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仲松 张景怡
这是一段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直到现在它都未曾结束。在这个故事中,艾滋病如同一波势不可挡的浪潮,裹挟起全世界。而推动它不断向前的,远不仅仅是病毒本身。
《世纪的哭泣》原名“And The Band Played On”,描述了上世纪艾滋病在美国的发现及蔓延。正如本书的序言所写:“在疫情初期,联邦政府将艾滋病视为预算问题,地方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则视其为政治问题,同性恋团体的领袖认为艾滋病是公共关系问题,而新闻媒体认为它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感兴趣的同性恋问题。其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真正去挑战艾滋病这个深重的医疗危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场危机始于一种微小的生命体,却在人类社会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与《血疫》中能够迅速导致宿主死亡的埃博拉病毒不同,艾滋病毒是一种更有“灵性”的病毒,就好像它能够洞察人类社会的种种阴影与漏洞,能够钻进人性的城堡里寻找可供立足的隐秘角落,缓慢又谨慎地渗透进我们的世界。
本书的作者兰迪•希尔茨是一名美国的新闻记者,也是一名同性恋者,在当时美国恐同的环境下他经历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偏见下,他更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灾难来临之时人们的自私与冷漠。自艾滋病在美国出现后,他毅然将艾滋病相关事件的报道作为自己坚守的事业。为了保持他写作本书时的客观判断,在接受艾滋病检测后,他要求医生在他写完前不要告诉他结果。在将稿件交给出版商的那天,他被告知自己患有艾滋病,几年后,他不幸死于艾滋病并发症。这是一曲生命的悲歌,缅怀着那些死于偏见与歧视的艾滋病患者,痛斥着弥漫在社会上的冷漠与唯利是图,也歌颂着那些勇敢善良,用尽一生为人类拨云见日的平凡英雄。
跟随作者的描写,行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街头,沉浸在那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方能明白,在这场由病毒引起的灾难中,每个人都是这世纪之海中的一朵浪花,没有人独立于浪潮之外。书中条条线索交织而成,种种因素互相作用,包括里根政府削减非军备预算导致的医疗预算不足;大众传媒不愿报道同性恋相关事件;科学家认为研究因同性恋造成的疾病并无建树可言而漠视不断逝去的生命;为了商业利益,商人知道有极大传染风险却依旧坚持开放浴场;以及一些艾滋病患者明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毒却故意传染给他人。而提起艾滋病在美国蔓延的种种因素,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就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态度。“社会评判不是基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而是患者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书中感知到,大众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是同性恋乱象的原因之一,而同性恋群体和大众间的矛盾造成的相互不信任,又在不断加剧这种乱象。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面对灾难,生命的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受难的生灵又应该得到怎样的抚慰呢?
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地记得,当我步入医学院成为一名怀揣济世理想的医学生,穿上象征圣洁的白大褂,铿锵有力地朗读着医学生誓言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便是那抚慰生命的梦想种子萌发生长的伊始。可是对于医学来说,生命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呢?仅仅是构造精密的有机体而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今仍记得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那一句话:“医者,要有两只翅膀,一是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技术,一是厚重的人文情怀。”生命现象绝不仅仅只是科学命题,更是关乎人性和社会的未解之谜。而当我们体会过病魔困扰的痛楚,渴求过那透过痛苦传递而来温暖与光明,就更能体悟到生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发自灵魂的爱来滋养、抚慰。
回头审视艾滋病蔓延之时,艾滋病患者在经历病痛困扰的同时,还要承受由社会带来的严重的精神负担,对他们来说,这不啻又一个更沉重的打击。艾滋病对于个体来说,就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一边是患病前的回忆,一边是患病后的时光。作为一种可怕的未知病毒的感染者,他们恐惧、无助,渴望得到社会的庇护,期盼着科学的奇迹,最终却发现“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诺言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天方夜谭罢了。他们被迫地淹没在这时代的浪潮中,一些人被记录下来得以被后世缅怀和追念,而更多的人则沉默又不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百年前特鲁多医生对医者的价值塑造,这句话时刻提醒着后世的医者,医学的技术不可能是完美的,对于那些挣扎于病痛之中的人们,医生更重要的责任是在沟通与关怀中传递一份人性的光芒。而这句话引申到整个人类社会中,则提醒着我们,医学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医生对患者一对一的抚慰,更需要整个社会理解生命的价值,抛弃偏见与歧视。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发自每一个生命深处的爱,这种爱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存续的根基。
想起在书中描述的艾滋病蔓延之时,同性恋群体中的社会活动家努力为这场疫情筹资,文学界中的觉醒者强烈要求报刊增加对艾滋病的相关报道,科学家中的先驱们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为疾病研究呕心沥血。他们都曾为了在这场灾难中受难的人们奔波,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为那些苦难中的生命带去他们应有的尊严。
时至今日,人类逐渐明白,想要扑灭流行病蔓延的火势,需要从社会服务、政治体制、科学研究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与改革。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生而为人,既然理解生命的可贵,就更需要在灾难降临之时传递一份心中的爱与关怀。尼采在《苏鲁支语录》中如是说:“啊,太阳!倘若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则你的光辉为何?”我们应当常常抬起头来看看那代表着爱与光明的太阳,从而意识到,倘若生命的燃烧能为他人带来光与热的馈赠的话,那有限的生命将超脱个人与时间的局限,获得无限的快乐与永恒的价值。整个人类的福祉,也将因为千千万万个生命所传递的爱而变得坚实与伟大。
医学如同那浩渺的星空,仍充满着无数的未知之谜。对于人类世界来说,传染病可能会隐藏自己,但永远不会消失。而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在灾难来临之时,人性的光芒是否能照亮这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这是因为,比病毒结构和传播规律更复杂的,正是我们内心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