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坡头区中卫市林场,宁夏中卫 755000)
当前阶段,苗圃建设在城镇一体化的林业建设中具有关键地位。许多种植于苗圃中的苗木在发挥绿化作用的同时,由于存在植物混杂的现象,也为苗圃带来一定的病害威胁。基于此,需要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使用合理的防治技术让苗圃病害得以解决,保障苗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需要明确病害产生的原因,症状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律,关注对于苗圃病害的防治工作,保障苗圃卫生。
1.1.1 病害简述
因土壤湿度过大导致的,该病多发于4—6 月,在阴雨潮湿季节中容易出现,一旦发生,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1.1.2 病害类型
(1)茎叶腐烂型。这种类型的病害通常在幼苗出土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其原因在于苗木生长的密度较大,或者受气候因素影响,当地降雨较多而造成气候湿润,易发生病菌侵染现象,导致幼苗茎叶粘结明显,甚至出现茎叶腐烂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白毛丝状,最后导致植株萎蔫死亡。
(2)幼苗猝倒型。此种病害在幼苗出土期最为常见,由于幼苗没有能够完全发育成熟,导致幼苗的茎部无法实现木质化。一旦出现病菌问题,就会在幼苗表面造成明显的褐色斑,并不断扩散形成水渍状。由于病菌在苗茎组织中不断蔓延,严重危害苗茎组织的健康生长,病菌在苗茎组织内持续扩散,对苗茎组织造成一定危害,引发苗木倒伏,进而导致幼苗猝倒。
(3)种芽腐烂型。经常出现在种子播种后和出苗前,由于土壤中水分较大引起,种芽因受到泥土中病菌的侵蚀而被破坏,进而引发种芽腐烂。
(4)苗木立枯型。在木质化完成阶段经常出现,因苗木的根部受到病菌侵蚀,而对苗木的根皮和细根处造成一定的破坏,让苗木的地上部分因失水导致苗木萎蔫,但是仍直立不倒[1]。
1.1.3 病害出现的原因
(1)雨天操作。病菌会对种植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幼苗造成侵害,如果出现雨天,可能会因气候潮湿而引发苗木板结的风险,让幼苗无法正常存活及生长,造成种芽窒息腐烂。
(2)圃地粗糙。因苗圃内的地势较低,有苗圃积水的风险,且苗圃内的土质较差,土壤较为黏重,容易造成病菌繁殖,限制苗木的正常生长及存活,存在一定的苗木发病风险。
(3)肥料没有完全腐熟。在有机肥料没有达到腐熟状态时就进行施肥,导致病株残体上有严重的病菌附着,对苗木的生长造成一定危害。
(4)没有及时播种。如果苗木的播种时间较晚,就会为出苗后的苗木带来较大的病害隐患;如果过早播种苗木,则会因幼苗在外时间过长而提高种芽腐烂型猝倒病的风险。
1.1.4 病害防治
(1)挑选合适的苗圃地块。开展苗木猝倒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在选择苗圃时挑选地势较高、气候干燥的地区进行种植,适当加快播种的进程,控制播种的密度,采取疏松的方式进行播种。保持良好的通风,将土地进行分层处理,加快有机肥的腐熟进程,改善苗圃内的土地状况,降低病菌出现的风险。
(2)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通过福美双等拌种进行消毒处理,利用50%浓度的福美双或多苗灵溶液,以6~8g/m2的用药量进行处理,将草木灰和石灰粉以4:1 的比例进行混合,按照每亩苗床100~150kg 的用量进行播撒。在进入出苗期后,可以使用波尔多液实施喷洒,在幼苗的外表皮建立保护膜进行防护。在进入发病期后,可以使用浓度为70%的甲基托布津700 倍液进行灭菌保苗处理,每隔7d 或10d 左右喷洒菌液,连续喷2~3 次后停止喷洒。
1.2.1 病害简述
通常出现在种实收获前、种实播种后及种实贮藏的过程中,在25℃左右的贮藏库中,此种病害较为常见。如果种子发生霉变会散发浓重的霉味,在潮湿环境中出现色变,发生褐色反应,而种子内部成糊状,且在种皮胚乳中出现大量红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纹,只有少数种子内部不出现色变。
1.2.2 病害出现的原因
可能存在以下原因导致种实霉烂:在种实贮藏时没有良好的通气环境、空气湿度较大、种实播种的过于密集、在种实贮藏时受潮严重。此外,如果温度高于25℃以上,同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较多,就会引发种食霉烂,并且加速种实霉烂的蔓延。
1.2.3 病害防治方法
有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存储种子的过程中维持环境的干燥,及时做好采收工作,让环境内可以保持正常通风,降低种子撞伤的风险,将环境湿度控制在20%以内,将贮藏室内温度控制在0~4℃左右为佳。避免在贮藏的过程中造成种子表面损伤,保持贮藏室内环境卫生,并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以免出现病菌威胁。实施种子催芽操作前,需要用浓度为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将温度控制保持在16℃,在溶液中浸泡30min 左右。在混沙操作前将种子外表皮的药液用清水清洗,使用浓度为40%的甲醛溶液按照1:10 的配比进行消毒处理,静置25min 左右,将药味散尽。此外,还可以通过液氮或气态氮贮藏种实,操作流程简易且有利于保存种实内部的营养成分,有效避免种实霉烂的风险[2]。
1.3.1 病害简述
这是一种在春季出现较为频繁,会对叶片、芽和嫩梢造成危害的病害类型。在出现此类病害后,会产生黄色小斑点,造成受侵叶片出现大面积脱落,导致枯斑,严重可能造成叶片枯死,对植物嫩梢造成危害,引发溃疡斑。
1.3.2 病害出现的原因
通常在降雨较为频繁的春季发生,在空气湿度较大、苗木密度较大及苗圃地势较低时病害频发,通过风力进行病害传播。
1.3.3 病害防治方法
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在春天及时将病芽进行清理,遏制其传播。在病害发病期内,可以使用50%浓度的代森锌100 倍液或退菌特500~1000 倍液处理,保障良好的治疗效果[3]。
要以预防为首要原则展开对苗圃病害的防治工作,通过科学的综合防治技术应对苗圃病害防治问题。通过检疫法,农业防治法实施病害防治,建立统一完善的机制,让二者彼此关联,协同发展。严格落实检疫法这一基础环节,确保农业防治法这一根本环节的顺利落实,让苗圃病害防治工作得以高效开展,加强对于害虫防治工作的重视,降低苗圃病害风险。
为保护农业、林业及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采取植物检疫措施进行病害防治。利用检疫防治,展开植物及植物产品的综合管制工作,避免病害传播。由于花木调运和交往较为频繁,需要强化检疫工作的开展,规避病害风险。
一些气候因素如温度、光和湿度等对病害发病的程度造成一定影响,需要提高对于作物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及肥水管理和卫生工作的重视:首先,应考虑作物的品种特性、形状规格,以合适的密度进行种植,针对阳性较强的灌木,需要合理控制每单位面积内的种植数量,以免因种植过密造成通风条件较差,加重病害风险,同时也不利于其他农艺工作的开展。其次,可以运用南畦开展苗木栽培工作,完善排水设施,以免出现病原菌污染,导致涝水问题严重,便于维持根系的健康成长,有效降低立枯病、疫病的发生风险。再次,加大土壤肥水管理力度,尽量用P、K 取代N 肥,减少生肥和干肥的使用频率,严格把控施肥的时间及方式以及土壤的pH,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和综合抗病害能力。最后,要及时处理苗圃中的病株并进行烧毁处理,以免病原菌扩散,减少病害传播的风险,可以有效防治叶斑病及炭疽病等病害的发生,此种病害病原菌常常出现在病叶及病株残体上,并在此越冬。针对枯萎病等在土壤中越冬的一类病原菌,可以在作物上盆前进行无菌培植[4]。
开展苗圃病害防治工作,科学合理的苗圃病害防治技术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必不可少。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强对城市绿化的关注,加大苗圃苗木的监管力度,让苗圃苗木得以健康、可持续生长。此外,需要有关部门将苗圃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进行健全,通过轮流值班制度,确保苗木病害问题可以及时被发现。同时,要组织具有一定病害防治工作经验的小组,处理苗木生长中的常见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手段进行防治。最后需要有关工作人员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苗木防治工作的效率[5]。
综上所述,苗圃可以为我国的城镇一体化林业建设工作提供大量的苗木,必须关注苗圃病害防治工作,让城镇绿化苗木的质量得到切实保障。尽管我国的苗圃病害防治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仍然不能放松警惕,需要我国各机构和基层工作人员协同努力,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开展工作,解决苗圃病害问题,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的病害防治技术,让我国城镇绿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