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所收明人文集提要订误*

2020-01-09 09:24
图书馆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翰林院吏部总目

王 勇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四库全书总目》(简称“《总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我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向被推为“读书门径,治学津逮”。但《总目》卷帙浩繁,提要杂出众手, 加以传抄讹、脱、衍、倒, 舛误尤多。自民国以来,前辈学者如胡玉缙、余嘉锡、李裕民、崔富章、杨武泉、杜泽逊等已多有订补,近来亦有较多勘误之文。今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新辨明人文集提要十五种,以就商于方家。

1 《陶学士集》二十卷

《总目》:明陶安撰。……元至正八年中浙江乡试[1]1465。

按:“至正八年”当作“至正四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为甲申年。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陶安传“元至正甲申举浙江乡荐”[2],明雷礼《国朝列卿纪》卷一九《翰林院学士讲读学士直学士行实》,言陶安“元至正甲申举浙江乡荐”[3]。考《陶学士集》卷五《至沂州访同知彭允诚夜饮邹平仲马元徳善仲良在焉》七律诗下作者自注“允诚与余甲申同领乡荐”[4],可知陶安中乡试确在至正四年。

2 《白云集》七卷

《总目》:明唐桂芳撰。……此集在程敏政所编《唐氏三先生集》中。庐陵钟晦撰桂芳行状,称其文一以气为主[1]1466。

按:“钟晦”当作“钟启晦”,《总目》脱“启”字。其人名亮,字启晦。明刻《唐氏三先生集》附录载此行状,题《明南雄路儒学正白云先生唐公行状》,其评价唐氏“为文一以气为主”,即出此状。与《总目》所论合。而作者最后署“赵府前伴读庐陵钟亮启晦再拜状”[5],知作者名钟亮,字启晦。《行状》言唐桂芳之次子唐文凤尝以其父之行述未有能纪之者以请,“予以僚友之谊不敢固辞”[5]。則钟氏与唐文凤为友人。考唐文凤为赵王府纪善,钟启晦为赵王府伴读,故称“僚友”。《唐氏三先生集》所收《梧冈诗稿》即唐文凤文集稿,其中有“和伴读钟启晦”诸作,亦可为证。知《总目》作“钟晦”误。

3 《鹅湖集》六卷

《总目》:明龚斅撰。……《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称:“洪武二年春,诏叔勉往使。三年夏,才至西洋。”而《明史·浡泥传》乃称:“三年八月,命御史刘敬之往使,阅半年始抵其国。”年月参错不合,自当以斅所记为得其实,是亦足以资考证也[1]1479。

按:《明史·浡泥传》乃称:“洪武三年八月,命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往使。自泉州航海,阅半年抵阇婆,又逾月至其国。”[6]841使节为“张敬之”,非“刘敬之”。此事《明实录》亦有载。《明太祖实录》卷五五、洪武三年(1370)八月:“戊寅,遣使持诏往谕三佛齐、浡泥、真腊等国。赵述等使三佛齐,张敬之等使浡泥,郭征等使真腊。”[7]1079与《明史》合。则知《总目》此处误认“张敬之”为“刘敬之”。《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与《明史》记载所以参差不合,正以二者非同一人次。《总目》又臆刘敬之即刘叔勉。《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所载洪武二年(1369)刘叔勉出使之事,《明实录》亦有涉及。《明太祖实录》卷五六、洪武三年(1370)九月:“西洋国王别里提遣其臣亦迭纳瓦里沙等来朝。……先是,尝遣刘叔勉等颁即位诏于西洋等国,至是遣其臣偕叔勉入贡。”[7]1100其言“先是”,则事在洪武三年九月之前。考《明太祖实录》卷三八、洪武二年正月:“乙卯,遣使以即位诏谕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诸国。”[7]775刘叔勉出使当在此时,时在正月,当即本书所载洪武二年春之事。唯当时不言何人为使节,稍疏略耳。《鹅湖集》此序正可作补充。又据洪武三年九月《明太祖实录》记载,“至是遣其臣偕叔勉入贡”,则此时刘叔勉已经返回。而《明史·浡泥传》所载张敬之出使,路上经历半年,则到达之时已在洪武四年(1371)后,知非一事,亦可补证前说。总之,《总目》此处先误“张敬之”为“刘敬之”,又盖以为“刘敬之”“刘叔勉”为称名与称字之关系,故以为“刘敬之”即“刘叔勉”。刘叔勉资料甚缺,但《明太祖实录》乃官方正式档案,称字乃是对人之尊称,所著录之“刘叔勉”,除非是以字行的情况,一般不会称字。

4 《荥阳外史集》七十卷

《总目》:明郑真撰。真字千之,……洪武四年乡试第一,授临淮县教谕[1]1479。

按:“洪武四年”当作“洪武五年”,郑真中浙江乡试在洪武五年(1372)。此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有收,考卷二二《送开封府杞县丞洪君仲友归严陵序》:“洪武五年之秋,予以眀经应淛江行省乡贡进士举,识严陵洪君仲友于稠人中。”[8]94卷三九《书吕朴卿春秋五论》亦言:“洪武壬子,忝冠淛江多士,选典教中都之临淮。”[8]229洪武壬子为洪武五年,可知郑真为洪武五年中乡试,旧志多作四年,误。

5 《静学文集》一卷

《总目》:明王叔英撰。……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佑并征至,叔英固辞还乡[1]1481。

按:“林佑”当作“林右”。《明史·王叔英传》:“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6]4052作“林右”。此书民国嘉业堂丛书本卷前亦有林右序,正题“临海林右”。林右,字公辅,临海人。《明史》无传,万斯同《明史》传附《方孝孺传》下,与方孝孺交好,曾为《逊志斋集》作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方孝孺《逊志斋集》,前亦有“同郡林右”序。知《总目》作“林佑”误。

《总目》又云:案徐敬孚跋,称杨士奇尝欲纂集叔英之文,求无完本,深悼惜之[1]1481。

按:此书卷后跋称“成化癸巳春三月望日邑人徐孚敬书”[9]837,非“徐敬孚”,《总目》误乙。此其一。然检历朝《黄岩县志》,并无“徐孚敬”其人。此人实名徐孚,《总目》并“敬”字连入人名,即使不存在乙文,亦失之。既言“邑人”,则与作者同为黄岩人。考此人字定之,浙江黄岩人,正统六年(1441)进士,曾任衡州知府,可参《(万历)黄岩县志》卷五《人物志上》。

6 《抑庵集》十三卷《后集》三十七卷

《总目》:明王直撰。……正统间,拜吏部尚书。天顺初,以老疾乞休。……事迹具《明史》本传。……其器识厚重,在铨曹十六年,奉职公允,亦称名臣[1]1484-1485。

按:“十六年”当作“十四年”。“铨曹”,掌官吏之铨选,故谓。明代诠选分文职与武职。《明史·选举三》:“任官之事,文归吏部,武归兵部,而吏部职掌尤重。”[6]1715考《明史》本传与明李贤《古穰集》卷一二《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神道碑铭》,王直未曾任职兵部,正统八年(1443)方由礼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是为官吏部“铨曹”之始,至天顺元年(1457)致仕,十四年间,一直担任吏部尚书,他时亦未曾任职吏部[10]601-602。即在铨曹十四年。《明史·王直传》:“直为尚书十四年,年益高,名德日益重。”[6]4541即言为吏部尚书十四年。知《总目》作“十六年”误。

《总目》又云:自永乐初为庶吉士,即承命入阁,典司制诰。后在翰林二十馀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1]1485。

按:“在翰林二十馀年”当作“在翰林三十馀年”。考《明史》本传亦作“二十”[6]4541。明李贤《古穰集》卷一二《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神道碑铭》:“在翰林三十馀年,恭勤不怠如一日。”[10]602乃作“三十”。考《神道碑》:“登进士第。时太宗皇帝笃意古学,诏选进士曾棨等二十八人为翰林庶吉士,俾读中秘书,冀成远大之器。公在选中,感激奋志,不数年文辞追古作者。上以公卓越诸士,召入内阁,凡机密之政,属执笔焉。寻授翰林修撰。”[10]601据《明太宗实录》卷七三、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升翰林院……庶吉士……王直……为修撰。”[11]1013其后永乐十七年(1419)升翰林院侍读、永乐二十二年(1424)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是后一直兼侍读学士,至正统八年为吏部尚书时,始不兼。无论自永乐二年(1404)登进士即入翰林为庶吉士计之,还是自永乐五年(1407)正式授官为翰林院修撰计之,至正统八年(1443),前后阅三十馀年无疑,李贤《神道碑》记载无误。《总目》《明史》均误。

7 《运甓漫稿》七卷

《总目》:明李昌祺撰。……永乐甲申进士,选庶吉士,授礼部郎中。(案:明初六科皆有庶吉士,不止翰林有之,故得以直授郎中。)……事迹具《明史》本传[1]1485。

按:《总目》按语“明初六科皆有庶吉士,不止翰林有之”,此句并无问题。《明史·职官二》:“庶吉士,自洪武初有六科庶吉士。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俱称庶吉士。永乐二年,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6]1788是明初六科、翰林院、承敕监皆有庶吉士,但至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后,则皆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六科、承敕监下不复设庶吉士。又,《明史》“给事中、御史”下脱“主事”,《明史》稿本、万斯同《明史》尚存。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载此略同,亦有“主事”。就明代史料见之,由庶吉士升主事者甚众,此为明清选官一重要途径,不当失之。此当后来殿本在万本《明史》上再修时而误。但《总目》所言“明初六科皆有庶吉士,不止翰林有之”与“得以直授郎中”并无直接联系。疑此处添加按语者,见提要已作“选庶吉士,授礼部郎中”,意李昌祺授礼部郎中乃是“直授”,即未经历给事中、御史、主事等中间官职。因为明代史料,进士大都是出身翰林院,经历他职,再升郎中。且《总目》还推测,李昌祺该次升官,是以六科庶吉士的身份,非翰林院庶吉士。大概加按语者,印象中鲜有翰林院庶吉士直授郎中之例,故创此说。而其实作按语者并未检核《明史》。《明史·李昌祺传》:“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预修《永乐大典》,僻书疑事,人多就质。擢礼部郎中。”[6]4375`李昌祺,本名祯,以字行。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九二钱习礼《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李公祯墓碑》言其:“取进士第,简入翰林,为庶吉士。……会修《永乐大典》,礼部奉诏选中外文学士,以备纂修,公在选中。例凡经传子史,下及稗官小说,悉在收录。同事者僻书疑事,有所不通,多质于公,推其该博。精力倍人,辰入酉出,编摩不少懈。……书进,被宴赉,擢为礼部主客司郎中。”[12]皆载其为修《永乐大典》有功而“擢”官,可知一般情况下,庶吉士并非直接授予郎中。因李昌祺有功绩,所以擢官。但正如上论,永乐二年已统改为翰林院庶吉士,李昌祺至三载试用期结束后,自然也不是以翰林院外庶吉士身份的升职,何况据其《墓碑》所载,其本身即是翰林院之庶吉士。《总目》以为六科之庶吉士者非。

8 《康斋文集》十二卷

《总目》:明吴与弼撰。……分为诗七卷……其诗自永乐庚寅至正统辛酉,皆编年。[1]1490

按:此书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核之四库本,七卷诗皆编年,自第一卷《即事》诗,标题下题“永乐庚寅”[13]359,即始于永乐八年(1410)庚寅。卷七最末一首为成化己丑年中之“《隆孙初度》”,标题下题“十月”[13]507,即成化五年(1469)己丑十月。则其诗所收自永乐庚寅至成化己丑。《总目》言至正统辛酉(1441)者不确。

9 《古城集》六卷《补遗》一卷

《总目》:明张吉撰。……为肇庆府同知时,力持公议,掊击柳璟,愿与都御史秦纮同逮,卒白其冤[1]1494。

按:“柳璟”当作“柳景”。明杨廉《中奉大夫贵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古城张公神道碑》,即张吉之《神道碑》,云:“转肇庆同知。……辛亥,都御史秦公纮为总兵柳某所诬,逮赴诏狱,公为疏曲直,秦卒得白。”[14]《明史·秦纮传》:“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纮之初涖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卒无罪。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6]4743-4744即其事。《明孝宗实录》卷三五、弘治三年(1490)二月:“巡抚两广右都御史秦纮复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残不法事,诏并鞫之。”[15]以上均可证“柳璟”当作“柳景”。

10 《虚斋集》五卷

《总目》:明蔡清撰。……《明史》本传称:“清在吏部,因王恕访以时事,清上二札。一请振纪纲,一荐刘大夏等三十馀人,恕皆纳用。”今检其札,乃不见集中[1]1494。

按:《明史·蔡清传》:“王恕长吏部,重清,调为稽勋主事,恒访以时事。清乃上二札:一请振纪纲,一荐刘大夏等三十馀人。恕皆纳用。”[6]7234即《总目》所论。考蔡清《蔡文庄公集》卷八所附黄凤翔撰蔡清之《府志列传》,称:“吏部尚书王恕稔知其学行,奏改为吏部稽勋主事,时与谈论咨访。清因上《管见》二札,言今日朝廷之患在纪纲废弛,以至士风日弊,而民力日诎。当大有以振作之,乃可销境内之忧,静疆场之警。又疏海内名流刘大夏等三十馀人。恕皆纳用。”[16]亦即其事。《虚斋集》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本卷一有《管见上堂尊》二札,堂尊即王恕,首札言振纪纲,次札言以振纪纲处理边境、兵备之事,所载与《府志列传》均合。知此即《明史》所论振纪纲之事(实为二札,《明史》言一札误。),非不在集中,《总目》失检。

11 《四溟集》十卷

《总目》:明谢榛撰。……事迹具《明史·文苑传》。……后薄游诸藩邸,并为上客。虽终于布衣,而声价重一代。赵康王至辍侍姬以赠之,如姜夔、小红故事[1]1511-1512。

按:“赵康王”当作“赵穆王”。《明史·文苑传》作:“西游彰德,为赵康王所宾礼。……赵康王卒,榛乃归。万历元年冬,复游彰德,王曾孙穆王亦宾礼之。酒阑乐止,命所爱贾姬独奏琵琶,则榛所制竹枝词也。榛方倾听,王命姬出拜,光华射人,藉地而坐,竟十章。榛曰:‘此山人里言耳,请更制,以备房中之奏。’诘朝上新词十四阕,姬悉按而谱之。明年元旦,便殿奏伎,酒止送客,即盛礼而归姬于榛。”[6]7375-7376即《总目》所论之事。

12 《凌忠介集》六卷

《总目》:明凌义渠撰。……此集凡诗四卷,文二卷。……中间不载奏疏一门,故平生建白,如为给事中时《请原三河知县刘炜责偿饷银疏》……诸疏,皆其风采之卓卓者[1]1517。

按:考凌氏奏疏今有明板《奏牍》传世,据《奏牍》卷一所录《功令期在必行疏》[17],三河知县名刘梦炜。《明史·凌义渠传》:“三河知县刘梦炜失饷银三千,责偿急,自缢死,有司责其家。义渠言以金钱殒命吏,恐天下议朝廷重金、意不在盗也。帝特原之。”[6]6852亦同。则《总目》漏脱“梦”字。

13 《申忠愍诗集》六卷

《总目》:明申佳允〔胤〕撰。……事迹具《明史》本传。……官考功时,以举劾公正忤温体仁降谪[1]1517。

按:“温体仁”当作“薛国观”。此书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据《总目》所言,本有家传,但四库本已削去。考《申端愍公文集》,其后附有其子申涵光等所述《年谱》,言崇祯十三年(1640)“升考功员外郎”[18]。而据《明史·庄烈帝一》,崇祯十年(1637)“六月戊申,温体仁致仕”[6]321,《明史·奸臣传》载温体仁传,称:“及得旨竟放归,体仁方食,失匕箸,时十年六月也。逾年卒。”[6]7936《崇祯实录》卷一一、崇祯十一年(1638)七月:“己亥,前少师大学士温体仁卒。”[19]二者时间不相及,温体仁不能及于崇祯十三年申佳胤为考功后之事,故《总目》此言必误。又据以上资料,其任考功之前,虽与温体仁有所交集,然亦无降谪事。知此亦非《总目》著录“考功”之误。《明史》本传称:“进考功员外郎,佐京察。大学士薛国观倾少詹事文安之。安之,佳允座主也,事连佳允,左迁南京国子博士。”[6]6867不言曾杵温体仁。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一《申佳胤传》言:“会公之师文文肃与韩城有隙,中以微法,并及公,降南京国子监博士。”[20]文文肃即文安之,谥文肃。薛国观,韩城人,故称“韩城”。所载与《明史》合。又《年谱》于本年下亦言“时薛韩城当国,抑折正人无遗类。公师文铁庵先生与薛素有郄,薛以他事罗织,中文以微法,牵连及公。公上书冢宰,言文先生清端有众望,蜚语无左验,愿独以甚受严谴,不许。请南,遂改国子监博士。”[18]《行状》载同,则所杵者当为薛国观,与温体仁无涉。

14 《甘白集》六卷

《总目》:明张适撰。……集为正统丁卯其子收所编[1]1550。

按:《总目》所收为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清王氏十万卷楼抄本《甘白先生张子宜诗集》六卷《补遗》三卷《文集》六卷,其中《文集》卷六后有正统丁卯(1447)其子张收跋,言:“乃命长孙网编录先君诗文,分为十二卷,遂以研耕之资、俸禄之积,命工寿梓,六年始成。”[21]则此集实乃张适曾孙张网所编,《总目》言张适子张收所编者误。

15 《秫坡诗稿》七卷《附录》一卷

《总目》:明黎贞撰。……洪武初,举邑训导,不就。坐事戍辽东,寻放归。《明史·文苑传》附见《孙蕡传》中[1]1550。

按:《明史·文苑传·孙蕡传》所附黎贞传曰:“贞,字彦晦,新会人。工诗文,尝为本邑训导,以事被诬,戍辽阳十八年,从游者甚众。放还卒。”[6]7332《明史》所言事迹,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明焦竑《国朝献征录》等所载黎贞传均同。则黎贞尝担任本邑训导,又,《明史》本万斯同《明史》而来。考万斯同《明史》:“尝为本邑训导,后弃去。以事被诬戍辽阳者十八年,学愈博,识趣逾髙,从游者甚众。放还卒。”[22]亦同。则《总目》言“不就”者误。又,黎贞之戍辽阳,前后历十八年,亦不得言“寻放归”。万本《明史》亦仅言“放还卒”,甚确。

猜你喜欢
翰林院吏部总目
明代吏部尚书群体构成及其特点
清季改革视阈下吏部官员群体的人事递嬗与结构变迁(1898—1911)
总目次
从两副对联看清代翰林书法
唐以来的翰林院与学士院
第36 卷总目次
《全唐詩》諺語擬題錯誤(三)
中华典故一壶酒——瓮间吏部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