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俳句与杜甫诗秋季季语对比研究

2020-01-09 13: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孤雁俳句芭蕉

陈 丹

(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季语在唐诗与俳句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文诗歌中,季语直接点明诗歌所描述的季节,为作者抒发情思作铺垫;俳句是由17个音组成的日本特有的短诗形式,季语是俳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民族与自然相融的标志。

一、研究综述

关于季语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以下论述。

《大日本百科事典》中对季语的定义为,季语是连歌、俳句中表示季节的词语。季语基本上等同于季题、季节的题、季词、四季的词等词语[1]763。《日本文学事典》中对季语有如下描述:季语是为了充分体会俳句而对俳句中的季节进行限定的词语,它具有让日本人贯穿古今的季节感以及俳句的诗情普遍化的作用[2]153。彭恩华《日本俳句史》一书中记述,季题是与四季相关的、可涵盖范围很广的题材,包含了与四季相关的全部自然现象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的现象[3]39-40。因此,可将季语的定义归纳为,表示四季并包含与四季相关的全部自然现象及人的行为活动现象。

松尾芭蕉俳句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杜甫诗的影响,石川八朗对松尾芭蕉受到杜甫诗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论述。石川八朗认为,松尾芭蕉开始受到杜甫诗影响的契机在于,杜甫诗中“庄子式”的隐居思想。并且,松尾芭蕉自身的身体状态与杜甫相似,都是多病,因此,对于杜甫的诗更有一种共鸣感[4]。伊古田阳子从松尾芭蕉学习杜甫诗的文本、松尾芭蕉庵与杜甫草堂,即两人的住所,以及松尾芭蕉的俳句与杜甫的《白小》《徐步》两首诗之间的对比这4个方面进行论述,得出杜甫是松尾芭蕉艺术风格方面的老师这一结论[5]。东圣子在对松尾芭蕉俳句季语进行考察时发现,春、秋季语出现的频率大概是夏、冬季语出现频率的3倍。春、秋季语中,秋季季语使用的次数又略胜一筹,杜甫诗中也有相似的情况[6]。因此,本文将从松尾芭蕉俳句与杜甫诗中提取相同的秋季季语,将其分为自然现象与人的行为活动现象两类,探讨其使用的异同点,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松尾芭蕉俳句与杜甫诗秋季季语对比

(一)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季语

1.秋风

秋风这一季语无论是在松尾芭蕉俳句还是杜甫诗中,在表示秋季时都被频繁使用。这是因为秋风是最直观最生动地对秋季的提示。秋风一起,暑气的闷热与潮湿便被一扫而空,代之升起一股萧瑟寂静之感。松尾芭蕉在使用这一季语时,与杜甫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诗文如下:

(1)秋風や桐に動きて蔦の霜(瑟瑟秋风起,惊动梧桐树,爬山虎上泛白霜)[7]76-311

杜甫包含秋风的诗文为:

(2)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8]3789-5571

松尾芭蕉这首俳句作于元禄四年(公元1691年),当时松尾芭蕉正处于旅途漂泊之中。仿佛是忽然之间秋风起了,吹动着桐树树叶瑟瑟发抖,仔细一看,爬山虎的叶子上也蒙着一层白霜。由秋风流露出当时松尾芭蕉所处环境的寂寥与凄清,秋风萧瑟,自己还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同时也表达出松尾芭蕉内心的一股幽清静寂之情。杜甫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写下这首诗,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3年,但吐蕃、党项、羌、浑、奴刺等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杜甫行至三峡,感受到猎猎秋风吹过,拂动衣袖,巫峡与夷陵处工人们正忙着修筑堤坝,不禁感到自己与国家都身处这瑟瑟秋风之中,不由得内心升起了一股凄清悲伤之情。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松尾芭蕉在使用秋风这一季语时,沿用了杜甫诗中其表达凄清、萧瑟气氛的作用,但在具体表达诗人情感上二者之间又存在差异。杜甫诗中的秋风表达的情感则偏向于悲寂,并且杜甫借秋风之萧瑟比喻国家的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包含着政治层面的情感抒发,并非只是单纯描写自然景象。而松尾芭蕉俳句中的秋风更多地是表达松尾芭蕉当时内心的静寂与寥落,并且只是单纯地对于自然景象的一种描写。

2.雁

雁是迁徙之鸟,每至秋季便向南飞去,且迁徙大多在黄昏和夜晚进行,给人一种漂泊之感,这种漂泊之感往往会引起诗人的共鸣。

松尾芭蕉含有“雁”的俳句为:

(3)病雁の夜寒に落て旅寢哉(夜寒落病雁,羁旅独难眠)[7]76-311

杜甫包含“雁”的诗句为:

(4)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8]3789-5571

杜甫诗中经常使用“雁”这一季语,且赋予其不同的含义。罗宁在《杜甫诗中的雁意象和咏雁诗》一文中对杜甫诗中的雁意象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杜诗中的雁意象往往表现出4个方面的含义或象征:一是兄弟之情,二是故乡和乡思,三是羁旅和漂泊,四是传书。而且,这些含义或象征常常是相互交叉融合的[9]。杜甫的《孤雁》诗中就表达了兄弟之情、思乡之情以及羁旅与漂泊的悲伤之情。杜甫作诗时正值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家乡,滞留夔州。因此,杜甫以孤雁自喻,虽然思念故旧亲友,渴望再次重逢相聚,但因时局动荡,只能远离家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松尾芭蕉俳句中的雁不仅是“孤雁”,更是“带病的孤雁”。漆黑的深夜,寒风阵阵,自己像掉队的孤雁百病缠身,漂泊的旅途上实在无法安然入眠。松尾芭蕉的这首俳句同样表达出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羁旅途中的辛酸,但松尾芭蕉直接使用了“病雁”这一季语,对杜甫所用的“孤雁”又有所突破。

(二)与人行为活动现象有关的季语

1.砧

松尾芭蕉含有“砧”的俳句为:

(5)声澄みて北斗にひびく砧哉(秋夜空澄明,何处咚咚捶衣声,直冲北斗星)[7]76-311

杜甫包含“砧”的诗句为: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8]3789-5571

“砧”这一季语在松尾芭蕉俳句与杜甫诗中都被用作形容捣衣或者捶衣发出的声音。松尾芭蕉这一俳句描绘了一幅清雅、闲寂的景象。秋天的夜晚天空澄净,令人心旷神怡,不知何处传来了“咚咚”捶衣的声音,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更显突兀,仿佛直冲向北斗星的位置。松尾芭蕉的俳句主要是营造了一种“幽玄”“静寂”的气氛,且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让人更能体会到当时清雅寂静的气氛,以及松尾芭蕉悠闲平静的心绪。杜甫诗中的砧则表现的是一种萧条与悲壮。家家都在为赶制寒衣而动刀动尺,人们日夜操劳,已经到了深夜,连白帝城上都能听到一声声急促的捣衣声。杜甫借砧这一季语表达的是一种凄楚悲怆之情,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寂寥与国家的衰败残破,表现对国家的忧思之情。

2.杖

松尾芭蕉含有“杖”的俳句为:

(7)秋風に折れて悲しき桑の杖(秋风朔朔桑杖折,胸中空悲切)[7]76-311

杜甫包含“杖”的诗句为:

(8)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暮归》)[8]3789-5571

杜甫作这首诗时已经旅居夔州,远离故乡,他想乘船渡水南行回乡,却没有船;想要北上去长安,路上还有很多兵戎,哪里都去不了。年纪已经过了五十了,却事事都不如意,只能每天拄杖看云。这里的杖,既表达了杜甫人近晚年,行动不便,不借着杖的外力便不能自如行走,同时也抒发了杜甫对于自己政治生涯的波折崎岖不满却无奈的情感。松尾芭蕉俳句则是以杖为中心进行描述。本以为结实可靠的桑杖,内里竟然是空洞无物,秋风中应声而折,我看着这桑杖便想起自己年老体弱,内心不由得泛起悲切之情。与杜甫借杖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不同,松尾芭蕉借杖自喻,是对世事的脆弱以及自己的病弱之体的悲切之情。

三、松尾芭蕉俳句与杜甫诗秋季季语存在差异的原因

由以上松尾芭蕉俳句与杜甫诗秋季季语的对比可知,虽然是相同的季语,在两人的作品中存在很大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二人的人生观不同。杜甫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以出仕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将国家兴亡看作最重要的事。因此,其诗中更多是借季语来寄托自己对国家的忧思。松尾芭蕉则出生于平民家庭,无心入仕,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养成淡泊宁静的心绪。因此,松尾芭蕉俳句中的季语常单纯表达对于自然的亲切贴近之情,或者是对自己个人的描写。

结语

本文以松尾芭蕉俳句与杜甫诗中相同的秋季季语为考察对象,将其分为自然现象与人行为活动现象两类,从表达含义及表露情感入手进行对比,并分析二者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得出松尾芭蕉俳句中季语偏向于描绘自然景象及自身,而杜甫诗中的季语则更多寄托杜甫的家国之情。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松尾芭蕉与杜甫人生观的差异,即松尾芭蕉求出世,杜甫求入仕。

猜你喜欢
孤雁俳句芭蕉
趣说俳句
雨打芭蕉
《次北固山下》:满腹乡恋,付托归雁
俳句生活
字字珠玑?余音袅袅
天涯游子的象征
日本俳句对中国小诗的反影响
新派俳句的倾向
6万字的情书
等闲托谁题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