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医庞安时与文豪苏东坡的情缘轶事

2020-01-09 14:12柴玉慧李成年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医学医者苏东坡

文/柴玉慧 李成年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对其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来说,更是其厚植的土壤。本文将通过讲述宋代文豪苏东坡与“鄂东四大名医”之一庞安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简述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来展现文人与医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以及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相互促进,共助民族文化发展的优良模式。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在其浓厚的文化渲染下,文人晓医、医者通文,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并在其历史进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宋代当朝统治者尤其重视医学,甚至还亲自研习医学,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文人志士,无不以知医、学医、懂医为荣2。一代文豪苏东坡,代表官场,为受灾百姓布粥施药3、创办病坊、抗击疫情,或作为文苑秀士,与杏林圣手问疾谈医、交友酬答,或自己研习医理,以求养生良方4,无不体现医学与传统文学相互交融,彼此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

宋代的医药文化发展情况及原因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战乱纷纭,国家分崩离析,百姓流离失所,直到赵匡胤登位称帝,建立宋朝,并逐渐稳定局势,开明如斯的宋太祖便开始了他“右文抑武”基本国策的施行。不可否认,宋代在其历代统治者“尚文”的治理下,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繁荣发展。医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医学能在宋代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有三。

宋统治者对传统文化及医学的重视。从赵匡胤建立北宋,到北宋结束,其中有多位统治者均爱好医学,甚至身体力行,如太祖为其弟治病,太宗大量收集民间良方,真宗亲自给大臣诊治疾病,仁宗研制的“三圣汤”对咽喉口舌疾病颇有疗效,徽宗更是亲自编著医术《圣济总录》2。上之所好,下之所趋,在当朝统治者如此影响下,宋朝文武百官、文人志士,或文医双栖,或与杏林结交,如沈括、苏东坡与庞安时等人。文人以文会医,医者为其诊病,医者的传奇故事成为文人最好的创作素材,医者在文人的熏染下加深了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认识,并在相互交流、切磋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成为医学崛起的最佳推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5,给各类医书的刊刻与发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宋代统治者大力支持下,彼时的医书随处可得。加上宋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购买医书并不会给普通民众带来经济压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其他各行各业兴起甚至蓬勃发展的必要因素。由于时代背景因素,宋代知识分子中很大一部分,都有一种疑古的思想,“理学”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理”打通了理学与中医学之间的桥梁,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极尽探求事物之理6,宋代医家同样重视医理,把理学融入到中医学,是宋代中医学上的一大进步。

自然气候变化及战后疫情迫切需要医学的发展。由于宋代所处的时代背景,战争频发,战后疫情泛滥,加之宋以后,气候开始变暖,温热病和时行病流行3,一方面,狭义伤寒论应用于不断发生变化的新的病情有所局限,这就迫使医家们探索新的医学理论;另一方面,疫情也给医家们提供了实践理论的机会。比如宋代名医庞安时,出生医学世家,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弱冠之年就能领悟《黄帝内经》《难经》等多本古籍医书的精髓大意7。庞安时治病,并不总是拘泥于古方,他会根据实际情况,如当时的气候变化及战后疫情特点,深研其病因病机,并在王叔和编次整理的伤寒论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研究广义伤寒论,对其进行增补,扩大其治病范围,并成书《伤寒总病论》8,不仅如此,他还创立了“寒毒”“异气”学说,认为伤寒与温病是不同类的病症,应分而论之,还将温病分为伏气与天行两类7,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苏东坡与庞安时初相识

文苑巨星苏东坡,成长于宋代,亦成就于宋代。官场不如意的他,把绝大多数精力都用在文学上了,使他在文学上成绩斐然。他现存诗就有2 700 多首,千古第一,现存词有340 余首,现存文章4 800 余篇,涉及多个文体,多个方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宋词”的加持。他一改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伲侬小唱,扩大词的题材范围,丰富词的意境和社会内容,开创豪放派,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9。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出自苏东坡之手。

苏东坡令世人折服的地方并不止于他的文学修养,更在于他豁达的人生情怀。元丰二年(公元17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八年(公元1785 年)返京。海明威曾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10。在黄州数年间,他几乎没有俸禄,生活拮据,但这些并没有打垮他。他在沙湖,置办田地,聊以慰藉。却在买田时不慎患病,遂找庞安时治病。《东坡志林》:“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时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11,也是在这里,他与庞安时结下不解之缘。

苏东坡与庞安时成为莫逆之交

庞安时帮苏东坡看好病之后,苏东坡特别高兴,交际达人苏东坡便邀请庞安时去郊游。《东坡志林》有云:“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予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11。苏东坡觉得庞安时医术了得,此后多次找庞安时看病,当时,苏东坡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写得一手好字。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也颇深,与文同、米芾一起创立了宋代文人写意画派。而爱好书画且行医不志于利的庞安时如遇知己般,常常不收苏东坡诊金,让苏东坡以字画做酬。不仅如此,庞安时还将患者送的几代人藏品廷跬墨拿去跟苏东坡交换字画12。庞安时与苏东坡之间的友情就在“你来我往”中日渐升华。苏东坡钦佩于庞安时的医术医德,还经常介绍朋友去找庞安时看病,如他对当时的大官苏颂说:“公所苦想亦不深,但庸医不识,故用药不应耳。蕲水人庞安时者,脉药皆精,博学多识,已试之验,不减古人。度其势未可邀致然,必详录得疾之由,进退之候,令见形状,使之评论处方,亦十得五六,可遣人与书,庶几有益。此人操行高雅,不志于利,某颇与之熟,已与书,今候公书至,即为详处也”(《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与苏子容书》)13。如若不是与庞安时相交甚密,且十分看好他的医术,苏东坡怎会如此自豪地向苏颂推荐庞安时。

文坛巨擘与杏林圣手之间的思想碰撞

在宋代“尚医”风潮的影响下,研究医理已成为当时文坛的时尚,作为文坛巨擘的苏东坡当然也不例外,在医学上,他虽然没有像专业医者那样对医理研究的相当透彻,但是他常常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且乐于跟庞安时相互探讨,他们常有书信往来,在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有他给苏东坡的回信:“安时所撰伤寒解,实用心三十余年……士大夫虽好此道,未必深造,宫妒朝嫉者众,吹毛求瑕,安不烁金,更望省察狂瞽之言。千浼台听,悚息无地。”苏东坡也曾给庞安时写信:“人生浮脆,何者为可恃,如君能著书传后有几。念此,便当为作数百字,仍欲送杭州开板也。知之。”元祐四年,苏东坡在任杭州知府,期间杭州疫情严重,苏东坡急百姓所急,苦百姓所苦,筹资建立最大的平安医院——安乐坊,不仅如此,他还请好友庞安时来坐诊治病,因其种种措施,在此役中,活人无数4。他在惠州时,曾以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为名,作了五首咏药诗,即《小圃五咏》。苏东坡撰写的《苏学士方》和沈括的《良方》被后人合编为《苏沈良方》。《苏学士方》中的大部分内容均为苏东坡自居黄州开始,直至儋州期间所写14,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东坡在医学上的造诣与庞安时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儒、道、佛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苏东坡能与庞安时成为莫逆,除了他们有相似的爱好之外,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即他们都有仁爱精神,作为一个医者,仁爱是其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的必要条件。而受孔孟之道多年熏陶的苏东坡,对其核心要义——仁爱,更是深得要意。两个如此相像的人相遇,自是一见如故,相交甚欢。

结 语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相互交融,自古有之,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得以枝繁叶茂的重要方式,这一形势在北宋尤为突出,其典型代表,苏东坡与庞安时,就是在问疾谈医,研讨医理,吟诗作对,鉴赏书画等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时成为密友,这正是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相互促进的现实表现。对当代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学医者苏东坡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苏东坡突围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苏东坡与佛印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苏东坡·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