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与拒绝之间——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2010-08-15 00:42刘宏志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52
名作欣赏 2010年23期
关键词:丁玲女士日记

□刘宏志(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 450052)

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小说发表以后,文艺界立刻做出了反应。左翼文学领袖茅盾称“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①。冯雪峰则说她是笼罩着由绝望和空虚所构成的感伤主义情绪的恋爱至上主义者。②显然,无论是茅盾还是冯雪峰,对这个小说的评价都不是很高。原因在于,随着“五四”思想的退潮,“左翼”文艺界开始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与认可,强调描述广阔的现实生活,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显然仍然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个人情感的表达。虽然这个私人化的情感表达涵盖着丰富的社会主题,但是在当时独特的社会情势下,这些丰富的社会主题都被忽略了。或许太过于强调宏大主题的叙事,当时无论茅盾还是冯雪峰都没有强调小说中丰富而独特的女性意识,换言之,从作品接受的角度来看,这个小说中女性主义立场从一开始对她的评价就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确可以说是多少和主流文艺思潮有些脱节的一部小说:在整个文艺界已经转向了阶级、大众这样一种宏大叙事的时候,丁玲的莎菲女士却仍人沉浸在“五四”影响而形成的个人思想之中。但是,这种和主流文艺思潮的某种脱节,并不能说明丁玲的书写和时代脱节。事实上,小说中丰富而曲折的女性主义立场的表述,恰恰表明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特的悲伤与痛苦。之后几十年,对这个小说的评论日多,但是较少涉及到其女性主义立场的叙事,也较少从小说细节对小说的丰富性展开分析。事实上,在我看来,《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小说最大的价值就是表现出了“五四”退潮之后个性主义者的失落以及女性主义者在这个时代的痛苦。而小说的日记体的书写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广阔的阐释空间。

谈到这里的女权主义思想,要首先从爱情谈起。在小说中,莎菲女士对于爱情的追求是积极主动的:她对苇弟的拒绝和对凌吉士的追求都是大胆而主动的。从小说叙事的表层来看,莎菲女士对爱情的大胆的追求就是这个时代女性意识的一种大胆表达,在莎菲女士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体现了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自身社会平等地位的捍卫。当然,莎菲女士在爱情追求上的大胆和主动也容易给人一种误导,以为莎菲女士在爱情上是绝对占据统治地位的,无论是她对苇弟的拒绝,还是她对凌吉士的先追求、后拒绝,似乎把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上。莎菲女士的这些行为似乎已经表明,女性已经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事实上,小说中莎菲女士在爱情追逐中的行为只是一种表面的自由和独立,在这个表面的自由和独立之下,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深刻的不自由。而这个小说的女性意识的表达,也正是通过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追求、拒绝这样看似矛盾的过程中展示了出来。这部小说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前三篇没有涉及到凌吉士,是交待了一下莎菲女士的状况;接着,凌吉士开始介入莎菲女士的生活;最后一篇日记是莎菲女士要结束和凌吉士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在我看来,莎菲女士的这个急剧转变的态度并非出自她的内心,是无可奈何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无可奈何的急剧转变中,我们可以窥见丁玲的女性主义的呐喊。

莎菲对凌吉士显然是一见钟情。当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莎菲的感觉就是: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那么接下来,莎菲的感觉就是:

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莎菲,这个高傲的女子,真的是喜欢上凌吉士了。接下来,她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思念中,后来,探知凌吉士的住处后,还主动地搬迁了住处,为的是便于接近凌吉士,当然,她是打着接近毓芳的名义进行的。但是,很奇怪,她是如此的喜欢凌吉士,当凌吉士向她表白的时候,她却表现出了拒绝的姿态。当凌吉士走后,她又立刻后悔了:

然而当他走后,我却懊悔了。那不是明明安放着许多机会么?我只要在他按住我的手的当儿,另作出一种眼色,让他懂得他是不会遭拒绝,那他一定可以作出一些比较大胆的事。这种两性间的大胆,我想只要不厌烦那人,会象把肉体融化了的感到快乐无限。胆我为什么要给人一些严厉,一些端庄呢?唉,我搬到这破房子里来,到底为的是什么呢?

那么,显然,我们也可以发出追问,或者说疑惑,是呀,莎菲搬到这里不就是为了获得凌吉士的爱情么,为什么爱情来了,她又开始拒绝呢?那么,接下来,小说写到,莎菲发现了凌吉士的肮脏的思想,在谈话中发现的,然后,就毅然决然地要离开这里了,或者说,要逃避凌吉士了。事实上,我以为,丁玲的女权主义思想,就是在这莎菲对凌吉士的追求拒绝中体现出来了。

小说中的莎菲女士拒绝凌吉士的理由是发现了凌吉士的肮脏思想。由于小说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文本中没有给出其他明显的对凌吉士的不同的观点,所以,众多论者一般都按此思路分析,即首先认同凌吉士是一个灵魂肮脏的人,然后分析莎菲女士离开凌吉士的必要性。但是在我看来,这里面显然存在问题。有论者指出,“故事内叙述者,尤其是当他又是同故事叙述者的时候,总的来说,要比超故事叙述者更容易出错,因为他们同时也是虚构世界里的人物。作为虚构世界里的人物,他难免会受到知识有限,亲身卷入事件以及价值体系有问题这类束缚,由此常常产生不可靠的可能。”③小说中的莎菲女士显然是同故事的故事内叙述者,这样,作为故事中的人,她对故事中的人的评价就不具有权威性,因为她可能会受到知识有限、亲身卷入事件之类问题的束缚。换言之,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评价也许是不可靠、不公正的。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还有另外几个佐证,小说中莎菲女士的朋友毓芳在觉察到莎菲和凌吉士之间的不正常后,告诫她说:“莎菲,我觉得你太不老实,自然你不是有意,你可太不留心你的眼波了。你要知道,凌吉士他们比不得在上海同我们玩耍的那群孩子,他们很少机会同女人接近,受不起一点好意的,你不要令他将来感到失望和痛苦。我知道,你哪里会爱他呢?”这部小说,整体上基本都是莎菲女士一个人在说话,我们只能透过她的话去理解她生活的那个世界,以及她身边的人。但是,毓芳对凌吉士的评价显然打破了莎菲一直强调的凌吉士形象肮脏的一元论——她说凌吉士是单纯的。另外,即便是莎菲女士自己,对凌吉士的评价也是前后不一的。在莎菲女士爱上凌吉士,对他展开大胆的追求,要求凌吉士帮助自己补习英文,“他听后却受窘了,不好意思的在含含糊糊的回答,于是我向心里说,这还不是一个坏蛋呢,那样高大的一个男人却还会红脸?”面对莎菲女士的暗示,凌吉士表现出的是纯情腼腆的一面,莎菲女士也得出他不是一个坏蛋的结论。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这个结论和毓芳对凌吉士的认知是一致的,和她以后对凌吉士的评价是不一致的。从这几处细节可以看出,凌吉士至少不应该是一个小说中莎菲一直强调的灵魂肮脏的人。事实上,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自从三月十三号,莎菲女士在日记中突然说凌吉士思想肮脏之后,她就开始在挣扎。一方面,她显然爱着凌吉士,渴望亲近凌吉士,但是,另一方面,她由不断地向自己强调凌吉士的思想肮脏。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莎菲女士在日记中不断强调的凌吉士灵魂的肮脏,其实是她不断给自我强化的一种认知:她知道凌吉士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却要自己欺骗自己,告诉自己凌吉士的灵魂是肮脏的,她不应该接受凌吉士是爱情。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她必须拒绝凌吉士的爱情。

如果说凌吉士不是莎菲女士在日记中一再强调的有着肮脏思想的人,那么,莎菲为什么要强调凌吉士灵魂肮脏,而不去痛快、幸福地接受凌吉士的爱情呢?我们阅读莎菲的日记,会发现,小说中的莎菲对凌吉士的态度有一个突然的变化。他们在一月一号认识,一月四号莎菲便搬家到凌吉士附近,一月十二号两人关系便已密切,但是,接下来,蕴姊的信改变了这一切。一月十六号,蕴姊写信给莎菲,诉说自己爱情的消失,生命的无意义,这封信显然给莎菲沉重的打击,她为此自残,住进医院,三月四号方才出院,三月九号和凌吉士关系还好,但是三月十三号突然就说起了凌吉士可怜的肮脏思想。在莎菲和凌吉士由产生爱情到莎菲突然强调凌吉士灵魂肮脏这个过程中,唯一发生的一个事件就是蕴姊的信以及蕴姊之死。或许正是这个事件促使莎菲女士重新思考自己和凌吉士的关系,然后开始在自己主观思想中丑化凌吉士。小说中没有正面出现蕴姊这个人,但是,从莎菲的回忆来看,她们应该是在一起生活过,后来,蕴姊找了一个爱人,随爱人走了,结婚了,那么结局如何呢,小说写道:“她信里说:‘我的生命,我的爱,都于我无益了……’……从她的信中,我可以揣想得出她婚后的生活,虽说她未肯明明地表白出来。神为什么要去捉弄这些在爱中的人儿?蕴姊是最神经质,最热情的人,自然她更受不住那渐渐的冷淡,那遮饰不住的虚情……”后来就是蕴姊死了,莎菲写道:“假使她不被神捉弄般的去爱上那苍白脸色的男人,她一定不会死的这样快。”这样,莎菲就把蕴姊之死和爱情、结婚联系起来了。这不免让莎菲重新思考她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

可能蕴姊之死确实和她的爱情、婚姻有关。因为,在当时中国的语境中,女子是没有社会独立地位的。五四革命的发生,使得很多革命女子冲出了家门,谋得了社会独立地位和一定的社会自由,但是,倘使是爱上人,走入婚姻的话,立刻就会丧失她好不容易争来的独立自由的社会地位。在《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小说中,除了莎菲女士之外,另外写了两对爱人,毓芳与云霖是大家都羡慕的一对,感情很好,很平等。但是,小说中也写到,当毓芳要搬到云霖的住处时候,云霖却另找房子了,小说中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怕生小孩,所以他们是禁欲主义者。事实上,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保持了他们之间的一直的平等。而另外一对就是蕴姊和苇弟的哥哥的爱情。他们的婚姻不是包办婚姻,是有爱情的。但是,即便是因为爱情进入的婚姻,因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也导致蕴姊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导致她对生活失望,郁郁而终。正因为婚姻导致了女子独立自由地位的丧失,莎菲就不免对婚姻、爱情有了自觉不自觉的排斥心理。这样的话,在她身上就形成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作为一个独自在外的年青女子,渴望爱情,温馨。但是,当爱情真的来临的时候,她又开始排斥爱情。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前面所说的莎菲为什么在没有发现凌吉士所谓的肮脏的思想的时候还拒绝了凌吉士的大胆的表白,以及她为什么后来突然发现了凌吉士那么多的缺点

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丁玲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小火轮》中的节大姐,原是一个教师,但是却陷入了和有妇之夫昆山的恋爱,而结果是昆山欺骗了她,后来离婚又重新结婚也不是找的她,让她的感情受到伤害,而致命的是,学校因为她与昆山的恋爱,把她辞退了。她在别的学校也找不到位置,为了生存,她只有再去找昆山。为了恋爱,她丧失了一个女性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更有甚者,在此时丁玲的另一篇小说《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中,通过妓女的口吻,阐明一个观点:嫁人不如卖淫。小妓女阿英对嫁人和卖淫问题想了整整一天,也想不出两者有什么不同。女人想得到的东西:人身自由、朋友、乐趣等等,她通过卖淫也能够得到,而一般的女人要么得到无性爱的人身自由,要么嫁人得到廉价的性爱,而放弃自由。相比起来,还是做妓女好些。通过这样极端性的例子,丁玲就对剥夺妇女之人格的婚姻进行了无情的消解。事实上,这些小说都可以看作是丁玲此时对婚姻爱情与独立自由的关系的观念表达:丁玲并不是反对爱情婚姻,甚至,她笔下的主人公都还很渴望这些东西,但是,当这些东西对女子好不容易才获得的自由独立社会地位实行解构的时候,那么,丁玲的价值观就是,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些东西。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当时那样的中国语境中,婚姻必然地充当了把女子重新禁锢的工具,那么,丁玲笔下的女主人公在此时便频频抛弃爱情、婚姻。丁玲的选择也就是莎菲的选择,所以,我们看到了莎菲对于爱情的恐惧和排斥。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女士对爱的追求是大胆而执著的,但是在爱情来临的时刻又开始退缩。小说正是通过对莎菲女士在对爱的追求和拒绝中矛盾心态的表达,呈现出一个追求个性独立的女性主义者在这个压抑时代的尴尬与痛苦。

① 茅盾:《女作家丁玲》,《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 冯雪峰:《从〈梦珂〉到〈夜〉》,《中国作家》,1948年第1卷。

③ 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7页。

猜你喜欢
丁玲女士日记
丁玲的幸福婚姻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全年目录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