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英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6)
思政教育,究其本质主要指的是一种由社会人群通过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影响人的行为,从而让其能够有目的、计划地满足社会需要的活动。而艺术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艺术手法及审美工作对教育活动进行完善,旨在强化受众的审美能力,在美育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两种教育手法的有效融合,能够最大化彰显教育工作所具有的本质,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古往今来,艺术在立德树人方面所居于的重要作用就获得了各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就曾经提及音乐对于公民的善良、勇敢等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上古时期所出现的教学体系中就已经涵盖了诗、舞、乐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提出的各类思想对于中华文化中艺术所具有地位进行了明确。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当中早已融入了家国情怀、社会道德等,其中孕育出了富有泓邃审美的人文精神。而立德树人,在高校办学中具有根本地位,“国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总书记在明确教育任务时就强调了高校必须做好思政工作,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进行了拓展。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健康人格是其必要基础,其主要有积极“三观”意识以及道德观念、和谐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处在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有效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合艺术教育是符合高校学生活跃、意志不坚定的主要心理特征。艺术教育在对人的情感进行调动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生化以及情感丰富,马克思曾提到过:“人也需要依据美所具有的规律进行创造”。艺术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对情感进行表达,同时也由于其所具有的共通性完成了外在制度向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进而实现人综合能力、品格的提升。
伴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国家意识方面的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在多年前所召开的全国思想宣传会议上,习总书记就明确了:“意识形态在党的工作中具有极端重要性”。而高校在此方面具有前沿阵地般的作用,党中央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了关于守护好高校主阵地的相关指示。高校意识工作作为战略、固本工作,需要在教育的整个流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工作,明确思想引领的重要价值。思政教育在意识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而且艺术本质就是意识,优秀的作品可以最大化浸入人心,对人的成长产生启迪作用。将社会主义价值融入文学作品中,真实体现科学的价值观、信仰,高举思想、精神、文化之旗,夯实道德堤坝,对错误的思潮进行有效抵抗,在维护新时代高校意识安全方面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对于形成“人”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定义,即人通过全方位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一个人,并拥有全面的自我本质。人的发展,囊括了个人能力、素养、性格、社交关系等全方面。艺术、思政教育虽说在教学理念、模式方面存在差异性,然而此二者均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发展主旨,加速“人”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为素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科学理念对人的道德水平进行提升以及正确的引导,让“人”在此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加速“人”的全方位发展;而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其所具有的审美思想对“人”进行教育,强化“人”对于美的认知,从而对人格培养进行完善,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思政、艺术教育均主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情感、人格、心灵进行重塑,从而强化课堂的吸引力。而从教育的基本内容来看,思政教育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精华内容;艺术教育,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内容进行汲取,并在此过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对理论建设开展指导工作。融合共性,才能够实现艺术、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的互补、融合,进而加速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人才的形成。
艺术教育,使得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内化为潜移默化的方式。现阶段,国内的各大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方面均存在着亲和力、目标性缺乏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之中几乎以灌输形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具备相应的感染力,从而导致“一言堂”的问题存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而艺术教育凭借其所具有的审美作用,在课堂可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让学生们能够在愉悦氛围中主动接受知识。其次,艺术教育转变了思政内容的枯燥性。以两种教育表达的形式来看,思政教育在进行表达时主要以概念、抽象的内容为主,在课堂上常常出现疲软的情况,思政教育因此而收效甚微。而艺术教育方面,其通过五彩的美术特点、饱含情感的表演、悦耳的音乐等将死板的话语转变成了生动且形象的内容,将思政中的古板理论转变成了学生喜爱的内容,丰富了教育中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极易吸收其中的精华。
习总书记曾在会议上提到“各科的教学都必须坚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让各科与思政课教学能够同方向而行,切实将知识教育与价值、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思想、观念塑造融入每门课的教学工作中”。思想对于行为具有方向的指引性,充分发挥艺术、思政教育二者融合之后的教学功效,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必须对其中的内在关联性、重要价值性给予正确的认识,对其中的重智育、轻美育思想理念进行摒弃,将艺术教育提升至通过美学引导帮助学生辨明是非、知人善恶。艺术、思政教育各自以美、文化进行“人”的教育,此二者之间相互辅佐,一同担负起教育、培养“人”的重要责任。
而实现艺术教育、思政教育二者之间能够有效融合的关键,便是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就是除了需要专业的思政理论教育基础之外,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能力。首先,教师需坚定社会主义思想和正确立场,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艺术与思政相融合后在育人方面的本质,让教育团队的技能不仅可以传道,同时又可以施加美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质量。其次,对于艺术教育的时机进行合理的把握。思政老师所面对的青年学生是具有丰富精神世界同时又非常不稳定的,教育人员需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生活给予高度的关注,适时利用艺术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展现。最后,塑造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以便于教学活动的“双向”进行,有助于融合教学效果的提升。
国内高校在开展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时,其教学内容以及模式均是单一的形式,在课堂当中对于艺术教育的体现更是少之又少。而融合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是综合性工程,为了能够与当前形势相适,补充课上教学当中的缺失,高校的教学工作者需对新方法、理论进行不断的摸索。目前,武汉科技大学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创新,编纂了《艺术审美中的思政教育》这是该校多年来进行课程创新所得到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这其中主要以课堂为基础融入了音乐、戏剧等内容,通过各色艺术形式对学生情感进行充分地调动,让学生能够发掘思政教育中的趣味性,进而实现以美、文化育人的目标,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此外,北师大为响应中央关于“将互联网当作青少年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的号召,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大环境中,与各色社交媒体相互融合,建立微信公众号,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分层、分类的思政教学,相声作品、文学著作层出不穷,通过此项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平台形式主推全员育人的思政格局建设。
自我党展开十九大至今,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班子,在发展教育改革等问题方面不断强化对于理论方面的创新,全方位部署了加强与改进教育工作的指导。而其中对于相关建设机制的完善,是确保工作顺利完善的基础保证。艺术教育、思政教育融合管理制度的有效完善,可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两方面教育形式在教学中各为其政的情况。首先,建立机制负责部门。在学校方面组建专项领导班子及部门,其工作内容以教学形式指导、制定机制、评估教学等,另外,建立下属单位对两类课程的教学数据进行采集,设计教学规划,监督教学工作等。其次,构建实践制度。校园活动的极大丰富不但可以对学生的审美实现有效地提升,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们的思想认同感。而在设计实践制度时,需要融合地方、校园以及社会主义各方面所具有的特色,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展示个人能力的过程中塑造积极的人生价值目标。最后,加速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在对教学团队进行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与科学评价指标相配合,对是不是有助学生道德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提升进行质量评价,从而科学评价课程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关于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而言,二者之间的融合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艺术教育、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的和谐交融是保证高校学生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寻找二者融合的有效方法,积极打造二者相融的大环境,从而保证教育融合的稳定性,完成新型人才培养的最终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