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欣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呈坎坐落在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北部。它原名龙溪,因为宜居,唐末形成村落,改名呈坎。呈坎的形成据说与罗氏兄弟相关,《罗氏族谱》载:“豫章(今属江西省南昌市)柏林罗氏堂兄弟天秩(号秋隐)、天真(号文昌)于唐末迁居金陵之鸡公山。相传长春山有炼丹台遗址,天尊曾炼丹于此。天秩、天真二公深明堪舆之学,察其地,众水环抱,丰山挺秀,知后必能兴旺,于是定居下来,并改村名龙溪为呈坎。”[1]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留给呈坎的一副对联。[2]呈坎是有名的八卦村,它选址讲究。呈坎周围环绕八座山峰,山与山之间似连非连,高低错落的梯田相互连接,就像是八卦的八个方位。山自然离不开水,村中有一条古老的龙溪河,宛如一条玉带,呈S形,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就像是八卦阴阳鱼的黑白分界线,成就了皖南著名的风水宝地。呈坎建筑讲究布局,园林、桥梁、门头、青石、每一处都是恰到好处。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3]
自古以来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就是紧密相连的,建筑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可以称为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建筑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传统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所反映的文化意蕴深长。古建筑通过不同的建筑布局、构件、各种装饰手段、小品的配置等方法的运用,或明显、或含蓄地体现着博大精深中国文化。走进呈坎,白墙青瓦的徽派风格建筑开始展现它沧桑而神秘的面容,徽州古建筑能屹立至今,与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呈坎最为有名的罗东舒祠中,屹立四根金丝楠木,价值上亿,历经千年也不坏不腐。“且柱为阴数,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升,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乃天地之相承。”[4]还有祠堂中的高台基,错综复杂的斗拱结构,三道饰的浮雕台阶勾栏,至今保留祠堂之中。正是因为罗氏家族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今天一睹之前的建筑风采。
现代建筑于呈坎建筑而言,缺少特色,现代居民建筑大同小异,建筑内外设计简洁直白,无鲜明特色,实用功能与经济效益成为建筑师首要考虑因素。建筑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形态千篇一律,现代建筑由坚硬的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满足人们居住需要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们精神需求和情感的需要。而呈坎却充满人情味,建筑布局遵循古法,有理有据,讲究“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5]它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把一个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凝聚力的空间形态。
呈坎的建筑从平面来看,有的呈“凹”字形三合院落,有的是“回”字形四合院落,最外边的一层墙是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每家每户都是一个整体。三合院落四合院落相交融组合而成,形成连绵的、庞大的呈坎建筑群。马头墙黑瓦边缘强调了建筑的轮廓线,边缘之间交叉重复,层层递进,忽而转折,似跳动的音符,别有韵律。
罗舒东公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是整个呈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呈坎的核心所在。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其后堂有个规模出众的厅阁,称作“宝纶阁”。“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6],故名“宝纶阁”。“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珍藏了历代皇帝赐予罗氏的诰命、诏书等,以便于“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睹遗规而慨缔造之不易”[7]。罗氏的后代子孙们,为了祭祀、缅怀东舒先生特意建造了“罗东舒公祠”。古祠占地五亩余,四进院落建筑层层升高,错落的院墙与起伏的山墙相互连接,浑然一体。
东舒祠坐西朝东风水极好,祠堂最前面是照壁,呈弧形砖墙,在其后面就是棂灵门,六根柱子、五间的石牌楼是大门的主要构成,还有“朝天吼”的怪兽雕刻在石柱最顶部,这便成了罗东舒祠的第一进。第二进是仪门,最先引入眼帘的就是由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匾额。通常,只有在诸如祖先崇拜之类的主要活动时,大门才打开。仪门之后的院落原有八棵古树,现今只留有一棵400多年的桂树。月桂树的根基分为四个分支,寓意着四个季节既富裕又高贵,即“四季富贵”。第三进为享堂。前方六根石柱高高耸立,二十四根粗大的圆柱围绕厅堂四周,用以支撑房檐,堂中四根金丝楠木格外令人瞩目,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如此粗大的金丝楠木更是价值不菲。厅堂正中之上悬挂着目前中国现存的最大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相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题,此匾被誉为“匾中之王”。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建有“女祠”,是用来安置罗家女性祖先牌位的地方,面积十分狭小。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能够建有女祠实属不易,也体现了罗家对女性的尊重。第四进是整个祠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神圣的。据说宝纶阁这座建筑在1542年停工19年,直到70年后才开始重建。殿宽二十九米,近深十米,前沿有十根并列的石柱,俨然如一排庄严的卫士,几十根圆柱的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柱子与梁架上布满了明代彩绘,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却依旧明艳动人。在过去寝殿主要是用来安放祖先的牌位的。宝纶阁里珍藏着皇家物品,有皇帝御赐的圣旨,还有册封的诰命等等。宝纶阁建于寝殿之上,体现了“君在上,臣在下”的君臣观念。于整个罗东舒祠来看,是层层升高的,一进高于一进,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每走一进便升高一级,既是顺着地势层层而上,沿地势设置台阶,有步步高升之意,但也反应了长幼尊卑有序的传统制度。宝伦阁楼与寝殿的完美结合是不同时期建筑风格融合的结果。
从罗东舒祠看整个呈坎的建筑,都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的,建筑都是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呈坎是有名的八卦村,八面环山,依山旁水,正如《管子·乘马》所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8]“进”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单位是由堂、房、天井组合而成,由此而构成一进,在此基础上再一次或反复组合形成住宅的主体。从入口一侧开始,称为一进、二进、三进,这是以一层的空间构成为基础的称谓。堂有厅堂、祖堂、明堂等;房有书房、闺房,主人住的与仆人住的有明确界限,所走路线也不相同。虽然建筑是由堂、房、廊、阁、门这些基本的元素构成,但是他们却由多种的组合形式,组合方法灵活多变。垂直、穿插、遮掩、围和、叠加,可以组成多种形式的建筑空间,如垂直叠加便成了阁楼。呈坎村有一进构成的小型住宅,也有三进的大型住宅,与周围的附属房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典雅大方。
建筑之中,堂连接空间。厅堂就是底层的第一进,这个空间主要用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议事等。以前人们都是把供奉先祖牌位的空间称为“祖堂”。但由于有的一进空间较小,导致厅堂在使用时具有功能的复杂性。二、三层一般是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间,尤其是闺房,注重隐私,需要有效的与外界隔开,女眷的生活空间又称作内室。天井是古民居的标志。庭院天井上方的空间不是直接用墙围合起来的,而是分散的,错落有致,层层递进,结构分明。天井用来采光、通风等。家设天井,免钱财外露。每逢天降甘露,财气落到屋顶之时,不至于落到别人地上,这也是经商人的普遍心理。
呈坎古民居普遍为两层,三层也较为常见。两层建筑,楼上楼下是完全不同的布局,三层建筑二层和三层几乎是相同,与一层不同。明代,楼上为家庭活动中心,铺有方砖,相当开阔,楼梯设置于一侧廊屋内,便于上下。到了清朝,活动中心移到楼下,楼梯位置也发生变化,移到了堂屋的太师壁后,较为隐蔽,一般只容一人通过,又陡又高。有的一楼处会设有一个小门,可以锁上。居民楼上较为宽阔,带有可环绕全宅的檐廊,俗称“跑马楼”。在跑马楼位于正门的位置上,栏杆会修得很高。墙上有小孔,从前厅看过去,看不见人,但每当有媒人或年轻小伙来家做客时,姑娘们便可从小孔中向下打量。
罗东舒祠与寝殿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整个呈坎建筑楼上楼下都是不同的,楼上立柱点下层没有柱子支撑,而是立于梁上。古代的工匠之所以敢于这样处理,是考虑到下层的梁柱的材料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上层木构穿枋的应用同时增强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超凡的技艺。
呈坎建筑正面墙或呈水平直线,或两侧向中心递降,如此设计使得外立面能够聚焦视线于正门口,既增强了建筑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和采光。
建筑的外立面中,门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出入口的门,它既可以界定空间,也具有防备功能,还可以聚焦视觉中心。
呈坎村住宅外装饰主要构成是:白色的墙壁,灰色的瓦屋面,雕花门,小窗,整体比例偏高,对比强烈,线条硬朗。雕花门是外立面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外在形象的标志。雕花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有字匾门罩、垂花门罩、牌楼式门罩三种形式。“千两银子七百门”,就是说一千两银子建造房屋,装饰门头就要花费七百两,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都对门头格外重视。古民居的门墙大都比较高大,门楼就成了古代工匠们施展才华和技艺的主要方面,上面镶嵌的砖雕,往往精美细致,图案多样,于是青瓦粉黛的高大白墙成了背景,精雕细琢的门楼成了点缀。高墙空白疏朗。门头精致复杂,与高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楼上的雕刻很有层次感,一般多为三四层的雕刻,最多的有九层雕刻。“雕饰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原本平直的梁架富于曲线柔和的韵味,使刚性的建筑富于动感和生气”。[9]
室内陈设,重点突出厅堂,厅堂正对天井,呈半敞开式,是明室,是亲朋好友聚会、品茗、作画的场所。厅堂书香气息浓厚。高高匾额悬挂在大厅的中央,匾额下方挂着中堂画,中堂画旁边立着两根柱子,两侧柱子上挂着楹联,中堂画与楹联既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景,又有深刻的哲理。一个家族的核心精神,往往都是通过悬挂的字画体现出来的,从而影响并鞭策着后辈们。此外还有八仙桌、太师椅置于厅堂之中,形态方正,使用方便。呈坎古民居的陈设到处充满了书卷气息,古色古香,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
呈坎古民居的内部卧室布置也相当有特色,卧室又是厢房,位于厅堂的两侧,卧室中最主要的就是床,床上的木雕大多取材于戏曲和民间故事,所雕图案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卧室内还有柜子、梳妆台、桌子、凳子等均带有雕花无不体现当地人们的心灵手巧。古民居的庭院内,往往都有石桌石凳,带有水井鱼池,盆栽果木花卉,更有甚者假山假石,叠山造泉,全部攘括院内。从正门处到庭院,从厅堂到厢房,呈坎古民居的陈设、装饰,反应了主人的品味与修养。
呈坎古建筑群的形成是徽州居民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纪念意义,鲜明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呈坎建筑群的魅力,不仅是青瓦白墙的建筑形态之美,也在于建筑营造的氛围的感染,以及人们形成相应的审美反应。呈坎的选址及环境都是得天独厚的,结合远山近水的地理优势和周围植物等自然条件,将建筑群、建筑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合理安排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呈坎村四面环山,龙溪河穿村而过,村庄也顺着河流的流向而建,全村巧借山水之势,形成了二圳三街九十九巷。街巷由花岗石铺路,青砖黛瓦,黑白之间,两侧古建筑纵横相接,高低错落,长街短巷,排列有序。村口河上修建一座环秀桥,桥上是木构建的桥亭,桥亭之中,俯视涓涓流水,别有趣味。村头古树苍郁,秀色宜人,桥上桥亭挺立,古色古香,这便成了徽州式“水口”。
呈坎中的古树、古桥、古亭、古民居、古祠堂,坐落的恰到好处,构成了有节奏的、随处是景的建筑群,从而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审美感受。“一般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10]音乐和建筑都有和谐的音律,完美建筑的序列就如同完美悦动的音律。即使是单体建筑,也是一个个动人的音符。青瓦粉黛的白墙,精雕细琢的门楼,错落有致的天井,空间的穿插,色彩的搭配,还有廊柱、斗拱都安置得合理妥帖。移步一景,随着人们深入呈坎之中,构成特定的意境,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符合韵律美组合搭配,丰富了建筑的美学内容,符合形式美的法则,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使人们沉浸在古色古香的水墨徽州。
呈坎建筑的艺术形象,既体现在白墙青瓦的单体欣赏,也在于巧借地势的群体建筑推移。不仅是建筑局部的精雕细琢,更是建筑整体的交相辉映。不仅在于远观,更适宜走进建筑内部,细细游赏。《考工记》说到:“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11]《营造法式》说到:“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12]匠师们遵循古法建造房屋,是为理性,这种理性不仅体现在匠人们遵循法度建造房屋,还渗透到建筑的空间形态、空间比例、组合方式、功能分区、装饰风格之中。智慧的徽州古居民们在追求古法建造房屋的同时,更追寻艺术创造力,更愿意赋予建筑新的生气,呈坎单体建筑呈现的是精致设计的人工艺术美,但众多单体建筑“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落入山水之间,就是自然之美繁杂有序的散落其中。
呈坎村的建造,既遵循建筑设计理性的分析,又赋予建筑及周围环境浪漫的想象。游览之中,理性与浪漫结合,情景交融,美之所在。
漫步呈坎的青石小巷,宛如置身水墨画中,竹林掩隐,景色变化无穷。当地民谚:“白墙黑瓦马头墙,三间五架双楼房。砖雕门罩石漏窗,木雕楹联挂两旁。”[13]呈坎这个地方聚集着徽州山川大地的灵气和徽州历史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实用价值,是徽州人避风雨、御寒暑的物质对象。呈坎建筑 “最宝贵之处并不在于它的表象层次甚至结构层次,而是其背后的精神层次——即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功利的价值观”。[14]探析呈坎村,不仅感叹建筑自身的魅力,更是历经千年,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