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初探

2020-01-09 12:17周一兵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子系统学习者社区

周一兵

(怀化广播电视大学培训部,湖南怀化 418000)

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所谓生态学思维,就是“用生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现实世界”[1]。近年来,一些社区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视角和研究方法,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社区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论文逐渐出现。但相关探讨多是对社区教育的个别要素或局部进行生态化描述,或仅仅是运用教育生态学的个别原理对社区教育的某种现象进行解释,鲜有从生态系统层面对社区教育进行研究。本文拟采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将社区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相关探讨的深入开展。

一、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发展到近代形成的一个分支,是生物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者——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认为,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坦斯利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大小并执行一定功能,能自我维持的自然实体,其生物成分之间、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简言之,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而形成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对生态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使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生态学不再局限于生物学范畴,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由自然科学领域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成为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应用生态学,如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口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

二、教育生态学与教育生态系统

(一)教育生态学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渗透到教育领域的产物,兴起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英美等国。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在关于英国、印度和非洲大学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美国教育学家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此后,教育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和术语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侧重于微观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和宏观教育生态学等方面,都强调综合、联系、平衡等生态学的基本观点[3]。

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始于台湾师范大学的方炳林。1975年,方炳林的专著《生态环境与教育》出版。1989年,台湾学者李聪明的专著《教育生态学导论》出版。1990年,吴鼎福与诸文蔚合著的《教育生态学》一书问世,这是大陆学者出版的首部教育生态学著作。1992年,任凯、白燕合著的《教育生态学》出版。2000年,范国睿出版其博士论文《教育生态学》。进入21世纪,教育生态学研究逐渐兴盛,从教育生态的宏观研究到微观探索,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分析,吸引了众多的教育研究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近年来,教育生态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学者们一方面保持了对教育生态环境研究的持续关注,另一方面,关于教育生态系统和学校生态的研究成为教育生态研究的热点[4]。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早期侧重于学科研究对象、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结构和功能、教育生态原理和规律、教育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教育生态演替等宏观理论研究,到后来的校园生态、班级课堂生态、学科课程生态和学术生态等微观研究,以及教育生态管理、生态教育等实践应用分析,教育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同时,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还拓展到教育的不同类别,如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乃至远程教育等,呈现出全面、深入的发展态势。

(二)教育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指出,生态系统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他认为,只要有主要成分,并能相互作用和得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性,这个整体就可视为生态系统[5]。由此,以人为主导因素的教育系统也就具有了生态系统的特性。事实上,教育系统完全符合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条件[6],即教育生态系统。

吴鼎福认为,在教育周围,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相互交织,组成多维复合的网络结构,从而由教育与周围环境组成教育生态系统[7]。即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8]。任凯等认为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作为客体的三种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与作为主体的教学双方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9]40。

但教育生态系统是否就是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对此尚有不同看法。邓小泉等认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系统论,一种是关系论。持系统论者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生态系统[10]。如陈中等提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教育主体系统、教育客体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4]。任凯等认为,教育生态学是以一定社会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实现最佳教育生态结构的途径和方法的一门科学[9]20。持关系论者则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0]。如范国睿指出,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科学[11]。吴鼎福也提出,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整体生态环境(社会的、精神的、自然的)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2]。

笔者认为,教育生态系统既然是教育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研究教育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应有之义。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要素、结构体系中包含环境因素,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环境中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教育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对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必然包含对教育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理应是教育生态系统。

三、社区教育系统的生态分析

社区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自然也具备生态系统的相关属性和特征。

(一)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生物群落是系统的主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功能类群;非生物成分则构成系统的环境,又称非生物环境。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人既是系统的生物成分,也是系统的主体,影响该主体的宏观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等。

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与教育生态系统一样,起主导作用的人是系统的主体,包括社区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三种基本要素。其中管理者包括社区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决策者、研究人员、组织管理人员、服务保障人员等;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和教辅人员,包括专兼职教师;受教育者则是指社区学习者。这三种基本要素也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三类功能群体,承担着要素与要素间、要素与环境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流通功能。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是指对上述主体和教育过程起作用的自然、社会和规范环境。因此,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是由作为主体的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某一主体或中心而言的。环境由环境要素即环境因子构成,但并非所有的环境因子都是生态因子,只有对生态系统中的主体起作用的环境因子才能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的组合构成生态环境。因此,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中,有必要筛选出对社区教育有着明显影响的生态因子进行考察。笔者认为,构成我国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影响社区教育的生态因子从横向上既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因子,也包括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人口等因子,还包括规范环境中的文化、教育、科技、法律和道德、民族传统和习俗、宗教信仰等因子。从纵向上则包括从家庭环境、小区(村落)环境到社区环境、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等。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影响学习者个体或群体发展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因子,如家庭环境、社区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网络通信能力、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地方教育政策、社区教育机构、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社会风气、居民生活习俗、社区人际关系等。

对环境进行分类目前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在教育生态研究中,更多的是根据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具体影响来划分,或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分类。但环境既有宏观环境又有微观环境,既有内部环境也有外部环境,而且各环境因子之间互相交错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无论是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小区(村落)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有自然的、社会的和规范的环境因子起作用。又如,社区教育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但社区教育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见,社区教育生态环境是一个内部与外部环境交织,宏观与微观环境交错,自然、社会、规范诸生态因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复杂系统。

(二)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配置状态和比例构成,主要包括物种结构、层级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等。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社区教育系统也存在着反映其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配置状态、比例构成的结构体系,大体上可分为组成结构、层次结构、类型和形式结构、空间结构等,从整体上构成内外联结、纵横交错、宏观与微观相渗透的复杂立体网状结构体系。

1.组成结构

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是指系统中的主体要素(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之间、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结构构成。从横向上形成管理者子系统、教育者子系统、学习者子系统和诸生态因子组成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及其比例关系,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从纵向上有个体生态、群体生态和系统生态的层次差异。个体生态是以学习者个人为中心,与周围生态因子(如家庭环境、教育情境、伙伴关系等)构成的系统;群体生态是指以学习者群体(如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学生)为中心,与周围生态环境构成的系统;系统生态则是指一定区域(如社区)范围内的教育主体与其生态环境构成的系统。从个体生态到群体生态再到系统生态,是从微观到宏观,反映了社区教育生态的不同层面。

2.层次结构

依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上一级系统的子系统,同时它本身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这是系统的等级层次性。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拥有复杂的层次结构。一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按行政区划具有多个层次。如乡(镇、街道)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县(市、区、旗)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市(地、州、盟)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省(直辖市、自治区)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全国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等。二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多种层次结构。如因学习者的年龄差异形成的年龄结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因学习者的文化程度差异形成的文化层次结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三是社区教育生态系统还分别属于不同系统的子系统。如它既是社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又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而社区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又分别是城市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可见,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维度的纵向结构。

3.类型和形式结构

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既有复杂的纵向结构,也有多样的横向结构,如各种类型结构和形式结构。一是教育体制结构。既包括教育机构子系统和教育规范子系统,也包括管理体制子系统、投资体制子系统、人事制度子系统等[13]。二是教育类型结构。按办学主体可分为家庭社区教育子系统、学校社区教育子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社区教育子系统等;按教育对象可分为社区一般居民教育子系统、社区特殊人群教育子系统、社区工作者教育子系统等[14]79。三是教育形式结构。按教学组织形式划分,有家庭教育式社区教育子系统、学校课堂式社区教育子系统、社区活动式社区教育子系统等;按教学方式划分,有课堂面授、实训实习、网络教学等不同形式的社区教育。四是教育功能结构。包括社区职业教育子系统和社区非职业教育子系统等[14]78。以上类型和形式结构,大体上可视为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宏观结构,此外还存在着众多的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如办学机构组织结构、教学课程结构、教学目标结构等。

4.空间结构

与学校教育不同,社区教育理论上应该均匀地分布于各个社区。但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现实差异,社区教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不同地域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管理体制有所不同,其类型和形式也各有侧重,教育内容更是各具特色,既有城乡之别,也有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差异。因此,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镶嵌性布局的结构特征。

(三)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实现过程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任何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在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功能类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其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的个体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社区教育同样具有其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社区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社区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

1.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作为人工生态系统,社区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必然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交换。当然,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有其特殊性,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作用方式和作用过程。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除了保证人作为生物群体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外,主要是指满足人作为社会群体接受教育所需、从外界环境输入的各种教育资源,如人力、物力和组织资源等。能量流同样也包括人的生存需要的各种能量和接受教育所需的能量,前者如生物能、电能等,后者主要是指教育经费(财力),教育经费是教育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能量保证。但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往往难以明确区分,人力、物力资源是教育经费(财力)的载体和存在形式,教育经费是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价值表现。信息流则是指在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之间、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其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递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可称之为智能流,是教育生态系统特有的一种信息流。

2.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群体及功能实现过程

在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三类功能群体中:管理者制定社区教育规划、制度和计划,并据此进行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转化,是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者;教育者是系统主要的智能信息提供者和转化者;学习者是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完成受教育过程,达到自身的智能富集,形成系统的智能产出。三个功能群体的相互作用实现了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教育功能。

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中,人力资源(包括管理者自身)及其所属的组织资源负责物质和能量的供给和转化。物力资源如教学场地、建筑物、设备设施、图书资料等是学习者所需的“矿物营养”,其价值(蕴含的能量)在教育过程中以折旧的形式被耗散掉,这些耗散的“矿物营养”成为学习者智能富集的物质基础。教育经费(财力)的投入一方面保证物质资源得以持续输入系统,另一方面维持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的职能和作用正常发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经费的使用是学习者智能富集的能量基础。学习者通过智能的积累富集,形成智能产出为社会服务,进而生产、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一部分价值再投入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完成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传递。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学生、教师、管理者与环境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信息的传递、交换和反馈,形成复杂的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信息网。其中最主要的一类信息传递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智能信息传递。一方面,教育者以语言、文字、电子信息等人类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及物理的、化学的、行为的信息传递方式将各类信息(知识技能等教育内容)加工处理后传递给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学习者,有目的地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身心智能向预期目标转化,促进学习者的智能富集,从而实现其个体功能,这就是教育影响个体的过程。另一方面,学习者在系统中吸收各种“矿物营养”、能量以及知识、技能信息,将信息加工处理转化为智能并予以储存,通过智能的储存富集提升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水平,使自身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实现系统的智能产出,再服务于社会,从而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接收信息的同时反馈信息,从而形成系统的信息流(智能流)。

由此可见,社区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实现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交融、互为表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功能是外在的、显性的,生态功能是内在的、隐性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生态功能的完成,生态功能的完成是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都具有生态系统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人工生态系统。即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是由社区教育主体(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与生态环境客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并通过主体要素之间、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联结而成的统一整体。

四、构建社区教育生态思维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生态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教育生态化也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建立社区教育生态系统观,构建社区教育生态思维,对社区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载体。社区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其政治功能之一就是社区治理功能。邵晓枫认为,我国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培养社区社会组织并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培训政府相关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使社区治理走向专业化,加强政府与社区居民及社区社会组织的协调,促进社区和谐[15]。社区教育作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教育类型,有着天然的社区治理功能,是推进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16]。建立社区教育生态系统观,利用生态思维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社区治理功能,以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创立社区治理的生态模式,从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生态,走出一条社区治理的新路。

(二)有利于促进社区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7]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确立社区教育的生态系统属性,建立社区教育的生态思维,除了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指导社区教育外,还应把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这既是社区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生态环境影响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反作用于生态环境这一生态原理的体现。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形态,发挥其全员、全面、全程的优势和作用,突出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参与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千家万户,促进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有利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教育既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思想传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力量,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在“本质上,社区教育乃是新生事物,尚未形成一套科学逻辑、行动有序的认识体系,对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清晰的行动纲领”[18],构建和运用生态思维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生态系统观和生态平衡观,生态学的整体性、层次性、联系性、平衡性观点,有利于人们认识社区教育的组成要素、结构及其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反思现有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社区教育形式和方法手段、社区教育功能发挥、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促使人们关注并促进社区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社区教育功能的实现是社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社区教育的教育功能和生态功能是统一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生态功能的实现,构建社区教育生态思维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首先,关于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过程和机理的探讨,有利于实现系统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能量的无效耗散,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及时反馈,促进其生态功能高效完成。其次,根据生物适应性原理和结构功能理论,调整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结构的最优化,建立其教育功能发挥的最佳机制,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功能的最佳发挥。第三,按照协同进化规律,探索社区教育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形成有利于社区教育功能发挥的生态环境,实现社区教育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有利于拓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生态学思想已不仅仅是某门具体学科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法,它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一样,具有方法论意义。用生态思维和生态学方法来研究社区教育,有助于从系统的角度对社区教育及其环境进行整体的、开放的研究,发掘社区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厘清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探索社区教育与环境诸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作用机制,从而拓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将生态思维引入社区教育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为解决社区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王伟廉指出,教育研究只是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要靠跨学科研究[19]。在社区教育研究中引入生态思维,是加强社区教育跨学科研究、解决社区教育问题的有益尝试,将成为社区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猜你喜欢
子系统学习者社区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社区大作战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3D打印社区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关键信号设备检修自动盯控子系统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