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尉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通过梳理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定位,我们会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塑造价值观、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通过在生涯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以“四个为了”“四个坚持不懈”“四个正确认识”来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树牢为人民服务理念,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对于现阶段的在校大学生,一份教案走天下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只有把握好时间线、内容线、方法线、情绪线和辅助线,科学进行课程设计,分单元或者分项目,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中,才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是“直觉与承诺”,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环境”,再到“做出决策”“执行决定”,最后是“再评估、反馈”,是一个循环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
我们都知道,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是一种面对生涯发展的态度,他未必能立竿见影为自己带来理想的工作,但一定能指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合理设定我们对未来的预期。
引导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践行“直觉与承诺”,就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嘱咐同学们“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勉励广大青少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己是基础,是开端,即积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外貌形象、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个性特征、家庭学校社会等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自我认知,对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重视什么和不重视什么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也被称为职业锚。
引导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探索“自我认知”,就一定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为指引。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她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浴火重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了解外部环境也是职业规划的关键一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我的目标职业有什么特点?不同职业需要的能力是什么?通过了解职业的16字原则:择世所需、择己所长、择我所爱、择己所利,即分析社会需求、掌握核心技能、基于个人兴趣、考虑预期收益,我们就会对外部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引导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探索“环境认知”,就一定要以“四个自信”和学术志向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同学们说,“人生一年之春、一日之晨就是我们的大学时代,这是一个黄金的时期”,“一定要利用好大学时期,很好地打下这个基础”。他嘱咐同学们“立志要高、起步要低”,“重视实践、知行合一”。早在2007年,习近平同志就鼓励年轻人“要多尝试学科交叉研究,努力将实验成果与临床等应用方面结合”。
职业决策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并且决策的方法技术是否科学直接导致结果的大相径庭。
引导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出正确“决策”,就一定要以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为指引,认识到当今社会正确决策一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行动。责任担当是中国青年的必备素质和价值追求,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青年们要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担当,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行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亦指活动,行动是动词,附属含义为行者动着做,能有行走动作的意思。行动是促使人发生改变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确定一个职业生涯方向目标后,先采取行动,再随时调整,以便更快更好地接近生涯目标。
引导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高效实施“行动”,就一定要以法制教育、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勉励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习总书记寄语同学们:“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端正择业观念,精准定位,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号召同学们到基层去,到边远地区去,到社区去,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再评估,就是再一次评价、重新估量、重新测算。我们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职业生涯方向目标后,先采取行动,再随时调整,以便更快更好地接近生涯目标,在此过程中积极进行再评估、再反馈,如果目标方向与行动一致,就坚持下去,如果行动与目标出现偏差,就要重新开始新一轮规划。
引导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好生涯规划“再评估”,就一定要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指引,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明确目标与行动的关系,适时评估、分析目标与实施方案的关系,积极优化手段,达到预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志存高远”“修身养德”“勤于学习”“创新奉献”,要“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时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涯教育要解决什么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专业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学习动力、注意力、思辨能力成为了稀缺资源。因此高校最重要的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这些核心能力,才能够推动学生快速成长。而将思政元素融入生涯课程也要紧扣生涯规划八字箴言“知己、知彼、决策、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没有双向沟通的句号课堂可以看作是一个沟通漏斗,如老师掌握了100%的知识,能够有效输出的知识只有80%,而学生听到的就不到60%,学生听到并能够理解的知识就剩下40%,最终教师教给学生而学生听懂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能够指导实践的只有20%。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更应该强调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将句号课堂转化为问号课堂。巧妙设计问题的关键不是“问题”而是“巧”,围绕教学点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关键。
例如,在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讲解“职业生涯规划”。不马上讲解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通过游戏情景模拟和反复提问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通过经典的找字母、找图形的游戏引导学生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后通过一个二选一的小游戏,让学生在两个城市中任选一个去旅行,并说明缘由,这个游戏的设计技巧是两个城市一个热门,一个冷门。这样在游戏环节中,大部分同学会选择热门的城市,因为他们对热门城市更熟悉。这样涉及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理解,目标是建立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没有认知的目标就有可能背离你的初衷。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们明确了目标的重要性与如何设立目标,再向学生提问如何实现目标时,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推导出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行动促使目标的实现。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演化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概念,同时可以进一步衍生出个人职业目标的确定,要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把小我融入大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问号课堂设计注重的是鼓励、支持、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即使他没有切中老师想提问的点,也不要给予否定,反而要努力引导启发学生,在肯定他回答的基础上朝着预设的目标进行引导。最终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在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做出决策并制定合理的计划付诸行动。
职业生涯规划课不同于其他公共基础课,更不同于专业课,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要相信学生,把更多的课堂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练习等,通过分享、总结、团队PK等方式让学生融入课堂。此外,善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也能有效地支撑起情感课堂,图片和视频相较于文字能够实现多维度的信息传递,强化学生们对课堂的参与意愿。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中,将情感支撑合理融入“知己、知彼、决策、行动”的教学过程中: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好“六岛环游”游戏,开展兴趣探索;利用测验工具,做好性格测验,开展性格探索;分清能力与技能,利用角色扮演,开展能力探索;合理利用游戏,融入核心价值观,澄清学生价值观。
在职业探索过程中,利用头脑风暴、案例讨论等来了解外部环境,引导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我的目标职业有什么特点?不同职业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在职业规划课堂上,会给学生布置生涯任务访谈作业,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使学生明白择世所需、择己所长、择我所爱、择己所利。
在做出决策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CASVE循环、决策平衡单、SWOT等科学方法,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组织文化、决策者的个人因素以及时间因素等进行决策。
在行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确定一个职业生涯方向目标后,先采取行动,再随时调整,以便更快更好地接近生涯目标。可以通过迪士尼策略、逻辑层次等工具把想法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