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共生,教学相长
——评《愚公移山》教学课例

2020-01-09 15:43
课外语文 2020年22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愚公文言

王 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文言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神而将山移走的故事。自1914 年入选教材《国文读本》以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如何教授《愚公移山》才能彰显课文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众多一线教师纷纷进行探讨,致力于寻求文言文教学的新突破。在哈尔滨市第九届“烛光杯”教学展示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愚公移山》一课,执教老师以突破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新时期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一、教之有方,学之有法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语文教育要“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一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能引申”。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教师应合理运用,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即使再详密也只是一些例子,关键是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愚公移山》为例,多数教师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尽管钱梦龙、郭初阳等先驱者早已为《愚公移山》提供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教学范式,但教学相长,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究始终都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主动发现语文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授《愚公移山》一课时,执教老师通过听读课文使学生感知文章,以学生所发现的愚公要移山这件事为基础,提出了“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结果如何?”三个问题,并将此作为学生学习本课的整体框架。这样的教学,从整体上改变了传统以“师”为中心的观点,在教学观念上逐渐达成了以“生”为本的转型。学生参与了课堂的建构,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引导者适当补充,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路径,又培养了其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法指导已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同时,语文学法指导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分析《愚公移山》的文本环节中,执教老师以第一段为例,在多媒体上明确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1.对照注释,疏通文义;2.圈点勾画重要字词,寻找文言现象;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学生依此自主探究,理清课文大意,找出古今异义词,并从文章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对第一段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阐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作为辅助者而存在。同时,为了使学生对所采取的学习方法进行关注,教师用回忆概括的方式将以上三步进行总结,并继续分组探究文章的二、三、四段。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如何去学知识,本课表面上是教学生学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课使得教师在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学习文言文方法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发展空间。

二、文言合一,言文并重

文言文是古代进行书面表达的外在形式,是千年文化与思想的结晶,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针对文言文教学该教“言”还是“文”的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文言相悖的现象如何有效地解决成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难题。其实,对于文言文来说,“言”为骨骼,“文”为血液。因此因言释义或以文悟言皆不可取,文言教学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到“言”与“文”的和谐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以及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有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反观文言文教学实际,文言偏废的现象依然存在。幸运的是,奔赴在教育前线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等名师用自己的教育实际给文言文教学的转型提供了范例。同样教授《愚公移山》,此次“烛光杯”上所展示的《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也继承前人,做到了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师:河曲智叟的话与“其妻献疑曰”一句在结构上很是相似,但是你们能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吗?

生:态度不同,妻子是赞同的语气而智叟所说的“汝之不惠”是讽刺的语气。

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倒装句,那为什么要把程度副词提前呢?

生:提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意思是你太不聪慧了。

师:还有哪句话能够表现?

生:“以残年余力……”

师:为什么愚公坚定自己移山一定会成功?

生:看到了人力无穷,愚公深明可移之理。

师:综上所述,愚公愚吗?有大智慧的人表面愚蠢,这叫什么?

生:大智若愚。

师:都说愚公精神,那么你们觉得愚公身上的哪些精神感动了你?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本课从语言入手,在学习文言句式的同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文章背后的文化价值。采取将文言文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巧妙整合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树立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寓言于文,达到文言共生的效果。

三、立足实际,拓展思维

语文作为青少年学习的基础学科,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把握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的基本要素。现今社会,文言文虽已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但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却在文言文中被更好地体现。因此,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专属,属于阅读教学类文本的文言文同样承载着拓展思维的任务。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执教老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预设问题:“在朗读时,大家发现音频内容有读错字的情况吗?”这个问题在讲到对应段落时自然地呈现,学生也十分聪慧地回答:“曾,读成了céng。”教师随即强调“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曾”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突击性的提问方式成功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课堂不再是一味地接受。实际教学中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当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薄弱,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倘若渗入语文课堂,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辩论性思维能力。

如今,语文教学要立足实际、联系生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教学语文不再是为了应付一份答卷,完成一个标准,其作用是让学生能游刃有余地运用语文知识思考日常问题、处理生活事务。以《愚公移山》为例,执教老师让学生对课文情境进行描绘,思考人物品格。根据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判断分角色朗读,读后由学生进行评点,指出不到位的地方,说出理由并再次示范朗读。读与评的过程即是思考人物性格姿态的过程,这样阅读体会的方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有了直观的理解。此外,在本课拓展延伸环节老师以“有人说,结尾还是靠神力移走大山不够理想。如果让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如何安排文章的结尾呢?”为中心引发学生立足生活实际,激励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思考。就文言文教学实际来看,这类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目光从文本引入生活实际,也让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竞相表达自己的看法:“愚公的子孙最终完成了移山大业”“愚公感动了智叟,智叟呼吁大家帮助愚公移山”等。学生的回答使得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充满生成性的、实用性的文言课堂就此产生。

四、结论

文言文教学已处于语文教学的深水区,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艰难前进。以《愚公移山》一课为例,可看出如今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已经把目光投向文言文教学,力求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寻找一种新型而又实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少而精的指导点拨,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逐渐具有批判性阅读的思维。这种教学方式,是现今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际中孜孜不倦的追求。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每一步的突破都将化为文言文教学前进的动力,每一点努力都将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希望。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愚公文言
现代愚公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谁更应当“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