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蕊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自明治维新以来,公民教育在日本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近代日本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急速转型时期,公民教育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生成和发展,有其鲜明的特点和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公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性。当下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亟待突破,积极借鉴日本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20 世纪初日本公民教育为研究对象,探析近代日本公民教育在局势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成功实施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启示。
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逐渐由封建政治转向民主政治,由封建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变革,但是其国内经济发展跟不上政治的变化,贫富差距、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当时,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并未成熟,尽管资本主义因素已占据主导,但是封建主义残余仍然存在,并且,随后兴起的社会主义也在日本思想界掀起一波震荡。日本在国际和国内双重压力下,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于是,公民教育在当时应运而生,被日本各界视为扭转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形势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日本的公民教育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日本由封建主义的教育快速转变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公民教育并非易事,但是,日本仍然以强大的决心、有效的措施,成功地实施了公民教育,推动了日本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公民教育以公民人格培养为主要教育目标,以公民科为主要教育载体,以国家认同为重要教育内容,并采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式教育模式。从这些特征中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公民教育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的科目设置,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以及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正因为如此,近代日本公民教育才得以有效实施,并在提高人民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 世纪初期的日本公民教育实际上是明治维新所倡导的教育改革的延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制度被推翻之后,明治维新初期的日本公民教育以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为教育目标。明治元年发布的“五条御誓文”是明治新政的纲领,亦是日本教育的方针,公民教育也遵循这一根本方针。明治二十二年发布的《教育敕语》更是进一步将这个方针具体化,它明确提出:“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厥善,乃我国体之精华;教育之渊源,实在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而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不独为朕忠良之臣民,又足以彰尔祖先之遗风。”[1]3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注重培养国民忠君爱国、乐于奉献、大公无私的人格。随后,受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公民教育的目标由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逐渐转变为培养“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昭和六年一月二十日文部省训令第三号明确指示其教育要旨是“涵养国民足以完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知德,尤使其领会尊法之精神与共存共荣之本义,培养为公服务、协同合作的风气,以育成良善的立宪自治国民的基本教养”[1]52。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公民教育已逐渐摒弃臣民思想,而接近西方现代公民思想。
公民科是日本公民教育的中枢,亦是日本公民教育根本方针的实施体现。公民科覆盖极广,贯彻实施于小学、实业补习学校、青年训练所、各种中等学校、男女青年团等机构。可以说,公民教育以公民科为载体渗透于整个日本教育体系之中,从上至下遍布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同时,一致的方针、精神和内容能够一以贯之,使公民科在这些学校得到统一的实施,保持了公民科和公民教育根本性质的统一。为保证公民科的内容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日本十分注重公民科课程建设和实施技巧,“教授务须于日常生活之经验中寻求事例,勿偏于理论而以实际为主,并须努力于道德的情操之陶冶”[1]52。可以看出来,日本公民科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事例,教材中尽量选取“我们的家”“我们的乡土”“我们的府系”“我们的国家”等题目,在教授中积极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事项,增强教授内容的吸收度和教授方式的亲和度。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理论不脱离生活,提升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和熟悉感,易于教师传授和学生吸收,让学生更容易有获得感。日本还十分注重公民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补作用,“本要目所揭载的事项,须与修身、国语、历史、地理、实业及其他学科目联络补充而教授之”[1]52。可见,公民科并非孤立科目,而是嵌于日本整个教育系统之中,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互相独立又互相补充,与其他学科共同形成日本教育体系的整体图景。
近代日本公民教育的内容中,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国家认同是公民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心理上承认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由此产生的凝聚情感使公民愿意积极为共同生活效力,而且在共同体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2]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家公民身份,正确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才能领会个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利益问题,主动承担起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日本公民教育以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强化公众民族、民主意识来达到这种对国家的认同。
日本公民科的教授内容极力在日本公民心中树立完美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认同。这些科目强调历史厚重感,“我国为世界无比的国家,建国以来已经经过了三千年”[1]350,同时强调日本迅猛的发展态势,增进公民的国家自豪感,“我国不单单是亚细亚的盟主,东洋文化的代表,并且也已列为五大强国之一,在国际间占着极重要的地位,所以一举一动都为全世界所注目”[1]350,进而加强日本公民对于国家的认知、肯定和接纳,使他们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努力奋斗。
增强国家认同旨在使公民在情感上向国家靠拢,最终在行为上践行公民责任和公民德性,从而形成“知情行”三位一体的认同模式。只有认同自己的国家,才能培养符合这个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进而接纳这个国家所推崇的价值理念,践行这个国家所倡导的行为规范,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做一个对国家负责任、有贡献的好公民。可以说,国家认同感的获得是公民由“名”转为“实”、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重要一环。因此,日本依托公民教育,唤醒公民的“我们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以此加深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使之成为忠君爱国、忠孝一体、遵纪守法并愿意为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好公民。
日本的公民教育无处不在,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其中,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最重要的阵地,社会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有效补充。日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源头。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可以产生极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日本不仅重视家庭教育,还极力倡导公民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因为美满的家庭生活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风,而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公民,父辈的良好品行能够代代相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学校教育以公民科的形式覆盖整个教育体系,包括中小学校、实业补习学校、青年训练营、青年学校以及少年团、青年团和在乡军人会等机构。所以,无论日本青年处于哪个教育层次,都能够受到公民科的教导和公民教育的熏陶。同时,日本十分重视教师的素质,1872 年的《学制》对教师的年龄、学历、行为规范均有明确规定。同时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践行公民责任,在人格、品质、思想上做出身体力行的表率,向学生示范好公民的言行,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之自觉模仿,逐渐成为合格的好公民。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虽然不像学校教育一样形成体系,但是,范围更广泛、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社会教育可谓无处不在,日本重视在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贯穿公民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书籍、报刊、广告牌等一切社会场所、设施和产品,促进公众对公民教育宣传内容的接纳。
近代日本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为确保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创新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全面认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堪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肩。但是新中国成立也仅有70 年,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不免有发展不充分的地方,其中就包含对于公民政治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弥补这一缺憾的有效途径。公民对于政治的正确理解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在封建社会,政治被认为是君主、官吏等阶层的专有物,与一般百姓没有直接关系,国民也不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然而,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公民肩负的政治责任越来越大,公民对于国家的关心、政治生活的参与程度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与公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家生活的有序运行依赖于公民对于国家发展全方位的理解。公民不仅应该具有政治、经济、法制知识,还应该对于国家社会的物质与精神各方面都有深切的认知。尤其是在国家的社会变革之中,国家对公民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属必要。增强公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对于政治的正当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状态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状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青少年品格,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增强他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与政治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思想教育和针对思想的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讲,各个学科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彻底。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序、系统进行,就必须专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进行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独到的、专业的、特色的,并且也是必需的,绝非是将其他学科不充分或不重视的部分列入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并且为其他学科的内容把握标准和尺度,使之适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高度重视公民教育,从上至下实施全方位的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政治修养。所以,日本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公民教育的成功。日本公民教育不仅涵盖中小学,同时注重传统教育体系之外的教育机构,在实业补习学校、青年训练所,以及之后的青年学校都设立了公民科。这些学校招收的是小学毕业后不进入中学而从事实务的青年男子,与我国的中专技校这类学校定位相似,其成功经验应为这类院校所重视和借鉴。在日本,修身科和公民科在四年的学习期限中需要达到一百小时,占全学时的八分之一。教育宗旨、内容和方式与一般学校无异。可见,日本十分注重公民教育在这类学校的落实程度。但是反观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尽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然有改善提高的空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3]。中专、技校这类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学校出现其他学科占用思政课学时的情况,或者将毫不相关的内容放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这样不仅浪费了思政课的学时,还会让学生产生思政理论课不重要的误解。事实上,思政课对于这类学校的学生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公民政治素养,还具有稳定思想状态、维护社会平稳的作用。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说,学校的思政课是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多元价值观、思潮正冲击着我国青年的价值体系,中专、技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文化教育程度相对不高,思想状态、价值观还没有稳定,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思政课承担着培养辨别能力、抵御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大中专、技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力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对于伦理、道德的教授可以说具有天然优势。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出生之后首先接触到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并且,由于家庭教育在婴幼儿时期就起作用,其影响甚为深远,孩提时听到的歌谣、故事,会影响一生,为之后接受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可以涵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同时,对于儿童国民性的养成也有很大作用。可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是人生道德的渊源。家庭的幸福、圆满、平和,能够树立美好的家风,使孩子从小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运用的好,则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所以,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倡导家庭对孩子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借由祖辈、父辈之口,代代相传,这将有力促使青少年国民性的充分发展。
社会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可以说是更大规模的学校。社会可以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广阔的空间,让教育得以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相对固定,尽管教师被鼓励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的材料,但是总体上还是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之内。与此不同的是,社会日新月异、变化万千,青少年毕业之后都要步入社会,所见所闻皆为教育,潜在地接受着社会教育。社会上的博物馆、图书馆、讲座等等都起到传播教育内容的作用,特别是现在手机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内容可以涵盖几乎所有人,这就不得不重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近些年,我国主旋律电影、电视剧、展览等收获越来越多的肯定和称赞,“学习强国”的推出也是一项有益尝试,是利用移动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典范。
教育大计的根本在于教师,教育质量的基础也在于教师,教师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办好教育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又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资,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近代日本公民教育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为了思政课的有效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建设。要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根据中央指示,确保思政课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且确保编制能够落实到思政课教师上,不能挪为他用。同时,通过培训、研修、进修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知识素养,夯实理论基础,拓宽国际视野。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注重选拔培养具备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