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高考变革实践逻辑

2020-01-09 11:58:50魏本亚
关键词:命题素养情境

魏本亚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2021年,国家将实施新的高考。核心素养已经对当下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然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语文高考该往何处走?

有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些设想。如,李倩、辛涛认为在评价内容方面,应突出汉语言文化特色,加强不同测试领域内容的整合;在评价方式方面,设置真实问题与情境,以及过程取向的主观开放题目,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与发展深度。[1]郑国民教授指出:语文评价应该从强调语文知识的确定性到重视语文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从机械记忆的被动学习到言语情境中的主动建构。[2]许志勇、刘欣认为:“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高考的核心立场。考试要体现核心素养的四层考察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3]学者们提出了有价值的设想,而实践者更关心实践操作。未来的语文高考命题究竟该往哪里走?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认为命题要强调“为解决问题而考试”的理念,命题内容选择上要兼顾三种文化——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命题领域要兼顾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要素,命题题型要灵活多样具有思维含量。研究未来的语文高考既不是追风,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引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以期对实践产生正面的影响,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语文的高考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高考的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考试变化,而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变革。这个变革包括宏观层面的、中观层面的、微观层面的要素,明确这些层面的变化才能认清语文高考改革的动因。

(一)宏观层面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明确指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追求目标。在这个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了教育变革的重点所在。

199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国务院引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提出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国家首次以“法”的形式定位了“素质教育”的地位。从现有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推进素质教育”(1999)——“实施素质教育”(2006)——“发展素质教育”(2019),这个过程经历了20年的时间,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20年。当然,国家政策层面的变化是基于教育形势的变化。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 031万,录取人数大约820万,录取率约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预计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届时,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老百姓让子女上大学的愿望就可基本实现,“发展素质教育”也有了现实基础。

(二)中观层面的变革

2001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此课程改革构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总目标,以及知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子目标。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改变以往课程僵化的局面,让学生学得自主,修复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的教育生态,促使学校教育能够重回育人的正确轨道上来。

在总目标的引领下,课程改革设计了“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了课程改革“三个维度”,创设了必修课、选修课,增设了活动课。经过20年的探索,以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已经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这个问题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2016年9月13号,林崇德研究团队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自主学习”、“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为新的三个维度。由“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经历了19年的探索,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自主学习、社会参与、文化基础”我们同样探索了19年。专家们认为核心素养是三个维度的发展与提升。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2019年颁布的语文“课标版”教材,无不彰显了“核心素养”的主张。也就是说,从课程层面来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三)微观层面的变革

2001年实施的语文课程改革,我们构建了选修与必修课程体系,必修模块占比1.25,选修模块占比1.75,打破了多年来必修模块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建构了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活动五大学习领域,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19年的努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已经形成。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很有市场。为了获得高考好成绩,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变成简单的知识训练课,语文课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语文味”。社会呼唤语文回归,学生呼唤语文回归初心。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几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就清晰地界定了学生必须提升的关键能力,同时也规定了未来语文高考的命题方向。“新课标”还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解决了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难题,而且,也清晰地划分了语文核心素养的五级等级,这就为今后高考命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语文高考内容正在发生变化

语文高考不论考什么,都会引发社会的关注。高考内容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语言知识要不要考

语文考语言知识天经地义。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语言就是重要的要素,任何一个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把语言学习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掌握这些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对提高学生语言文明的确有所帮助。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做了调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年颁布的“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些调整也揭示了研究者对语言教学认识的变化。

经过百年的实践,我们一直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字词句语修逻,也从不放松。这种执着于语言知识的教学走到今天,有必要进行改革了。我们以往的知识教学有一个假设,那就是我教了知识,学生通过练习就可转化为能力,因此知识练习越演越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今后的语文学习要由语言知识教学转化为语言知识运用的学习活动;今后的语文高考,将会呈现死记硬背的语言知识要逐渐减少,语言运用则会大大加强的趋势。

(二)文化要不要考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大家对此一直存有争论,但是语文包含语言与文化,却是勿容置辩的。专家们普遍认为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产品与活动产品。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是重要的。2017年的“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P1)“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4](P2)“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学习的文化范畴,也明确了语文高考命题的文化范围。

中华优秀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包含了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给我们留下的伟大思想和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以滋养学子健康成长。革命文化涵盖了那些为了中华民族觉醒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作品,其中的历史、文学论著都能够教育学子不能忘记中华民族苦难的岁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在新时期的新思想、新文学、新科技等方面。既然“新课标”规定了“三种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那么未来的语文高考命题必然会重视这“三种文化”的考察。

(三)教材要不要考

关于教材考不考一直存有争议,因为命题者担心只要考教材就怕被人押中题目,引发社会热议。2001年之后的课程改革,至2008年开始有了相应的高考评价,史称“08高考”,因为各省市的高考方案不同,就出现了高考评价的地域差异。江苏省是高考方案调整最频繁的省份,也是高考命题争议最多的省份。江苏省十多年的“新高考”就很少考语文教材,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不重视教材,学生也不重视教材。许多老师只教文言文,其他课文就当作训练的例子,语文真的沦为了考试的“工具”。“新课标”颁布之后,这个问题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新课标”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涵盖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既然教材就是学材,那么高考命题考教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四)名著要不要考

名著要不要考,似乎是个伪命题,大家都知道名著重要,但是这十多年的名著考试似乎又形成了怪圈,各省市都明确了只考几部名著,对此,语文老师就专门设计了一些名著题目让学生背诵,名著阅读仍然是名存实亡。经典名著是要仔细阅读的,学生要在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我们许多学校总认为读名著来的慢,不如做题来的快,读名著也就成了“鸡肋”。

面对这些弊端,语文教育改革者们积极探索祛弊的途径。温儒敏先生强调:“我现在特别要提出,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我说的‘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就事半功倍了。”[5]温先生呼吁读名著,真读名著,这也就清晰地告诉大家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因此,可以预测,今后的高考是要考名著的,是要考察学生阅读的真功夫。

三、语文高考命题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语文高考涉及到莘莘学子的切身利益,命题者必须谨慎再谨慎,但是围绕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方式逐渐成熟,需引起实践者的关注。

(一)命题原则

语文命题原则是规范命题行为的依据,它必须是理性的且会对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两个原则希望能够引起实践者的关注:一是“语文考试不再是为了做题而考试”,“语文考试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考试”;二是语文知识+实践活动=学科素养。这两个原则看似简单,实则规定了未来命题的走向。既然是考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今后的高考语文命题就无法回避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即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问题,必须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既然知识加实践才能生成素养,那么今后的考试就会更重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

(二)命题方式

1.命题情境化

情境化命题就是要解决命题的简单化问题,让试题回归到实际的情境中去。我们过去一直强调教育是为了明天生活做准备,学者们研究发现,教育不仅要为明天生活做准备,也要为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而努力。基于此,语文高考命题的情境要考虑三种情境。

第一,学科情境。学科情境是符合学科认知规律的情境。这种情境需要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去认识问题。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一卷)的第八道题就是典型的学科情境,这是一道文学作品阅读题,阅读内容是鲁迅先生的《理水》。题目要求是:“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就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熟悉《拿来主义》,知道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

第二,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是与学生日常密切相关的生活,应该是真实的、具体的生活。专家们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彰显了生活情境的重要性。如,2018年全国语文卷20题: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这道题创设的就是学生的学校生活情境,这种情境就是学生熟悉的情境。

第三,社会情境。社会情境是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境况。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学生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须有自己的选择与思考。如,国家倡导全民阅读,中央电视台想做一个关于全民阅读的公益广告,如果请你来设计不超过20个字的广告语,你该如何设计?这个情境就是社会情境,学生要解答这道题就需要了解国家关于全民阅读的相关规定,了解中央电视台的广告风格,了解广告词的语言表达特点。如此,广告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命题问题化

语文考试问题化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策论”,所考查的内容就是举子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白居易有一本书叫做《策林》,收录了75篇时事评论,全部是为了殿试准备的时论。当下的考试,也将设计明确的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例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韩国却将“端午祭”去申遗,研究者曾经将屈原与端午节的史料、戏曲中的屈原的资料,以及关于韩国端午祭申遗的资料,一并提供给学生,请学生就端午节的起源与归属发表自己的观点。面对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研究者还曾经就“低头一族”的问题提供了一组资料,所给材料有学生自己的观点,有家长的观点,有医生的观点;我们要求学生就“低头一族”用眼危害的问题,提出规劝,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3.命题综合性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要解决真实情境之中的复杂问题,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有可能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此,命题的综合性就势在必行。

有研究者曾经做过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组李白的相关资料,请学生阅读并为“百度”写一个“李白”的词条。

材料一: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藁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关雎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钦定四库全书.集部.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别集类一》)

材料二: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5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20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360网上资料)

材料三:隆:爱妃,把李白宣来,给你写几首诗,赞美赞美你,如何?”环:“尽在三郎。”隆:“高力士!”(高力士上)“奴才在,万岁有何吩附?”隆:“宣李白来此。”高:“是”。(高下,同李白上)。……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隆:“好诗,好诗。”(唱):“太白才高超子建。”环(唱):“句句写到我心间。”李(唱):“平平常常几句言,万岁夸我不敢担。”(秦腔短剧:李白辞朝)

这种考试命题就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测试,目的是要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三则材料分别来自史书、网上信息、戏剧,语体不同,史实与文学并在,阅读难度非常大。设计的意图,首先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会要从三种资料中找出不同的资料;其次,学生要分析信息,哪些信息要写进去;最后还要考查学生表达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要考查学生研判读者兴趣、读者心理的能力。仅有知识显然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语文关键能力。

四、语文高考应对方式亟需发生变化

语文高考有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命题:刷题等于成绩,多刷题等于高分;拼时间等于成绩,拼尽时间等于高分。基于此,高强度训练成了老师的法宝,熬时间成了家长逼孩子用功的利器,拼体力成为学子的自卫武器。未来的高考要打破现有的魔咒,就必须探寻一条新路,这就必然引发应考方式的新变化。

(一)把解决问题当作语文学习的要务

语文教学也一直强调解决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试题却往往大而化之、流于形式,往往缺乏证据意识和科学的论证。我们学习语文有可能遇到一系列问题,遇到问题我们就需要寻求解决。曾经在听课时,有位学生问老师“暴”是何意?老师告之“暴就是晒的意思”,这个问题就没有解决。如果教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字的构字方式,学生就能发现,日—太阳,共—两只手,水—米,两只手捧着米放在太阳底下,当然是晒。学生认识“暴”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如,在阅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时,学生发现,“惊”的对象不仅是“鹊”,还有“蝉”,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如此,学生就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要从小处入手,要强调证据意识。钟启泉先生认为:“未来社会期许的教育不是‘记忆答案的教育’,而是每一个人‘创造答案的教育’。这种‘核心素养’隐含的一根红线就是‘真实性’:真实性的学力——可信赖的、可迁移的、可持续的学力。”[6]未来的高考就是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力。

(二)把阅读“三化”经典当作语文学习常态

所谓“三化”经典是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革命文化经典、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经典。阅读这些经典,提升自己的语文品位,应成为基本的学科素养。例如,在阅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时,教师不妨搭建如下的教学支架:1282年12月9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菜市口刑场。行刑官问道,“文丞相,您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行刑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南宋首都的方向长跪拜首,涕泪俱下地高声喊喝:“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衣服带子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学生在研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就会被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所折服,为文天祥的气节所感动,这就是历史文化经典的魅力。又如,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雪》一文时,教师不妨搭建教学支架:提供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的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革命形势。学生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毛泽东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阅读孙德宏的《寻找时传祥——寻访精神高原》一文时,不妨搭建阅读支架:提供时传祥的史料、提供50年代中国社会相关资料,让学生认识时传祥、认识劳动的价值。这些阅读不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基于文化的阅读,且这种阅读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把社会活动当作语文必修课程

以往我们羡慕国外的学生要做社会活动,且把社会活动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参照,现在倡导核心素养也强调“社会参与”,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学习语文的“社会参与”,关键是要体现“语文”的特点。一个社区、一个街道,都会有许多店铺、机关学校,使用的名称是否符合国家的文字规范,不妨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这种调查不仅仅是了解用字用词的特点,还可以提升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识。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总会有许多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不妨要求学生调查一下与古迹相关的楹联,整理与传说相关的故事,这种参与过程就是学生认识家乡文化的过程。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总会有自己的历史传承,不妨让学生整理一下自己的五代家谱,整理的过程就是访谈了解的过程,就是提升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认识社会,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如此,社会参与不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历程。

(四)把PISA阅读要求作为关键方案

PISA测试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测试,重点测试阅读、数学、科学三门学科,每三年测试一个学科,阅读学科重点测试学生的阅读素养。这种测试在国际上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中国学生参加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实践,专家们发现: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专业人员,他们的成功依赖于通过信息的沟通、分享和使用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依赖于是否能够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的环境并进行创新,依赖于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的力量创造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生产力。因此阅读素养就是指学生为取得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加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反思书面信息的能力。为了科学测试学生的阅读素养,设计者对受测者在阅读过程中处理文本信息的行为和任务进行了分析,将其界定为五个层级:检索信息、形成整体理解、解释文本、反思和评价文本内容、反思和评价文本形式。这五个阅读层级实际上是在真实社会生活中进行阅读时,常常需要完成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几类任务。为了便于分析测评结果,这五个阅读层级被归纳、集约成三个层级:访问与检索(检索信息)、整合与解释(解释文本、形成整体理解)、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文本的内容、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形式)。PISA的阅读层级实际上就是学生需要关注的关键能力。如何才能测试这些能力?首先,阅读的文本形态多元:文学文本、科技文本、实用文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其次,阅读文本与生活贴近:命题设计者把试题与生活密切结合,给学生以亲切感、趣味感。再次,每一道题目都不只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是基于测试者对事件的分析判断基础之上的,这种题目对每一个人都具有挑战性。最后,答案不再是唯一,允许有差异,PISA测试得分不是简单地分对错,而是按层级。

PISA阅读素养为我们的核心素养测试提供了有意义的参照。首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所体现,我们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多文本整合成了趋势;其次,课程标准划分了五级测试水平,每个层级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考试只有唯一答案的现状将要发生些变化。再次,教科书也在发生变化。在部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练习题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理解与记忆,而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之中解决问题的实践体验。最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已经在尝试模仿PISA命题,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测试效果。综上,我们认为,PISA阅读素养的测试将给我们解决语文核心素养如何检测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语文高考改革是一个艰难而又渐进的过程,2018年、2019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在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从这些探索中已可探寻出些许逻辑与脉络。这些变革指向的都是当前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如果我们的实践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能够得到提升,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改革也就能够真正落地。这正是我们要论述的语文高考变革之实践逻辑。

猜你喜欢
命题素养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
下一站命题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