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政
(汉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党中央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两个重要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 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了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精神,之后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社政[2005]11 号),提出大中小学要“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这些是比较早的从党和国家文件中要求把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整体规划的。但在现实的德育工作层面,由于大中小学特别是大学和中小学实际上分属不同地方党委、政府管理系统,很难真正实现整体规划和同步实施。即便是已开展的德育研究工作,也往往是将大中小学分开研究,很少有把大中小学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一体化”研究探讨的。而实际上作为培养人的工作,大中小学德育又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纵向衔接、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2019 年3 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了这个问题,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这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两个层面,既包括大学、中学、小学教育的几个阶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问题,也包括思政课诸多方面“一体化”的问题,如思政课涉及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用书、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和环节的“一体化”建设问题。本文着重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各环节“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学校育人要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作用,课程教学永远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所以,开好思政课就显得特别重要。另一方面,就一门课程来说,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办、国办在2019 年8 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做出了“一体化”规定,总体上的要求,就是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这是通过大中小学连续开设思政课,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总的教学目标,同时,《意见》还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明确了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各个阶段思政课的分段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预期时效性。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都要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完成育人任务。
体现课程目标最核心的要素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因此,《意见》将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做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思政课程内容总体包括下列内容,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围绕上述课程内容,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制”必修课,还可以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选修课;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同时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这主要是“思想政治”的时事部分;高校开设思政课在重申05 方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2]。并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率先研发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要求。
总体来看,《意见》提出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在铸魂育人上的目标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层层抓落实;大中小学校和所有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掌握,并通过出色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完成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须承担的神圣使命。
全面反映和体现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学用书,即教材,所以,统筹研发编写好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思政课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课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性的课程,又是学科背景深厚的一门科学,所以,教材建设既要凸显政治课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又要体现学科的科学性、理论性,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尤其是小学、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可读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都使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国统编教材。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该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担任总主编。高中阶段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思想政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学阶段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负责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一套教材编印出版,从组织领导单位、编写专家队伍、出版发行单位来看,都是顶级和权威的,就每一本教材水平和质量来说,都是有可靠保障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一线教师还是感觉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一是相同内容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教材中存在简单重复,尤其是大学与高中阶段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简单重复现象,而且相同课程内容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应有的侧重点又不够不突出,这就使大学生对在大学阶段更加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不起兴趣,造成厌学的“逆反”心理。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学习逐渐加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够显著。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都要完成政治、历史、道德、文化方面的思政课任务,各学段存在内容重复也是必然的,但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启蒙性、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理论性、探究性学习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呈现出螺旋上升和渐进反复的良好态势,这才是大中小学“一体化”开设思政课所要追求的效果。如果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不突出,势必会给师生造成在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的负面感受。三是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统编教材“统”得不够,各管一段是“统”了,但大学与高中、义务教育各学段还没有真正“统”起来,没有一“统”到底。
这次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明确要求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是主责单位,负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并且明确了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这样,就可以真正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统”起来,要建立一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统筹领导、谋划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下设大学、高中、义务教育各个学段教材编写小组,统一谋划、分工编写,明确不同阶段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在教材书稿统稿审定阶段,要重点将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教材进行贯通审读审定,克服教材建设上简单重复和各学段重点、难点不够突出的问题,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由低到高、课程内容难度不断加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效果。
教学过程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大中小学思政课也同样要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环节,通过完成基本教学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从教学环节来看,主要完成备(备课)、教(讲课)、辅(课外辅导)、改(批改作业)、考(考试)基本环节,中小学大都较好坚持了这五个基本环节,而高校在辅、改两个程序上多有省减。在五个基本环节中,特别要在备、教环节上加强重点研究、集中研讨、示范引导。《意见》有明确要求,要“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2]。在备课环节,各个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制度,这有利于吃透教学要求、理解教学目标、领会教学内容,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但这种仅仅以校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还不够,因为存在强弱校的差异,弱校很难提高,而且大家都是一个学校的,思维认识都差不多,也没有压力,很难备出高质量的课程。建议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开展多校联合集体备课,不同学校老师在一起备课,既是一种思维、智慧、方法的交流和碰撞,也是一种竞争展示,更有利于备出好课。而且这种联合集体备课,既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横向的是不同学校同一年级的思政课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纵向的是大中小学相近内容的思政课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这种纵向大中小学贯通的集体备课更加值得提倡和推广,这有利于把大中小学教学内容上下贯通,做到在某一个内容体系上在不同学段详略、重点、难点更加适当。授课环节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环节的好坏,如果备课很细致、科学、合理,严格按照备课情况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总体上应该就是一次不错的授课。当然,课堂讲授与老师驾驭能力、学识水平、应变能力密切相关。要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对思政课老师开放使用,发挥精品课示范作用。思政课是一门特殊课程,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都不能只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的重要要求。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长期以来还是形成了一些普遍使用的具体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案例法、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等等。在新的形势下,除了坚持用好这些具体教学方法之外,要特别重视以下两点:一是要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教学法。比如讲中国革命史,就要组织学生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辛和牺牲;讲经济建设成就,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生产建设一线去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已经从鼓励发展到从思政课总学分中划出1~2 个专门学分,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二是做到课堂讲授与网络线上自学相结合。高校思政课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与网络高度契合。思政课教学在网络时代已经经过若干个发展阶段,“从多媒体运用、教学资源库建设,到精品视频资源建设、网络E 班,到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程,到MOOK(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再到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等”[3],对思政课教学的互联网运用已做到了不断推陈出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都具有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本科学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二级学科和党史、哲学学科硕士、博士学位,达到了专业化要求,是一支师德、师能、师风等基本素养比较过硬的队伍,但与“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的要求还有差距。如何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得更强更过硬,努力使更多思政课教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并使思政课教师成为具有吸引力、令人羡慕的职业?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按照《意见》要求,落实好有关保障措施。在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上,高校要落实好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学历学位的对口帮扶培养力度,扩大博士定向招生培养,提高博士教师比例,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历、学缘结构;中小学也要明确规定思政课师生比,并择优选拔思政教育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城乡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到初中、高中担任思政课教师,不断优化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历、专业结构。国家财政要列出专项资金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依据师生比例核定高校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人数,并按人头标准将专项经费划拨到高校和各地方财政,专款专用,把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落实到位,不能将《意见》要求沦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支票”。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成果发表,要列出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安排思政课教师文章专栏,同时,要支持创办一定数量高质量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成为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的园地。要重视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高校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职称类别,高级职称指标单列,不得挤占;在核定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时,确保思政课高级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2]。
二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要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在职培训,既可以结合高校各门思政课程内容组织专题讲座培训,也可以集中开展教法研讨,集中培训至少每学期举办1 期;要依托各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在职培训,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交流讨论为辅,集中培训至少每年举办1 期。在集中培训时,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加深思政课教师对“新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以便贯穿于教学之中;要安排讲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在开阔视野下、在熟悉相邻学段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完成各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同时,要按照《意见》要求,广泛安排思政课教师国内学术交流、考察学习和实践研修,提升实践认知能力;有计划安排骨干思政课教师出国调研访学,拓展国际视野。
三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夯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库。目前,各级各类本科院校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该院除了承担思政课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般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等本科专业,部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省属重点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多数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这一批高校培养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人才储备库。为了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推动部属高校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同时各省推动建设省属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这将在全国范围建成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水平。但是,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水平是不平衡的,当前既要抓好重点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示范引领,也要加强相对薄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以实现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只要有这样一批院校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才具有可靠的保障。
教学质量是教育活动的生命线,制定教学目标、编写教学用书、设计教学过程、培养教师队伍都是服务教学质量这个主题的。教学质量的优劣如何判断?那就需要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采用的是与一般文化课程一样的“考试”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一直沿用至今。说它“简单”,是因为只需要出一份试卷,组织一场考试,检验一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老师阅卷给定分数,教学评价过程就结束了,是最简单省事的评价办法。说它“实用”,从中小学来看,直到现在思政课仍然是应试教育体系中决定学生“升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成绩,这种试卷考试最无可挑剔、最公正无私、最简单实用;从大学来看,思政课也一直都是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门结业考试课程,也主要是采用试卷考试评价的方法。
显然,思政课作为一门学科背景深厚的科学,有其自身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概念范畴、原理方法,这是要求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怎么样,也需要用考试的方法进行检验,而且是可以用考试的方法评价出优劣的,从这个层面上说考试是可取的。同时,思政课又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性、思想性的课程,一方面,涉及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建设成就、中华文明、道德法治等等内容,都是学生需要学习和知道的,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才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学生是不是对这些“知”了呢?这是需要并且可以用“考试”的办法检验评价的。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显然不能满足于“知”的层面,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知”的基础上,理解、领会并进而产生“爱”的情感和信仰、信念,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并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之中,而这些又是仅仅靠一张试卷无法“考”出结果的。怎么办?可以看学生日常操行,中小学生主要看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习态度、参加活动等情况,并作出优良、合格、较差的等级评价;大学生除了考察上述情况之外,还要考察参加党团活动情况和社会实践报告,并作出优良、合格、较差的等级评价。等级评价要在完成具有写实特点的评价报告基础上由学生评价和老师(班主任、辅导员)评价综合给出结论。大学生等级评价可以加权计入结业课程成绩,作为能否毕业的依据;中小学生等级评价目前暂不加权计入考试成绩,仍像过去一样仅作为学生成绩单上的操行评定,并作为升学的思想政治操行参考。
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评价学生“学”,还要评价老师“教”。评“教”重在教学过程,主要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技艺运用、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目标实现等方面的情况。这个方面的评价要建立好的评价机制,由学校专门评教机构来完成,主要包括教学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听课学生评价、老师之间互评和教学院系评价等方面加权评定。当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教”的成效的重要指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受到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希望和思政课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和体制安排,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不同的学段,但思政课育人是一个连续不断、前后相继的过程,特别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材、师资和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一体化安排部署,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思政课教师的铸魂育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