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婚》与《一地鸡毛》看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2020-01-09 13:10张梦琪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离婚小林老李

张梦琪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离婚》描写了北平旧时财政所里几个普通公务员悲欢离合的生活,主人公老李是老舍笔下着力刻画的人物,他不满旧式婚姻,内心充满对“诗意”的渴望,头脑保持清醒却始终没有跨出突破性的一步,最终离开北平回归乡下。《一地鸡毛》描写了知识分子小林夫妇的日常生活,在“鸡零狗碎”的婚姻生活中,他们逐渐放下了崇高的政治抱负和宏大的人生目标,开始为了生存而终日忙碌奔波,真实地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老舍和刘震云从现实出发,深刻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焦虑与关注。

一、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

(一)包办婚姻下“诗意”的渐行渐远

《离婚》中的老李是一个有着“比张大哥强的学问与资格”的小知识分子,而李太太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妇女,两人在性格、举止、感情等方面格格不入。老李被“一生以消灭离婚和介绍婚姻”为事业的张大哥开导一通后,把妻儿接进了城。李太太与老李心中“情热像一首诗,愉快像一些乐音,贞纯像个天使”的“诗意”女子相距甚远,固守传统家庭观念的她,让不甘于庸常生活的老李苦不堪言。

受过新式教育的老李渴望能与妻子有精神世界上的交流,而李太太却庸俗不堪,在华泰宴席上频频闹笑话。他不止一次想要离婚,力图以“诗意”击败“常识”,最终却没能付诸行动,在这个家庭里敷衍地生活着。让老李心中有一丝安慰的是马少奶奶的存在,她面容姣好,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是新式女性的代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李几乎是靠着这份幻想打发日子。虽然内心潜藏着这份对马少奶奶的爱慕,但老李始终没有勇敢地向前迈一步,最后,马克同的回归让老李的希望彻底破灭,离开北平。这是老李作为小知识分子对包办婚姻的妥协,他在不知不觉中磨损掉了一切原本存在的个性人格,让自己的婚姻生活一片混沌。

(二)自由恋爱中“常识”的愈来愈近

半个多世纪后的小林夫妇是自由恋爱的小知识分子代表,两人同为大学毕业生,在品尝过恋爱的柔情蜜意后结婚成家。步入社会之初,两人都有过宏伟的理想,奋进的事业心,但在两情相悦的爱情之后是数不尽的柴米油盐。几年的社会生活,使妻子小李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偷水滴水的家庭妇女,她身上的“诗意”消解着,同时又被生活的“常识”填充着。曾有睡前看报读书习惯的小林也逐渐被同化为对付保姆、弄孩子的普通大众,他寄存在诗歌与足球上的“诗意”,也被烤鸭与蜂窝煤这样的“常识”打败,一斤放馊了的豆腐,一箱没被收下的可乐,都成为两人产生分歧的诱因。

工作调动、女儿入托、查水表老头的拜访,无数小事的积聚磨平了小林夫妇初入社会的棱角,磨灭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高尚的师生情谊、深厚的乡土感情也只得屈于现实而不被重视。小林在经过几番思考后,内心防线逐渐崩塌,认为“过去的宏伟理想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1]160。“一地鸡毛”是生活中繁杂事务的代表,让人“拾不起来,理不通顺”,人们常常体会着这些琐事带来的微小快乐,又渐渐被琐事磨平棱角,最终淹没在黑压压一片的千人一面的人群中。

二、从衙门到单位

(一)衙门里的挣扎与妥协

身为小知识分子的老李是衙门中的一个小科员,在衙门中,只有一样事是真的——向人民要钱。老李虽看不惯却也每日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在被一顿羊肉火锅挫败后,他认识到自己不是个有理想的新人物,而是“地道的怯货”。认真做事的老李似乎成了人群中的异类,得到领导的赏识却被认为是和所长有一腿;在填补张大哥职位时被大家议论“他有多大人情呢,竟自看不见他的贴?!”[2]289。最终,他看明白“在这个社会里只能敷衍,而且要毫没出息的敷衍”[2]319。老李视衙门为吞人的怪物,却困在里面挣扎不得,左右犯难,慢慢变成在官僚世界里被挤压掉内涵的空心人。

《离婚》中对于官场中的“人情”与“权利”刻画不在少数,财政所里几乎每个人都身陷“人情”的漩涡:邱先生因为“人情”没有小赵的硬,若是小赵不在跟前,他连“小赵”二字提也不提;与小赵打架的吴先生在小赵死后“拖了个人情,进了教育局”……透过老舍笔下衙门中的人情描写,更能反映当时官僚的腐败,以及以老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难逃灰色社会环境的侵蚀,并在生存中逐渐向现实妥协与自我放弃的处境。

(二)单位中的理想与现实

同处于单位体制中的小林与妻子小李,刚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时,两个人都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1]159。没过多久,两人原本高涨的热情被消磨得所剩无几。工作上一连串的琐事困扰着小林,为了老婆调动工作,他不惜被人羞辱去领导家送礼;为了增加收入,他下班后去市场卖板鸭;为了孩子在幼儿园得到照顾,他跑遍北京城给老师买炭火。小林这个毫无职权的小人物,他的所有困窘都源于无法摆脱的权力的限制。

现实面前,小林必须按规矩办事,这扭曲和破坏了小林的性格。他充满无奈与痛苦,渐渐地,小林仅有的一丝人性温暖也被无情消解。没用多长时间,小林就变得“成熟”起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获得微波炉,并沾沾自喜,此时的小林夫妇已经完全背离了自己当初的信仰,与杂乱污浊的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小林完全摒弃了刚入社会时热情洋溢的自己,在经历了社会环境的磨砺与打击之后变得唯利是图,冷漠世故,他先前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观荡然无存,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在权利的威胁下逐渐消逝。

三、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坚守与失守

(一)理想的消磨与沉沦

老李作为一个接受过五四启蒙精神洗礼的现代人,对张大哥敷衍的生活态度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这种敷衍目下的办法——虽然是善意的——似乎只能继续保持社会的黑暗,而使人人乐意生活在黑暗里”[2]157。然而,老李在行动上却一步步靠近张大哥,满怀无奈地学习着他折中的生活准则。

老李对于“诗意”有着独一份的坚守,同时又处处与现实妥协,“他想得多而做得少,敏于思而怯于行,他不敢推开面前的那堵通往雄伟辽阔荒山野水的墙,恐怕那未经人吸过的空气有毒”[2]168;同时,他也“不敢推倒那堵回到床帷桌椅、炉火茶烟的墙,恐怕那污浊的空气有毒”[2]168。他不甘心自己的处境,却又迟迟迈不出突破的脚步。以老李为代表的这部分知识分子力图挣脱由张大哥、小赵之流组成的市民文化精神场的吸附,追求一种人生的更为合理性与完满性,希望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3]。老李逐渐把隐忍、折中作为自己生活奉行的准则,努力蜷缩着自己逐渐沉沦的灵魂,消解那些本该保留在自身的个性棱角。他深陷“常识”的泥沼,牢牢被命运的悲戚所抓住又无可奈何,让人在感叹其懦弱的同时不免产生一丝怜悯与同情[4]。

(二)个性的迷失与消隐

相比老李,小林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的时代,而小林让读者看到的是生活的琐碎对原本充满的意志与热情的个人精神的侵蚀。等、忍耐、向生活妥协、得过且过,这就是小林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生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这不是出于他的自暴自弃,而是外界对他的强制改造,一种充斥在他周围的权力规则。小林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世俗化、平庸化的过程,看似是看透世事的老练与世故,历经沧桑的达观与妥协,实则为自我人格的枯萎与消隐。

以小林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处在类似围城的境地之中,他们在生活中奋斗挣扎,淹没于世俗,逐渐放弃了自身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成为普通小市民。在小林身上充满了对命运掌控的无力感,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在世俗的侵袭中亦消失殆尽,他削减掉本属于自己的锐气与锋芒,接受了生活带给他个性上的磨损与消隐。

《一地鸡毛》是中国现代市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许多知识分子在重压之下的人格精神变化过程。同样,在《离婚》中,老舍通过刻画老李的形象,表达出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每个人在人生的历程中总会遇上困境,当下,许多人正陷在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斗争之中。遇到困境时采取怎样的对策,如何安放我们的理想与人格,才是我们需要警醒和正视的问题,这也正是《离婚》与《一地鸡毛》在当下永不过时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离婚小林老李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百变“老李”
高考前与高考后
“狡猾”的老李
别来无恙
英国和欧盟:注定艰难的“离婚”
如果英国和欧盟真的“离婚”了……
老李的战友
老李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