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部分省会城市科技创新比较分析

2020-01-09 12:37朱丹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7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科技

□ 朱丹

进入21世纪,合肥科技创新实现了大跨越,先后被赋予一系列称号: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反映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实力,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本文选取部分省会城市就全社会研发投入加以比较,并以GDP修订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反映合肥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希望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提供参考。

| 近年来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体概况

(一)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占全省总量比重达四成

2010—2018年间,合肥市研发活动活跃度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从66.05亿元增加到256.65亿元。具体看,2012年、2014年、2017年、2018年,研发经费分别突破100亿元(115.91亿元)、150亿元(160.34亿元)、200亿元(226.86亿元)、250亿元大关(256.65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省比重则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区间范围内小幅波动。

从增幅看,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0年的3.9倍,年均增长18.5%。其中,2011年当年增幅最高,为32.9%;随后4年增幅连续下滑,到2015年仅增长9.1%,2016—2018年增势回升,2018年达到13.1%。

(二)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升,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8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全社会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3.28%(GDP修订前),比2010年提高0.84个百分点。八年间,投入强度逐级抬升,2010年仅为2.44%,2013年突破3%,达3.09%,此后三年维持在此水平,2016年又提高0.01个百分点,到2017年、2018年分别达3.24%、3.28%。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合肥市2018年GDP由7822.91亿元修订为8605.13亿元,由于GDP总量增加,合肥市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3.28%调整为2.98%,调整后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三)企业研发创新动力强劲,试验发展投入占比大

按照形成载体分类,企业投入研发费用份额远高于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校投入。2010—2018年间,全社会研发经费中企业投入比例在52.5%—68.4%间波动。2018年,企业投入研发费用175.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达68.4%;政府属研究机构研发经费54.19亿元、高等学校研发经费26.09亿元,各占21.1%、10.2%。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35家,是2010年的7.7倍。

按照研究类型分类,研发投入的主要形式是试验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比较低。2018年,全市基础研究34.84亿元、应用研究29.11亿元、试验发展192.70亿元,分别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13.6%、11.3% 和75.1%。其中,试验发展投入是2010年的4.7倍。

| 省会城市研发投入比较

(一)合肥市研发投入强度位居省会前列

2018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8,与2017年位次持平,前7位城市分别是广州(600.17亿元)、杭州(464.30亿元)、武汉(451.47亿元)、西安(426.14亿元)、南京(416.58亿元)、成都(392.31亿元)、长沙(265.86亿元)。从研发经费总量看,合肥市不到广州一半,不及杭州六成。

2018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调整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5,较上年后退3位(2017年仅次于西安),前4位城市分别是西安(5.01%)、杭州(3.25%)、南京(3.20%)、武汉(3.02%)。如不考虑GDP修订因素,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3.28%(调整前),位居省会第3,被杭州市赶超。与2017年相比,南京、西安、杭州、武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提高了0.15个、0.19个、0.10个、0.68个百分点,合肥市投入强度(调整后)下降了0.26个百分点。

(二)研发经费增长速度相对较低

合肥市研发投入位次后退,既有经济普查后GDP调整幅度较大的影响,也有研发经费增长相对较慢的因素。2018年,合肥市研发经费增速达13.1%,分别低于西安、南京、杭州、武汉5.2、3.4、3.9、30.8个百分点。

从总量占五个省会城市合计的比重看,2018年合肥市GDP占五个城市合计的14.5%,而研发经费仅占12.7%,低于GDP所占份额1.8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合肥市研发经费提升空间较大。

| 与南京、杭州科技创新对比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南京、杭州、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以下对合肥、南京、杭州科技创新情况作简要比较,寻找合肥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谋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充分体现合肥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科创研发环境

1.产业研发环境:合肥创新资源丰富。高新技术企业代表了企业创新的前沿水平,一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寡,也较为直接地衡量出是否形成了创新集群。截至2018年底,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2110户,南京市3126户,杭州市1557户。合宁杭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为3户、4户、2户。目前,合肥市科技创新资源全面布局,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9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突破1500家;院士工作站47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8家,在肥服务的两院院士127名,专业技术人才突破8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85万人。“双创活动周”“合创汇”等示范效果加速显现,高新区、长丰(双凤)经开区获批国家第二批创业创新特色载体。合肥连续两年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前三甲。新建各类研发机构超1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保持省会城市第一。

2.企业拉动效应:合肥规上工业创新拉动明显。全社会研发经费按照形成载体分类,由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校各自投入研发经费组成。在企业研发经费中,主要依靠规上工业企业的拉动。从规上工业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看,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经费152.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59.6%,分别高于南京(43.4%)、杭州(57.8%)16.2、1.8个百分点。2012年占比为55.8%,分别低于南京(56.1%)、杭州(62.9%)0.3、7.1个百分点。从规上工业研发经费与全社会研发经费各自占合宁杭三市比重看,2018年,合肥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占比为25.4%,高于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2.8个百分点。2012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占比为19.8%,低于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1.1个百分点。

(二)科技创新投入

1.财政科技支出投入:合肥政策支持力度大。2018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支出91.9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9.2%。南京市、杭州市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80.54亿元、118.21亿元,分别占财政支出比重5.3%、6.9%。合肥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比南京市和杭州市高3.9和2.3个百分点。财政补贴可以直接减轻企业研发的资金压力,让企业拥有更为充裕的资金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同时向外界传递企业良好发展的信号,有助于吸引更多外部融资。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提高,对形成全社会重视研发、投入研发新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研发投入格局,将发挥重要导向和引领作用。

2.人才储备及投入:合肥人才储备充足,但投入不足。从高校及在校生看,合肥人才储备充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普通高等学校为城市创新提供后备人才,因此用高校人口比(普通高等学校个数/百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能够衡量城市创新的发展潜力。2018年,合肥市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学生数62.23万人,高校人口比6.2。南京市普通高校53所,在校学生数85.17万人,高校人口比6.3。杭州市普通高校40所,在校学生数49.6万人,高校人口比4.1。合肥市高校人才投入与南京市相当、高于杭州市。良好的高校科研文化制度是高校科研人员保持持续创新活力和创新热情的重要保障,高校的科研文化制度不断发展和健全,将推动高校科研人才相对优势转化为城市的创新优势。

从人力资源投入能力看,合肥创新人力投入不足。R&D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比较科技创新人力投入的指标,通过全时人员数和全时工作加以折算,可用于衡量对于创新的直接人力投入程度。2018年,合肥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5.50万人年,南京市8.50万人年,杭州市10.95万人年。按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经费计算,2018年,合宁杭分别为46.7万、49.0万、42.4万。虽然合肥市创新后备人才储备充足,但需要充分加以利用,完善使用和激励机制,壮大研发人员队伍,提高人均研发经费,才能全面提升合肥市科技投入能力。

(三)科技创新产出

1.智力产出能力:合肥高质量核心专利培育空间大。如果把经济比作一艘巨轮,那么创新就是巨轮的强大引擎,自主知识产权则是引擎的核心部分。专利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发明专利是国内含金量最高的专利类别。尽管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技术是否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生产力,但该指标是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2018年合肥市全年专利申请量6581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2831件,分别是杭州(98396件、36539件)的66.9%、89.9%,南京(99070件、40652件)的66.4%、80.8%。全年授权专利量2843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597件,分别是杭州(55379件、10267件)的51.4%、54.5%,南京(44089件、11090件)的64.5%、50.5%;2018年,合肥市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27.30件,分别低于杭州26.79件、低于南京32.41件。

2.创新转化效率:合肥创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效率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维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技术合同成交项次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区域科技创新活跃态势的重要指标。2018年,合肥市全年共签订各类输出技术合同17077项,成交额191.85亿元;南京市全年共签订各类输出技术合同2603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03.81亿元;杭州市全年共签订各类输出技术合同957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07.11亿元。研发经费投入直接经济效益产出效率(技术合同输出技术交易额/研发经费投入额)能够反映出研发经费投入得到的论文、专利等知识成果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来反映研发经费投入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率。2018年,合宁杭三市研发经费投入直接经济效益产出效率分别为0.75、0.97、0.45。合肥研发经费投入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率高于杭州、低于南京。

| 意见建议

(一)调动一切创新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当前合肥市研发经费投入还有较大空间,应充分发挥合肥市科教资源优势,挖掘研发经费投入潜力。一是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容忽视。非工业企业是指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在研发统计范围内的特一级总承包、一级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和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18年,合肥市企业研发经费中,非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2.54亿元,仅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8.8%,分别低于杭州(25.8%)、武汉(22.0%)、南京(20.4%)、西安(11.2%)17、13.2、11.6、2.4个百分点。二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研发创新投入要进一步加大。代表原始创新的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经费投入比重较低,2018年这两项占比分别为21.1%、10.2%。应继续鼓励原始创新和基础性研究工作,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全社会研发投入的重要支撑因素。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研发经费投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激发一切创新活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加强产学研深入融合,推动构建协同创新治理机制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优化科技计划配置。集中财力加大对事关合肥市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等支持,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项目倾斜。二是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加大科研投入,推广“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对研发的投入,对研发投入提升明显的科研院所在科研条件、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推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逐步使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课题成果在合肥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带动合肥市企业研发的整体实力提升。三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协作开发新技术,支持企业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已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发挥创新平台示范作用,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合肥市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39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69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7家。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近年来,合肥市高企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也为城市发展积蓄了充沛的能量。一是通过发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的创新中坚力量,带动更多科技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二是进一步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让这类企业专注于某个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以“开放式创新”等融通发展模式,促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创新融通发展,促成更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拉动企业的研发投入。四是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落实,强化“三重一创”工作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科技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