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红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0)
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它用图表来表达个人学习与思维的过程,思维导图符合人的大脑神经的生理性规律,更贴近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从大脑细胞中央呈“树状”的形态向四周发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段落中寻找关键词,帮助学生构筑完全个性化的“树状”思维框架。思维导图的优势就是文图并举,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导图中心的位置写明本文主旨。(2)主旨发散出的第一层级的粗线条称为“主干”。(3)由主干发散出来的第二层级的细线条或其他图标都称为“支干”。(4)若内容繁杂,还可在线条四周标注关键词或画有简易的关键图形。(5)带有色彩。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依据这些特征指导学生绘制出阅读课文的思维导图。
初中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尤其是阅读难懂的文言文,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扫清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障碍,才能达成阅读的目标。
首先,汉字属表意文字,由于古人多样的造字方式和复杂的古汉语语法,初学文言文的学生阅读上的困难就显而易见了。其次,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言文中出现了许多语法现象: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还有,古代文人雅士的儒释道情怀,现在学生知之甚少,许多观点尚不能理解与接受。因此,学生阅读文言文无法完全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就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而成为教师为其答疑解惑的重难点。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枯燥无聊的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并记忆晦涩的文言内容,只有知识的硬性记忆,没有记忆方法策略的传授,忽视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于是文言文阅读就出现了“记忆障碍”“诵读困难”“学商过低”的后进学生。
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主体性、自主性。“句子阅读、文本翻译、话题概括、语法特征、写作分析”的一般模式,使学生不得不把这些知识点像拍摄照片一样复制在笔记本上。学生在反复的抄写、测试等强化记忆之后,暂时完成了文言词汇的短时记忆,但时间稍长,学生对实词、虚词的意思依然模糊不清,张冠李戴的现象也就频频出现。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朗读的行为,它是一个依靠调动人的左右脑同时进行的思维活动,对文言文阅读,更是如此。文言文阅读包括对文本的识别、理解、吸收、记忆、交流等学习活动,而思维导图能建构文言文阅读的支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旨。
对文言文篇目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对字、词、句、段等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与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树状”思维导图,把字、词、句等知识点有序地连接成知识网络。比如:学生在阅读《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对重点字、词进行预习和理解,让学生顺畅地进入到整体阅读这一学习环节。学生必须先学习理解:通假字:如“要”( 同“邀”,邀请);过去和现在不同的含义:鲜美、绝境、如此、交通、妻子、无论;重点虚词:乃、之;重点实词:缘、寻、中、异、并、悉、延等。学生只有在积累了这些字、词后,进而才能翻译句子再到翻译全文的学习环节。这些看似简单的学习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掌握得好坏或快慢有很大不同。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读得快,也不会有太多的阅读障碍。学习程度差些的学生,阅读中就会感受到读懂文意的艰难,它不仅影响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会失去阅读的快乐,更会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老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零碎的字词归类,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使记忆格式化、可视化,则全体学生都可以融入到课文的阅读中来。学生借助老师构建的字词知识思维导图,从字、词的学习着手,由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复杂到简单,不断激起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培养积累文言词汇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信心,为文言文阅读扫清字词障碍,实现知识迁移,因此铺平了一条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道路。
思维导图的绘制是以文本的整体性为特点的,它又是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为特征的。以学生阅读《陋室铭》为例,在检测学生预习成果时:学生从自主解题到了解作者生平,运用工具书解析字、词,接着独立自主翻译,参与小组互动合作,学生间相互激励,夯实基础。在绘制思维导图揭示文本主题时:从居室环境(幽雅)、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儒雅)的特点,到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最后学生总结课文主旨(中心)。小结课文时:明确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雅脱俗的情趣。课外拓展延伸时:着重培养学生洁身自好、高雅脱俗、自尊自爱的高尚品质。这个教学过程可以在一张思维导图上完整地呈现:主干是“陋室不陋”,第一层支干是居室环境——幽雅,第二层支干生活情趣——高雅,第三层支干交往人物——儒雅,支干第四层以“陋室主人自比古贤的居室”,画龙点睛,表明志向。这幅图可视性强,知识点、识记点全面完整,有序地形成了一张知识网络体系。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符号、文字、图形、颜色等特殊记忆的材料,借助自己的特长以及喜好的表现形式绘制出富有特色的思维导图,发挥思维导图独有的魅力,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构筑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的高效课堂是很有意义的。
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运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有效区分,它能够让学生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体现在思维导图上。以学生绘制《醉翁亭记》的思维导图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可以快速绘制出一张思维图:学生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与民同乐)为主干,支干第一条线:山水之乐——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支干第二条线:游宴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支干第三条线:日暮归来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最后再归纳出一条主干线: 画龙点睛,揭示主题(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幅思维导图,能围绕主旨(中心),发散出两条主干,三条支干,层层延伸,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课堂里绘制图文并茂的“树状”思维导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了进来,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初中语文运用思维导图对文言文教学进行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参与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大大优于没有运用思维导图学习的学生。思维导图以其具体可感性、直观可视性的特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为文言文阅读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文言文阅读的强有力的抓手。同时,初中语文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文言文教学,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涵养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