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晓龙,傅 磊,黄 凡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经济帮扶是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立德树人是资助工作的长远目标。国家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全面有效的高校资助系统,确保所有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进入新时期,在解决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当前资助工作的重点也应当由基于物质的“资助”工作转向基于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三全育人”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并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机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资助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全面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能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深远。“三全育人”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育人理念,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解决了资助育人工作中“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重点工作倾向于认定、发放和管理。在精准资助的要求下,辅导员花了大量时间对学生的家庭经济贫困状况和程度进行了详细地探索,在精准认定、精准发放、精准管理上做得非常全面,但因精准资助可以量化,各条目要求较为精细化,对辅导员来说具体执行上容易事务化,育人作用不明显。而且以辅导员一人之力承担所有资助育人职能,力量过于单薄,培养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辅导员在其中承担着推动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但是培养一个优秀大学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系统化的培养方案中各负其责,形成协同育人的育人环境。“全员育人”要求育人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都是育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也都是育人主体,所有主体都应当承担育人职责,主动参与育人工作,从而形成育人合力。必须改变当前社会认为学生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改变当前学校认为学生教育是辅导员的事情的错误认识,将多主体纳入到育人工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学生成长成才进行全面教育,通过“全员资助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
前期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在精准资助上,工作内容聚焦在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力求资助工作全面、精准。但将资助作为事务来做,具有时效性,工作完成事务即终止。每年的资助工作以认定开始,以资金发放结束,具有明确的时间点和任务形式,方式多以业务操作性为主,如果学校有较全面的执行方案和规范,辅导员只需严格执行即可。当前资助工作开始转向以育人为主的工作体系,育人才是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育人工作的特点是持续性和系统性,没有明确的时间截点和时间段,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大学也是集中育人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落实大学生育人工作意义重大。从学生进入高校开始,育人工作即启动,而对贫困大学生,育人工作应当更早在入学前即开始,从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到就业帮扶,到毕业后跟踪,其间的育人工作应当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并形成育人机制。因此,要把育人主线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将资助育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的一千多天里,对贫困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和教育,以扶志和扶智为抓手,推动对学生各类成长需求的帮扶。“全程资助育人”要求将育人工作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入学前、入学中、入学后,资助育人理念都应当贯穿始终。全程育人回答了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如何育人的问题,为辅导员等育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时效要求,强化了育人主体的职责意识。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可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贫困大学生的育人工作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除了将价值观引导寓于所有大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必须考虑贫困学生的特殊,精准识别他们的心理需求、学业需求、成长需求和就业需求,并通过帮扶来引导他们解决这些困难,最终目的是通过育人引导,让贫困学生具备与其他学生同样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从而正常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同样为国家发展和建设担当重任。资助育人工作强调精神发展,即发展型资助,通过全方位教育引导,发挥资助工作的“理想信念、自强自立、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育人功能,使贫困学生具备个人独立发展的能力,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支撑工作和生活。因此,“全方位资助育人”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推动高校资助工作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解决了高校应当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明确了贫困生育人目标和方向。
在资助工作中强化育人功能,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逐渐形成全员资助育人、全程资助育人、全方位资助育人的资助格局。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路和路径将更加清晰和明确,能更好地指导高校实际资助育人工作,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全员育人是指由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思政课教师、图书馆后勤工作人员等组成的育人主体。全员育人要求动员多方育人力量参与资助育人工作,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并主动承担育人职责。只有在推进精准资助,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受助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等,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校是资助政策的执行者,应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加大育人工作力度,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投入到资助育人工作中。学校可以在十个育人体系下详细制定指导全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确定资助育人的主体、任务清单和考核要求等,让学校每个部门明确各自的资助育人职责,并依章办事,依规考核。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诚信教育活动、“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等,营造资助育人氛围。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理所当然的第一育人主体,在做好物质资助精准的基础上,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逐渐提高育人在资助工作中的比重,加强贫困生的发展型资助工作,将资助所体现的育人因素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和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自立意识。
学校党组织和党员与其他行政管理机构相比,多了一项任务,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党组织和党员应当主动承担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工作,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党课、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关心贫困生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党支部或党员个人利用特殊党费资助关心困难学生。
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堂讲授党的理论时,可将习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国家为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付出、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拼搏努力紧密相连等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激发贫困生感恩、自强、奉献精神。
大部分高校都对贫困生开设了勤工助学通道,贫困生到图书馆、实训室、后勤等部门,通过个人劳动获得相应报酬。勤工助学不仅能够支撑学生生活,而且培养了自强自立精神。图书馆和后勤工作人员作为育人主体,不仅要给予贫困生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在思想、生活、心理上要主动给予帮扶。各育人主体在学校主导下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资助格局。
全程育人是指在资助过程中,把工作时间区间前后拓展,延伸到进校前、毕业后。学生新生报到之日起到毕业参加工作,从学期到学年,从开学到假期,学校都系统化安排资助育人内容,前后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始终。全程育人要求资助工作不再是以认定和发放为主的有时间节点的工作体系,而是要将资助育人工作视为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来进行。
入学前,将高校资助政策通过录取通知书或校园网站的形式传达给学生,提供多种途径供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给学生进行全面政策解读,给予贫困学生相应的经济帮扶,让所有学生了解国家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学的政策。贫困生申请资助,需要依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在填报家庭信息时,倡导学生诚信为本,如实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诚信申报经济资助。
在校期间,学校在资助和育人工作上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和完整的体系。刚进校时,应当基于学生的家庭和个人信息,精准识别出学生的经济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经济信息上建立精准的贫困生库,为认定和帮扶提供基础信息。贫困学生对资助的需求除了经济需求外,还有心理需求、个人成长需求、自强自立需求等发展性需求,学校根据不同的资助需求类型,提供不同的育人内容,将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诚信自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根据资助育人方案在各个学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资助育人工作。贫困生认定前,进行诚信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身份,不谎报、不瞒报;资金发放时,开展家庭责任教育和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将国家资助资金用于学习学业发展。一年级时,开展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二年级时,开展勤工助学教育,引导学生在保证学业不受影响的条件下,积极参加校内勤工助学,鼓励学生以个人劳动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减轻家庭负担。毕业实习时,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保障和服务,学校提供就业援助的政策服务,各育人主体主动帮助贫困生联系实习就业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进行求职技巧和就业心理指导。毕业前进行诚信和感恩教育,强化诚信意识,提醒助学贷款的学生按时还款。提高感恩意识,引导获得资助的学生感恩回馈社会,积极工作奉献国家,并能在力之所及时从受助者转变为资助者。
全方位育人是指在受资助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就业、实践等各方面,采取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让资助育人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强化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在学习方面,重点开展学业榜样和励志典型教育,以身边的贫困生成才典型,引导他们在学习上向模范看齐,在努力奋斗上向典型靠拢。同时,从就业和升学两个发展途径指导他们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奋斗目标,推动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坚定他们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学习过程中,安排老师进行学业帮扶,对接学业困难学生,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减少不设要求的无偿给予型资助,积极开展有偿资助,以学生学习作为获得资助的前提条件,让学生通过努力付出得到经济资助,把育人工作融入到评定和发放过程中。
在思想方面,积极推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教育,让学生知晓国家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深层意义,明确个人奋斗的价值,自觉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以实际行动回应国家的期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思政课、讲座、班会等形式,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主动将个人定位调整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
在生活方面,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价值观。召开贫困生座谈会,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奋斗成才的人生观。开展家庭责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原生家庭,引导学生将家庭经济困难转化为学习上的深层动力,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通过自强自立改变家庭现状。开展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正确对待贫困,正确看待物质诱惑,以量入为出的理念进行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精神评价氛围,以思想、学习、能力作为评价标准,大力提倡和表彰,减少社会物质主义对学校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实践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双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方面主动历练,各育人主体主动担起实践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身系国家人民的家国情怀。在就业方面,关注贫困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对无法落实就业的困难生,安排老师逐一帮扶,帮扶学生对接就业岗位,解决工作问题;帮扶学生做好就业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