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建构

2020-01-09 15:5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学业核心素养

陈 静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00)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助力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知识时代的需要,与我国课程改革方向一致。课程评价助推课程变革与创新,保障学生发展。在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这一过程中,须密切关注课程评价的具体改革与实施,尤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关键的时代背景之下,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的关注取向、实践价值与如何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关注取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相较于以往的课程评价而言,其关注取向已发生转变。实际上,造成此种转变的原因从我国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便可见一斑。教育部提出应培养具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且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学生,因而课程评价必须由关注课程与学业评价向重视人与素养培育转化。

1.1 由关注课程向重视人转化

核心素养包含人的发展中的整体素养,指通过学习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实现个人发展而必须获得的基础性与关键性的素养,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其开发设计与实践对课改之成效影响深远,是课程评价的支撑点。以往的课程目标,“双基”抑或是三维,其课程评价都过于关注课程而非教师与学生。过多关注课程的这一评价指向,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极大地制约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相较于以往课程评价关注课程的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评价更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养成人的核心素养,将人的成长与进步作为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1.2 由关注学业成就向重视素养转化

传统的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通常表现为过度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过多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过分重视升学率,这是我国课程改革效果微乎其微的关键原因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实施遇阻的重要因素。过于激进的应试思想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知识是素养培养的基石,但习得知识区别于素养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应明晰学业成就与素养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素养应成为当前我国课程评价的指向与引导。

2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价值探讨

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关注取向的转变为其建构提供了方向,建构价值何在继而成为下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基于分析核心素养与课程评价二者特性,本文提出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引领、促进与诊断和调节的价值。

2.1 课程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引领价值

核心素养是新兴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学生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强调课程评价须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而实施。课程评价具有导向效用,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内容的细致说明,评价方法是对如何评价的具体表现,进而引领课程开发方向。课程评价的全部环节均应注重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引领,确保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方向性与原则性,以保证学生遵循预期发展目标与轨迹前进,从而引导并作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塑造。

2.2 课程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促进价值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效用受到教育学者与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它不仅聚焦于学生的发展现状,还对教师、课程等各方面做出及时评价,通过各层面与环节的判断与调整,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实际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课程评价关切学生个性化需要,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关注学生主体性发挥,并最终着眼于学生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课程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挖掘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能适应社会进步与自身终身发展的人。

2.3 课程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行诊断和调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依赖于教学实践中课程的具体实践进而落实。这一环节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到何种程度,需在实施课程评价之后进行诊断。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学业和品德等方面的发展结果,具有诊断与调节效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评价主体通过整理与分析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由此对课程与师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判断,以精准地掌握其具体发展程度,明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采取对应措施以调节现状。课程评价致力于分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所在,从而给定相关的补救与改进的措施,进而实现其诊断与调节的价值。

3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建构路径

基于上述对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关注取向与价值探讨的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在学生发展与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上述是对课程评价的理论层面的探究,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更是值得深思。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建构路径,以指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的具体实践。

3.1 评价标准:建立素养为本学业质量标准

2017版课标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这两大概念,教育学工作者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理性探讨,并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关注学生经过一定时段的学习后,是否获得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性能。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石,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由此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两者实现深层次相容。

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课程评价,科学地实施整体化评价,做到学生单门学科的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重。另外,学业质量标准是由情感、能力与态度等要素构成的整体性素养标准,将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而不是以分数或习得知识数量作为依据,益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发展与提升。

3.2 评价制度:构建规范科学课程评价制度

课程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实施效果最大化的关键保障,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规范科学课程评价制度,依赖制度优势有效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首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理念,科学理念是课程评价制度规范化的基础前提与保证。其次,将课程评价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结果反馈等各个环节均纳入制度管理范畴之内,利用完善的制度以规范、约束课程评价工作,切实坚持与保障课程评价实施的完整性、科学性和体系性;最后,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同时对其评价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髙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使课程评价为课程改进与学生发展服务。

3.3 评价主体: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评价

评价的开展依赖主体的参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现浓厚的多元化与发展性色彩,因而课程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具体可涵括教育管理者、课程与评价专家、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前四者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已是老生常谈,因而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强调将学生视为评价主体之一。作为课程实施的直接影响者、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本应充分参与课程评价这一环节,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度可谓是极低。作为教学主导者,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培训以加强学生课程评价能力,教师需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实践。学生也须提升自身参与课程评价的自主性,增强课程评价意识与能力。总之,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评价,这利于课程评价的建构,益于提升其科学性。

3.4 评价方式:创新综合化课程评价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应在评价方法这一层面有所创新,克服以往课程评价较为片面这一缺陷,应充分体现课程评价的动态化与形成性,积极关注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整合性。一方面,应做到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对学生一定学段后的学习成就或结果进行评价,只关注最终的成果;而形成性评价关注课程施行过程中的表现与影响,而不仅仅拘泥于结果。两者结合利于对课程进行完整性评价,增强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应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但不足也较为明显,如情感态度等因素无法准确定量;定性评价能大致地进行整体性评价,但该评价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其效度较低。课程评价应视定性评价为定量评价的导引,又视定量评价结果为定性结论的基础,二者整合以扬长避短,利于发挥课程评价的效用。如在实际课程评价中将考试这一定量评价与档案袋评价法、观察法等定性评价相结合。

4 结语

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关键环节,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素养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规范科学的课程评价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变革,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保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坚持以学生素养为导向,定能发挥课程评价的应然作用,从而驱动教育蓬勃发展,学生素养生成。

猜你喜欢
学业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艰苦的学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