分享和评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对红色文化进行即时关注、分享和转发,快速获取国家要闻、时政资讯和红色文化的最新动态。红色信息和资讯不仅师生共享,还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在线留言板进行互动对话,也可以用朋友圈进行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实现多维的“集市式”交流方式。开展的红色文化课程,也不再仅仅通过传统的老师讲台讲、学生下面听的课堂教学,而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比如可以用超链接、在线直播和视频录播等方式实时地进行教学,让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快捷、更方便和更高效。

(三)网络话语表现形式对传统话语体系形成了挑战

红色文化浓缩了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必须有效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但是,传统的话语表现形式陈旧呆板、乏味枯燥,习惯用单一的文字图片式宣传教育,生搬硬套,总是用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政治话语或者是空洞说教的理论话语,甚至是照搬教材的教学话语,忽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网络化、多样化、层次化的需求,致使话语内容乏味、陈旧、呆板,缺乏集政治高度、理论深度、生活温度于一体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网络实践话语,如“撸起袖子加油干”“厉害了,我的国”“实干兴邦”等正能量的网络话语运用度不高,造成无法吸引“00 后”大学生的关注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在“互联网+”时代,要进一步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创新性的运用微音频、微动画、表情包、微视频等网络话语表现形式,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要闻、社会事务的参与度、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和实效性。

三、“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互联网+”时代,“在网络新媒体的催化作用下,更具灵活性、娱乐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文化接受习惯。”[8]因此,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结合红色文化的自身优势,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增强其影响力,真正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一)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开辟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网络平台成为了高校师生线上线下学习交流的新渠道。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占领主阵地,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开辟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就线上而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红色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红色文化手机APP 学习软件等网络平台“创造出兼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高质量网络作品”[9],“大力传播红色文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10]。同时也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发起“红色歌曲大合唱”“红色家书展示”和“红色英雄事迹汇报”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策划和参与实践活动,来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激发他们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也可以创建“红色文化”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化教育和多媒体等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电视专题片、现场教学录像等进行虚拟或仿真的教学体系,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11]“互联网+”时代,还可以充分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手机报纸、杂志阅读以及新闻传递,甚至可以开发红色游戏软件,在里面适当植入红色革命遗存、红色革命精神、红色经典故事等红色文化内容,吸引大学生关注红色经典,从而更好地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精神。

就线下而言,要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必须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通过课堂教学、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实践教学等方式,逐步挖掘出红色文化新的教育内容,探索出红色文化新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就实践教学而言,具体可以通过“知党、爱党、跟党走”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学习共产党人英勇奋斗、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也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和周年的时间节点,举行“纪念建国70 周年,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走”和“讲”唱响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主旋律。也可以开展“红色歌曲进课堂”和“红色经典电影展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进”和“展”培养大学生对党的深情厚谊和革命情怀;还可以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系列实践活,通过“行”坚定大学生对党的理想信念,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素材,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不忘初心教育的最具说服力的教育范式。在具体实践中要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获得感。

(二)以网络引领为核心,唱响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往往因信仰、爱国等话题过于尖锐而不敢谈。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做到勇亮剑、敢发声!”[12]尤其是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的“互联网+”时代,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联网发挥着裂变式的巨大能量,如果“网络”与“思想”不对接,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奏效。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拒绝“网路”就等于拒绝了出路。因此,要以网络引领为核心,唱响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才能被学生掌握,变成物质力量。目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00 后”大学生,他们成长在鼓励创新和自由的环境中,有想法、有行动、很独立;这代人的互联网基因与生俱来,兴趣喜好明显,更新着“欧美剧”,扮演着“微信控”……。据我校关于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的报告显示:“我校大学生互联网接触率高达100%,平均每人每天上网时在1~7 小时的占比81.3%,每天接触互联网超过8 小时的占比15%。”[14]因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喜欢互联网的特点,在网络公众平台上进行红色文化的专题策划、议题设置和联动推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蕴含的导向作用,唱响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将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

首先,要专题策划,凝聚受众。根据大学生喜欢过节日的特点,在网络公众平台上策划节日专题,推送红色文化的相关文章,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目光,并引导他们思考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比如共青团中央官微在“五四”青年节推送了一篇徐川写的《青年节里谈中国》的文章,瞬间刷爆大学生的朋友圈。文章从三个小故事出发,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用诙谐、幽默、轻松的方式号召广大青年涵养中国气质,宣扬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其次,要议题设置,激扬浊清。在网络公众平台上开设集思想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专题研讨”和“红色文化聊天室”等栏目,把与党和国家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列出来让大学生交流、讨论和思辨,从而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比如为了庆祝建国70 周年和建党98 周年,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置关于“党的知识”红色专题,讲解党的故事、诗歌朗诵、党史知识竞赛、拍摄“为党代言”微电影等系列活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的正能量,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联动推送,扩大音效。让新媒体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大学生交流互动,可以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遇到特别的专题,要在各级新媒体平台实现多形式、多角度的联动推送,联合发声,扩大音效。比如2019 年5 月4 日我校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活动,各级新媒体都进行了多形式的宣传推送,截至5 月5 日,微信累计阅读量超过了上万次,QQ 空间的访问量累计超过了8000 次,手机APP 累计阅读量超过了上万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网络语言为抓手,构建课上课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谁赢得互联网,谁就能赢得大学生,那么谁就能赢得未来。“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传播思想的载体,是教化人心的工具。”[15]在互联网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的今天,谁能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引领潮流、折服对手,谁就能够“网”聚人心、引导舆论。因此,着力构建卓有成效的课上课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关键举措,也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核心环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往往给人留下“庄重、严肃、刻板”等印象,这种虽然权威但生硬的话语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00 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互联网+”时代,随着微信、微博、手机APP 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网络语言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为抓手,着力构建课上课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首先,在网络语言的内容上,要始终坚持主旋律和正能量。在网络平台上要旗帜鲜明地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系统地诠释好中国梦;大张旗鼓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直气壮地批驳各种反动观点、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其次,在网络语言的形式上,要运用网络化的风格。要充分借鉴和使用网络流行语言如语录体、评论体、段子体、漫画体……同时借助图片、语音、数字、视频等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严肃的政治话语进行转化、包装以及“翻译”,构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体系,从而贴近大学生生活,引起共鸣,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在网络语言的功能上,要增强说理性。目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平台大肆进行“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网上固根与毁根的斗争一直在进行。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体系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用真理发声,提高网络话语权的说服力和公信力。针对一些网上谣言、热炒的事件、错误的言论要及时主动地回击,有理有据地揭露,义正言辞地驳斥,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社会思潮严重影响着“00 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顺势而为,以互联网技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活红色文化生命力,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红色文化正能量,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猜你喜欢
话语红色互联网+
红色是什么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