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远,龚景兴
(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浙江省 湖州市 313000)
进入21 世纪,新芝加哥社会学派用场景理论说明后工业型城市的发展动力,场景理论作为研究城市与社区发展的一种新范式,认为文化是现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通过引入场景的概念、模式等内容,解读场景理论的框架方法,在分析城市阅读空间服务相关现状基础上,借用场景理论分析城市阅读空间的服务实践,探索场景理论与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的对应与融合,从而对城市阅读空间的服务场景提出策略。以场景理论的核心观点对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进行分析,是理论和实践互相印证、互相发明的过程,有助于为我国城市阅读空间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思考。
空间、资源与服务作为图书馆的3 个核心要素,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1]。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将我国城市阅读空间的服务实践解构为空间、资源、活动3个要素进行融合分析,并总结出3层视角梳理总结现阶段我国城市阅读空间的服务现状。
在城市阅读空间的服务中空间、资源、活动是相互依存、互相渗透的,一维角度并不意味着三者绝对的独立服务,而是通过单独视角进行分析。
2.1.1 实体空间的独立运用
实体空间的运用可以为公民提供空间体验服务与空间特色提供功能服务。在空间体验服务方面,城市阅读空间利用其独特的建筑造型、装饰设计为公民提供服感官上的刺激。例如,上海钟书阁书店被视作中国实体书店转型的标杆,空间设计灵感来自珠宝盒,其建筑元素被“化整为零”,参照珠宝几何般的设计,给予读者戏剧化、渗入性的场景。浙江嘉善的嘉善书城,空间设计思路源于嘉善县西塘古镇,空间木质屋檐、中庭、错落台阶等众多古城元素让读者感受到将“西塘古镇放进书城”般的体验。在空间特色功能服务方面,依据服务目的一些空间被特殊划分出来。例如,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瑶海图书城,为读者提供了具有阅读和环形健身步道并辅以大量的绿色植物,给予读者阅读与健身相结合的功能。
2.1.2 资源的独立运用
资源是指城市阅读空间中对公民进行服务的产品。资源的运用可以分为基础服务资源与延伸服务资源。在基础服务资源方面,城市阅读空间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严肃的服务方式。例如在书籍文献方面,“最天使”文创书城是国内第一家以女性为主题的阅读空间,阅读空间内的文献资源专门为女性购入,按照女性阅读需求与习惯进行排列,展现当代女性励志的“最天使·远见”的商业书区,适合亲子阅读的“最天使·宝贝”亲子阅读区,为女性提供深思的“最天使·智识”人文书区等书籍资源为女性提供了独特的阅读资源。在图书馆采购环节,方所书店认为图书的筛选与采购是书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方所选书以知识体系、思想谱系为出发点,搜集世界各地优质书目,让静态的书店反映出动态的世界。
在延伸资源服务方面,城市阅读空间除了提供传统的知识文献服务,还引入了非传统的服务资源。例如,杭州单向书店不仅贩卖书籍,还建立淘宝、天猫在线网店,通过O2O 服务方式,销售各种文化创意体验较强的产品如个性文创、原创品牌OWSPACE 系列产品、智能生活用品等,书店中还提供考究的咖啡简餐。
2.1.3 活动的独立运用
活动是指城市阅读空间利用资源进行服务的形式,并根据具体活动群体开展,城市阅读空间举办活动可以分为知识专业性活动与休闲生活性活动。知识专业性活动其目的性较强,其主要目的是普及知识。例如北京甲骨文悦读空间身处社区,是一家打造面向社区为核心的城市阅读空间,北京甲骨文悦读空间立足中老年阅读和社区亲子阅读,侧重生活服务和家教育儿,空间常年举办社区观影会、读书会、诵读会、生活会、故事会等特色活动,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知识。
休闲生活性活动更多侧重提供创新性强、互动性强、体验性强的活动,活动偏向社交与交流。例如由时间行者书店与99 人书库联合举办的“48小时书房”活动,活动集淘书、阅读、观展于一体,包括48 小时不打烊淘书节、99 人书库十年录展、明信片DIY、书包展、星娃画展、深圳英语脱口秀12周年纪念秀等众多活动[2]。城市阅读空间举办休闲活动在与打造社交氛围与休闲娱乐。
二维视角从空间、资源与活动三个视角进行两两融合分析,相比于一维视角,融合视角之下的城市阅读空间服务要素关联性更紧密。
2.2.1 资源和活动的融合运用
城市阅读空间资源与活动的融合运用是指城市阅读空间利用自有的服务资源,同举办的活动相互结合。例如荣获中国独立书店创新奖的深圳尚书吧,尚书吧主营贩卖稀有的古籍、善本、旧书、二手书,借助于这些珍稀资源,尚书吧举办他人难以复制的专题书展和文化艺术活动,如藏书讲座、收藏鉴定会、古籍交流会、经销收藏会等活动。无独有偶,北京雁翅楼中国书店,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贩卖展现北京文化底蕴的古书旧书,借此独特的文化资源空间常年举办“北京地方史志展”,空间还提供中国书店特有的古籍修复、古旧书收售等服务,其活动生动展现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2.2 空间和活动的融合运用
城市阅读空间与活动的融合运用是指城市阅读空间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同举办的活动相互结合。例如,青岛栈桥书店是国内首家背包客旅游主题书店,空间设计以城市海洋文化为场景,让国内外文化旅游背包客免费入住,向国际背包客读者提供基本旅游及文化交流服务,当地政府同与栈桥书店签订共建“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国旅与栈桥书店签订“书香旅游传播”等协议,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3]。
2.2.3 资源和空间的融合运用
城市阅读空间资源与空间的融合运用是指城市阅读空间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同所能提供的资源相互结合。例如,合肥市菱湖公园城市阅读空间二楼开设“健康小屋”,“健康小屋”配备了血压监护仪、听诊器、自动身高体重仪等医疗设备,为群众提供免费检查服务,并通过数据联网将检查数据同步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不但方便了社区居民就近进行健康检查,还实现了医疗资源与阅读空间服务的结合。北京砖读空间,空间院内有金末元初修建的万松老人塔,一些游客既可以在此阅读书籍,又可以在这感受北京传统的历史文化,砖读空间提供了不可复制与替代的特殊文化遗产资源。
三维视角下的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实践,是综合运用了空间、资源和活动的结果。例如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毗邻天竺三寺、灵隐寺等佛教圣地,馆藏有佛教经典、佛教艺术、禅茶、素食等佛学文化类图书近万册图书,可满足读者对佛学文化相关知识的需求。借助于独特的资源,空间立足于发掘佛学文化与杭州历史文化渊源及发展,为佛学文化爱好者及杭州地域史文化史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空间举办活动也多与佛学有关,法师讲座、禅修禅茶等活动丰富。北京的鼓楼西剧场阅读空间设立在鼓楼剧场之中,在空间上,阅读空间更能吸引到此看剧的读者,与戏剧文化资源无缝对接。在资源上,空间书架上多为戏剧、影视相关文献资源。在活动上,此空间最大的特色就是开展了大量且专业的戏剧有关活动,空间不定期会选出优秀的剧本进行剧本朗读活动,每期的剧本朗读都会由专业的戏剧人进行指导,读者们通过亲身朗读剧本,集体讨论。
场景理论(The Theory of Scenes)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于21 世纪初提出的一套新的学术研究范式,其核心观点是从城市消费者视角将城市中的不同空间视为各种文化价值的符号代表,即“场景”。场景理论产生于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围绕以生产需要组织起来的城市生活空间渐趋解体;与之相反,以创意、科技、知识和文化等新兴服务业正在占据城市的主要位置,围绕以消费和文化诉求规起来的城市生活空间正在迅速成型发展[4]。
“场景”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物质空间为基础的载体,与城市设施(amenities)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城市设施是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来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独立设施个体,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较为大型的文化机构,也包括书店、小剧场等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5];第二层含义是形式上包括了各种城市物理实体空间,但实质上又超越了城市物理实体空间,表现为特定地域内的地理空间(如图书馆)、个人符号(如性别、教育)、市民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如读书会成员关系)以及市民进行“文化消费”时所追求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反映在某些城市文化设施集群中[6],“场景”本质上是文化空间的延伸,但又超越物理空间的界限,将空间视为汇集各种消费符号的文化价值混合体。
场景理论揭示城市空间设施与市民相互组合成为特定场景,这些特定场景蕴含和展示独特的文化价值倾向,不同形态的文化价值倾向又会吸引城市消费人群,产生不同的文化生产、消费与实践等活动推动城市发展,而城市发展同时又会促进城市空间设施发展与市民参与,从而形成城市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场景理论的逻辑思维可用图1 表示:
图1 场景理论的逻辑表示
场景理论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为研究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把城市空间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了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有利于从文化消费视角去理解文化生产与消费行为;有利于认知分析场景的结构、价值取向等维度;判断特定场景对城市、区域与社区发展的推动力;从而归纳出场景发展的具象[7]。
3.2.1 内在逻辑的契合性
场景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城市阅读空间发展逻辑具有内在契合性。场景理论的目的是将文化空间的发展以一个更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城市市民的文化实践与消费、城市文化的供给与服务、从城市文化空间反映的价值倾向性等宏观的维度进行思考的。
在中国,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了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化服务平台在城市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场景[8],而图书馆服务是文化场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城市阅读空间诞生于公民对于图书馆知识文化服务需求的背景下,城市阅读空间通过具体的服务场景,城市阅读空间所蕴含的价值诉求、教化理想和审美态度得以外化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倾向;同时这些文化价值倾向又会吸引公民与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聚集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带来城市阅读空间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就如同场景理论的逻辑发展一样——城市空间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民文化实践与消费,公民文化实践与消费又会反作用于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如图2。
图2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
3.2.2 研究载体的适应性
特里·克拉克认为对每个场景的判断都必须包含5个主要要素,分别是邻里或社区、代表实体建筑物的物理结构、场景中不同的人群、场景中的活动、以及场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倾向性要素[9],场景理论提出者克拉克教授认为类似于社区体量的场景比之城市或国家之类较大的空间范围,更易捕捉到内外部的区别[10],即认为社区体量场景更容易进行场景的分析。
对于城市阅读空间场景服务而言,①就社区要素来说,目前我国的城市阅读空间绝大部分建设在社区街道或居民区中,城市阅读空间通过自身空间与社区发生关联,成为社区市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是所在社区发展至关重要的要素[11];②就物理结构要素来说,城市阅读空间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以中心图书馆建设为重心的发展模式,延伸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建筑的局限性,为公民提供了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阅读空间,从而更容易形成图书馆使用场景;③就公民要素来说,城市阅读空间成为当地社区人际交流与文化实践的实体空间,成为公民塑造非功利性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城市阅读空间调整了人与社区、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④就活动要素来说,城市阅读空间以实体空间为阵地、以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基础,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同时,城市阅读空间打破了原有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的边界,将众多非图书馆核心业务纳入服务项目中去。⑤就文化价值倾向性要素来说,城市阅读空间服务所蕴含的价值观在与人、与集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中通过城市阅读空间这一中介机构被潜移默化地传播出去,公民的信仰、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在城市阅读空间中得以继承和传播。
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图书馆定位的主要表现,基于当前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实践情况和特点,本文提炼出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的3层维度,第一层维度:实体空间、资源和活动单独运用维度;第二维度是实体空间、资源和服务组成的融合维度;第三维度是实体空间、资源和服务所反映出来价值观倾向维度,如图3所示。3层维度都能在该模式中找到所对应的坐标,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城市阅读空间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与能力构建独具特点的城市阅读空间服务的场景。
图3 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的生成
4.1.1 实体空间
实体空间服务是指利用空间实体进行服务的要素。实体空间包含了两层内涵。第一层涵义,实体空间是本身作为服务提供给公民。实体物理边界是指实体空间本身即为公民提供独特功能的空间服务功能,实体空间强调空间实体的便利性、舒适性、氛围性、功能性、休闲性、文化性、舒适度、开放度等众多特性。第二层涵义上的实体空间是指嵌入在社区的实体空间,强调与社区结合起来的空间作用,模糊了实体空间与所在社区的实体界限,关注实体空间与社区相互作用。实体空间服务是城市阅读空间进行服务的基础,是城市阅读空间服务的阵地。
4.1.2 资源
资源是指城市阅读空间中对公民进行服务的产品。在城市阅读空间场景中,资源的含义较广,按种类可以分为传统资源与非传统资源,传统资源包括纸质知识资料,如报纸、期刊、书籍等,数字化的信息如音乐、影视、戏剧等,这些都是一般图书馆可以提供的资源。此外城市阅读空间也提供了一些非传统资源,如空间所在社区、地域的文化遗产资源、地域风俗、民族文化等。此外,资源亦可以分为公益性资源或者非公益性资源,公益性资源是指纯公共物品,即图书馆按照国家规定提供免费服务的资源,非公益性资源即提供经营性产品,即在公共图书馆职能的部分免费基础上增添经营性项目收费。
4.1.3 活动
活动是指城市阅读空间利用资源进行服务的形式。城市阅读空间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类型,主要举行的是阅读推广活动,这些活动按照参与途径,可以分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按照活动目的,又可以分为知识性活动与休闲性娱乐活动;按活动对象,又可以分为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不同的活动多种多样根据活动的目标与对象进行细化。同时为了满足公民多层次需求,也会举办一些文化知识延伸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讲座、展览、创客活动、技能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并非肤浅的服务堆砌,而是对实体空间、资源、活动的融合运用,将内在服务理念与外在服务要素的整合。实体空间是资源和活动的容器,资源的供给和活动的开展必须在特定的空间场所中才能进行,实体空间的建设也有赖于优质的资源和丰富的活动;资源是实体空间和活动开展的燃料,为活动的开展与实体空间的建设提供了保障,一些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借助阅读空间中一定的资源;活动是实体空间和资源进行服务的形式,通过相关活动城市阅读空间更能发挥其职能。城市阅读空间的实体空间、资源、活动的融合运用既需要合适的结合契机,也需要阅读空间工作者的丰富想象力。
价值观倾向指的是城市阅读空间在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产生于公民不同的实践与体验,因此会有十分不同的价值取向。心理学家Rokeach将价值取向分为两大类:工具价值和终极价值,工具价值取向是为了达到工作目标所采取的手段,终极价值取向是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念[12]。城市阅读空间所提供的服务提供了文献书籍、数字知识等资源,可以满足公民在文化知识需求方面的工具价值取向,而城市阅读空间所提供的服务中所蕴含的价值判断,通过空间、资源与活动等服务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的信仰、思想、观念等价值观念,影响公民的终极价值取向。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是文化消费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从功能性消费到符号式消费的具体表现。城市阅读空间需要通过赋予空间美学、创意与精神内涵提升空间设施美学体验。近年来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核心就是通过提升空间设施,增强空间舒适度等举措,以此强化和提升空间美学体验性,从而提升图书馆对市民的吸引力。例如扩大浪费空间、增强空间柔化程度、增强空间感知力。芬兰的颂歌中央图书馆为了增强空间的柔性化程度,空间中的设施可以移动扩展,读者可以自主规划一些设施摆放的空间位置,例如读者在进行头脑风暴活动时会将设施摆放成马蹄或扇面形[13]。
在地化是指城市阅读实体空间建设需要结合本土资源发展。实体空间需要与社区所在地结合发挥共同的空间作用,实现空间与社区的联系,与其他城市便利设施不同,带有知识和文化传承性质的城市阅读空间更具历史延续性,让人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场景理论认为场景文化除了与主体相符外,场景蕴含文化价值更应该体现所在区域的文化。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空间服务、跨界融合文化服务资源有利于提高阅读空间服务质量。社会力量参与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可以从政策制定、合作模式驱动等多方面促进。在政策驱动上,国家已经在从为社会力量参与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与服务制定相关的公共文化政策;同时,也要从本土政策层面完善政策的精细化[14]。在合作模式上,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服务领域已经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购买模式与志愿者服务模式,社会力参与城市阅读空间服务供给,可以发挥各自领域优势,提升服务效率,节省成本,缓解空间服务供需端不平衡性矛盾,达到合作共赢的结果。
跨界融合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发展理念,跨界是指城市阅读空间可以利用自身文化服务中介平台,将可以促进阅读空间发展的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以合作机制嵌入于图书馆服务供给中,将原本不属于传统图书馆服务领域纳入阅读空间平台中,运用一系列的规划、战略对其进行资源调配和重组,走出行业分工,破除体系局限,与其他行业、机构开展合作,共谋发展。融合是指在跨界的基础上,整合阅读空间文化服务资源,融合并非简单的服务累加和堆积,而是通过深层次、多维度整合完善阅读空间服务新方式,提升阅读空间用户信息偶遇的几率[15]。
场景理论认为“人”是空间的主体,“人的活动”事场景建构必不可少的要素,真正有生命力、能孕育文化价值的文化空间是建筑、设施与人的文化实践活动有机组合的成果[16]。因此,城市阅读空间活动的开展需要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读者的需求开展活动。对读者开展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群”,另外一个层面是“社区”。
进行社群服务,就要求阅读空间深入了解社群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与信息需求等,通过构建社群读者沟通交流渠道,了解社群的知识文化需求;建立和完善读者活动反馈机制;关注社群的地域性,社群的形成得益于地域文化的形成,进行社群服务时要关注发掘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地方文化活动服务。开展针对社群需求的活动,更有利于活动服务质量与效能提高[17]。在社区服务方面,目前来说,我国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个体的体量规模较小,面对读者绝大多数为周边居民与社区读者,城市阅读空间开展活动需要满足周边社区读者的需求,应做到“小而美”而非像大型图书馆一般做到“大而全”。活动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满足社区与社群的需求。
城市阅读空间作为图书馆的一种,其核心价值观的表现面之一必然有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场景理论认为场景就是一定数量的都市设施的有机组合,并将其提供给具有一定个人符号和共同价值观的社会成员享用[18],注重场景所创造的价值,即城市阅读空间塑造文化价值观要注重个体对空间内文化与价值观的感知,将蕴藏在城市阅读空间内空间中的价值观,外化于城市阅读空间服务中,如通过图书筛选、社群活动、空间改造等生成“场景”的文化价值倾向,并向外界传达其核心价值观倾向,实现城市阅读空间价值观塑造。
在塑造城市阅读空间价值观的同时,亦要包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当下城乡文化、地域文化、通俗文化、海外文化、网络文化等分野加剧。城市阅读空间服务需要对各种文化宽容理解和正向引导,包容各种亚文化的合理存在,发挥“文化熔炉”的作用。例如,芬兰的颂歌中央图书馆被称为芬兰的新共产主义实验,颂歌(Oodi)图书馆的建成正是基于共产主义价值观,颂歌图书馆的建设过程回答了“为谁而建、有谁参建、为谁服务”的问题,图书馆在建设之前听取了市民上万条意见,这些意见后来成为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开发内容与服务的基础。图书馆设计有544名参赛者,市政委员会邀请市民对所有设计规划进行审议并通过互联网进行票选,市政委员会共举办了三次市民预算编制研讨班,讨论试点提案,并确定如何支出预算资金,市民有权选择如何花费十万欧元用于开发图书馆服务,正是以上种种操作,颂歌图书馆的用户从被动的媒介使用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内容生产者,颂歌图书馆成功传递了开放、友善和开放包容等多元文化的价值观[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