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2020-01-09 15:52刘文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学科理论研究

刘文君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05)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从事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者人数日益增多,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继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于1978年成立并作为我国首个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机构之后,全国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多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此外,在全国各地都有专业研究会相继成立,如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随着高等教育机构的日益增加,我国培养的高等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才也逐渐壮大。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诸多改革,如专业调整、院校合并、扩大招生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在重塑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

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有助于把握其学科发展的整体阶段,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脉络中,把握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发展学科,将学科建设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的“洪流”之中。其次,在把握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复杂性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2 研究内容

(1)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2)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困境。

(3)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

(4)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展望。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为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相关内容,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用于搜集和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论文及有关资料,以此梳理高等学科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并从有关资料与实践中探究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要探究以上的研究内容,首先需要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文献做归纳整理,将时期划分类的作为一类,探究困境的文献作为一类,再对提出相关应对措施的分为一类。分别对做好归类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提炼前人研究的成果,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助于本研究报告的突破口,最后再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对其未来的走向进行发展预测。

4 研究成果

本报告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为线索,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探究,笔者通过对文献、著作和有关资料的分析发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始发于清朝末年,直到1978年后形成专门研究领域后才迅猛发展:建立了高等教育新学科,储备了大量专门人才,构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运用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

4.1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各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相较欧美等西方国家而言比较短暂,1895年2月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公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建立,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专门领域,对学科的研究以实践为主且不重视理论的指导,所以在后面的研究报告中对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不做叙述。

4.1.1 非学科化时期(1949-1976)

非学科化时期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活动和高等教育思想等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高等教育的非学科化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接管和改造旧高等教育时期(1949-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依据老解放区的高等经验,通过颁布系列改革政策,顺利完成对旧高等教育的接管与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会议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大调整的序幕。”

以苏联经验改革高等教育阶段(1952-1956年)。这一时期,主要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院系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确立了“单科院校”为主的高校系统,确立了“大学—科系—教研室”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确定培养目标并制定教学计划。尽管这一时期全面学习苏联,但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仍然持续发挥作用。全面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使我国开始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并且给予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高度的重视。但是也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过分集中、学校主动权少、专业划分过细等问题。

高等教育学的初步提出(1957-1966年)。1956年,潘懋元先生结合工作的需要和自己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工作的需要,提出编写一本“高等教育学”的设想,通过不懈努力并于1957年初完成《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的初稿。1957年,潘懋元先生发表了《高等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这篇文章论述了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区别,即高等专业教育的独特性。

中古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波折时期(1966-1976年)。1966年开始,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展开,“整风反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极大,导致《高等教育》刊物停办,潘懋元先生创建高等教育学科的探索工作无法继续展开。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少而精原则、半工半读制度等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因此,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4.1.2 学科化时期(1977-1992年)

高等教育研究组织的成立。1978年,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这是高等教育在中国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重要标志。例如,1980年1月,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在保定成立;1980年3月,四川高教研究会成立;1981年4月,北京市高教研究会成立。

高等教育学科的标志性专著。1978年,潘懋元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在厦门大学报上发表了《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两篇文章,对解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倡导对于丰富教育学科的内容、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高等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时期。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得到确认。初步奠定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潘懋元先生因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

4.1.3 学科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加紧密。1997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上专门探讨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服务”的问题。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成果被政府部分重视并采纳,在之后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落实,政府与高校有了一定的分离。同时,经过学科化阶段,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反思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018年,召开第22届学术会,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理论、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大学理念与精神、大学制度与文化建设、大学治理研究、“双一流”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4.2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困境

我国对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起初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缺乏对高等教育自身概念、性质和规律等的认识,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需要依附、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此为基础再进行自我创造。但是这种“后发外生型”的学科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理论未能有效指导实践。学科建立之初,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年会(分别在1992年、1993年和1995年召开)主要围绕学科建设开展,侧重理论体系的探讨,却忽视了对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必须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实践领域相结合,以学科建设引领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的国际话语权较弱。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是本国学科发展的产物,在发展的历程中对也做出了一些贡献并且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还相对较小。也有学者对国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些概念、标准表示出盲目的崇拜,并没有扎根本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实情,这种“学术霸权”一直在影响着本国的学术走向。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责任淡化。目前,国内有很多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大部分关心自己的职称评审,但并没有尽到维护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责任。因此,这就导致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责任淡化的状态,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十分不利。

4.3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

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判断标准固定的学科模式可供效仿和借鉴。找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困境之后,就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科发展道路。

有效利用学科建设的研究,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不能使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空置,让学科成果运用到社会改革发展之中,增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力度,更多地围绕教学实际问题来开展高等教育研究。

将其他学科的思维运用于发展高等教育学科。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孤芳自赏”,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接纳其他学科的资源,重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规范。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再到今天的蓬勃发展,或多或少的都有在某一阶段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建设的有益成果。倘若,在发展高等教育学科时,仅看到自身的优势,而不与其他学科的建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为我所用,那么高等教育学科仅仅是中国的,而非世界的。

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建设高等教育学科。“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秘诀,在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对外开放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繁荣的手段。“开放”不仅要“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具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洞察国际上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动态,将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入国内,为我所用;二是要加快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步伐,把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传播到世界,使其得到更多国际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与支持。

强化学者建设高等教育学科的责任感。从高等教育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个阶段都不止有一个人在努力,在建设高等教育学科时,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中,就更要充分激发学科建设者们的责任感,承担起这份荣誉。因此,每一个参与学科建设的人需要在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时刻保持危机感,横向与其他学科比较,纵向与自身发展比较,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以此增强其责任感。

4.4 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展望

建立具有中国化的高等教育学科。在学科发展的进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学科建设的成果,但是在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的中国特色,坚守住我国学科的立场。不论是理论体系建构还是研究方法,都应该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在已有的学科成果的基础之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反之,对他国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过度依赖的,在“移植”到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时必定会产生消极影响。

端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者的学风。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好的学风,首先就体现在“不唯书”,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所掌握的书本知识是丰富的,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推动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而不是就知识而论知识;其次体现在“不唯我”,即不自以为是,排除其他学派的观点。不同的学者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因此要以开放的心态虚心接纳他人的观点,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绝不固步自封。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既立足本土,又走向世界。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将继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开拓前行,学科的建设更具中国化,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者更具责任感,高等教育学科更有开放性。2020年,是建成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的收官之年,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学科建设者的任务依然艰巨。

猜你喜欢
学科理论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