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顺应论视域下的服装英语翻译研究

2020-01-09 13:10袁超英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层面

黄 坚 袁超英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5)

服装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学科,具有专业性强、描述性句子多、学科覆盖性强的特点。针对服装英语的翻译,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李媛媛就服装英语从词汇、句法和学科覆盖性这三个方面探讨其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策略[1];梁晶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服装英语翻译进行了研究,以为服装英语翻译者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导向作用,提高服装英语类翻译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外向型纺织服装人才的培养和服装业的发展[2]。纵观现有的成果,研究者观点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局限性仍存在。本文依托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来指导服装英语的翻译,以期获得新的认识。

一、动态顺应论概述

语言顺应论,即从顺应出发,语言使用可视为发话人与受话人做出动态选择的一个过程。这种选择既能出现于语言结构层面,也能作用于翻译技巧和方法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之所以能做出恰当的选择,原因在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3]147。

语言顺应论是维索尔伦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语用学理论。维索尔伦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中系统阐述了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具体包括: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其中,动态顺应是顺应论的核心,即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具体来看,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语言结构和语境中得以体现。

由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选择,因此顺应论同样适用于翻译研究。首先,在面对多种选择的前提下,译者从特定背景下的翻译目的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以实现动态地顺应性翻译[4]。其次,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全方位的顺应不可能一蹴而就。译者必须扎根于原文的解读以及译语的编码,顺应具体的语言选择过程,才可能使得语言存在动态对等。此外,服装英语翻译质量可能会直接影响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行业内的潮流趋势,因此,本文从语言结构和语境层面展开分析,以探讨实现服装英语翻译的最佳顺应。

二、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结构的顺应是在诸如词汇和句法的语言形式方面做出顺应性的选择[5]。同理,译者需要顺应译语的语言结构实现相对的动态顺应,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和方法,旨在实现语言结构层面的动态顺应。

(一)词法层面

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是翻译首先涉及的层面。鉴于服装英语的专业性,有些词汇的翻译需要结合语境。基于此,译者运用词性转换和增译的翻译技巧以有效避免不恰当的表达,达到顺应译语词汇表达的要求。例如:

(1)原文:The quality (durability, warmth,structure, surface, bulk-iness) of fabrics depends upon which raw materials are used to make threads,how they are spun, woven and finished (shiny, furry,waterproof, etc).

译文:布料的质量(耐用、保暖、构造、外观、厚度)依赖于原材料所用的纱线种类、纺纱及织造和后处理的方法 (光面、起毛、防水等后处理)。

例(1)中的“furry”本为形容词,有“覆盖着毛皮的、柔软的”等意。在翻译时,译者巧妙地采用了转换法进行处理,着眼于词性的转变,将其翻译为“起毛”。若将其硬译为形容词,将会影响原文传达的真实信息。由此,顺应译语的表达习惯既保证了译文与汉语行文习惯的一致性,又避免了语言信息丢失。再如:

(2)原文:Trimmings must not be too heavy or too light to harmonize with the space around them as well as with the feeling of the garment.

译文:装饰的分量不可太重或太轻。周围(主料)面积的和谐度以及服装的(整体)感觉都会因其受影响。

在例(2)中,译者在翻译时增补了相关词语,使原文完整意义得到诠释,在不违背语法规则的前提下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二)句法层面

句法处理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服装英语中,长难句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无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翻译长难句时,译者要注意英汉语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动态选择包孕和分切法以实现句法结构层面的最佳顺应。所谓包孕是指在把英语长句译成汉语时,把英语后置成分按照汉语的正常语序放在中心词之前,使修饰成分在汉语句中形成前置包孕。但修饰成分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拖沓或造成汉语句子成分在连接上的纠葛。例如:

(3) 原 文:WRAP, a US-based company specializing in sustain-ability actions,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on valuing clothing within consumer behavior with 7950 British adults over the age of 16.

译文:总部位于美国的WRAP公司专门调查工厂或服务机构可持续行为。此公司对7950名16岁以上的英国成人进行了广泛调查,旨在研究消费者行为中服装的价值。

例(3)中US-based是WRAP的后置修饰成分,即总部位于美国的,在译文中,译者将修饰成分放在中心词之前,顺应汉语语言习惯。例如:

所谓“分切”就是“化整为零”,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语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各类词组前后,并列或转折的连接词前,以及按意群加以切断,译成分句。

(4)原文:Within the scope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of fashion emerges a business model that focuses on expanding the time of wearing a clothing while people save money on parts that would be used only a few times.

译文:在时尚可持续消费理念中,致力于延长衣物使用寿命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这样人们不用将过多的金钱用于有限的衣物上。

在例(4)中,译者在翻译时在从句处断开,将原句翻译成几个汉语分句,不仅正确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语境的动态顺应

翻译属于一种双语交际活动,语境伴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具体来看,语境的动态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例如:

(5)原文:You can certainly still get in via the back door if you"re willing to type, make the coffee, and do whatever else needs to be done.

译文:如果你愿意先做一些像打字、煮咖啡或任何需要的杂活,你当然还可以就这样从后门进去(与中国的走后门不同)。

例(5)中的“via the back door”从语境来看即为“走后门”,但是该“走后门”并非指汉语中“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式,以对文化差异性加以诠释,避免译者出现理解层面的偏差,以实现源语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再如:

(6)原文:To reach this value, workers are forced to perform their duties in precarious conditions,often working for hours without rest in poorly ventilated environments.

译文:为了实现这种价值,工人被迫在条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工作数小时而不能休息。

例(6)中“perform their duties”的字面意思为履行职责,若将其译为字面意思,则未顺应语境关系中译语读者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具体翻译时,译者根据语境中的“force”一词,将该句翻译为“工人被迫在条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

结语

动态顺应论对服装英语的翻译具有以下指导作用:第一,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规范,避免译文出现文本不通、逻辑混乱等现象;第二,确保译文达到术语精确、逻辑严密和行文简约规范的标准。由此可见,以动态顺应论为框架来指导服装英语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服装英语交流的预期,有助于从业人员正确把握信息,提高行业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效率。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层面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