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美学与西方陶瓷美学的跨文化影响

2020-01-09 08:08
陶瓷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瓷厂青花瓷景德镇

王 青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333000)

0 引言

中国瓷器在世界历史中显著的作用就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瓷器发源 于中国,在中东的部分地区蓬勃发展,途径中东流传到西方。在东方到西方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对陶瓷都有着各自的偏好,从而激发全球对陶瓷的需求。无论是在十五世纪的波斯还是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瓷器都受到当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形成不同地区各自的审美美学,当然这些受中国瓷器影响的产品,大部分的意义上是西方陶瓷美学受中国陶瓷美学外观上的影响,通过这个视角可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是东西方跨文化影响最好的表现。

1 瓷器的起源及对伊斯兰陶瓷的影响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球,有"瓷都"之称。中古时就有精制之品远销外国。诗人陈志岁《景德镇》[1]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 “瓷都”景德镇所产瓷器的从古至今在国际市场地位跃然纸上。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数世纪以来,中国的陶工用娴熟的技艺掌握了瓷器烧造的奥秘,在十世纪时烧制出了高温瓷器。十四世纪的景德镇陶工已经掌握了各种颜色釉的装饰技法,慢慢地淘汰了陶器的烧制从而转为烧制高温瓷。高温瓷有着更洁白、更高的硬度且类似于玉的质地特点,都归功于景德镇有着大量烧制高温瓷器的原材料高岭土。

在欧洲中世纪,中国商人向日本,东南亚群岛,印度,伊斯兰中东和非洲东部出口大量陶瓷。中国陶瓷贸易影响了韩国,安南(北越南)和暹罗(泰国)。例如,韩国陶工模仿中国青瓷和磁州窑生产出许多富有韩国特色的陶瓷。在日本崇尚简朴、极简的禅宗茶道的审美意识形态下,日本陶工一直到很晚才开始高温瓷的制作。

在这些地区之外,中国瓷器美学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九世纪、十二世纪和十四世纪,每个时期伊斯兰陶瓷的创新都在中国陶瓷美学的带动下,并带来早期全球陶瓷技术与美学上的交流。从这些影响中可以看出中国陶瓷美学对西方陶瓷美学产生的影响。

公元九到十世纪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白底蓝彩陶器是伊斯兰地区陶瓷对中国陶瓷的模仿和再造。九世纪的伊斯兰陶瓷由于缺乏原材料高岭土和缺乏烧制高温窑的技术。他们只能模仿中国瓷器的器型外观,以钴为颜料绘制并装饰在锡白釉的陶器上,或在陶胚上挂白色化妆土再进行彩绘,以此获得类似于陶瓷质地的外观。从此中东陶工开始了创新,他们以独特的装饰方式进行了再加工,用当地的铜绿色和钴料在胚体上描绘了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画面。[2]虽然这种伊斯兰白釉蓝彩陶器不能够和中国瓷器相媲美,但是它独特的装饰纹样和风格确是伊斯兰瓷器独有的风格。

在十二世纪,伊斯兰陶工在中国宋代定窑白瓷和景德镇青白瓷的影响下,创新制作了一种釉与胎能够完全融合在一起,然后施挂透明釉烧制而成的陶器。这是一种外观类似于中国高温瓷硬度的胚体,但并不需要高温烧制,与真正的高温瓷相比更加地脆弱。伊斯兰工匠用磨细的石英粉加入到配方中的粘土,使低温窑烧制出像高温瓷那般精细的胎体。这种技术后来被欧洲人,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所使用,成为他们模仿中国高温瓷的技术。到十二世纪后期和十三世纪初,伊斯兰陶瓷在白胎上采用刻线或凸线的纹样轮廓,再施描不易流动的钴蓝料,这种含钴蓝装饰釉下彩绘装饰非常接近中国的青花瓷。

伊斯兰和中国陶工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在十四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对中国的青花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3 世纪初期,中国青花受到了伊斯兰瓷器的影响,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伊斯兰文化随之涌入,西域的手工艺品也传入中国,景德镇青花瓷器生产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景德镇陶工开始使用来自波斯的钴蓝装饰瓷器。当时为了适应瓷器销往伊斯兰地区,不但采用了伊斯兰钴蓝料,在器型和装饰方面也更加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因素,呈现了多样性的风格,是中西亚跨文化交融的直接产物。这些青花瓷器上纹饰题材有许多传统中国纹样和图案,在宋代定窑白瓷印花纹样中相似,但是构图形式的变化和装饰方法明显是伊斯兰文化的技法。钴蓝的使用对中国陶瓷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中国青花瓷器返销至中东,十五世纪初期的伊斯兰陶工开始大量地复制中国青花瓷的器型和装饰,受到了中西亚王工贵族的喜爱并成为他们最求时尚、彰显奢华的标志。

2 中国陶瓷美学对欧洲的影响

伊斯兰陶瓷与中国瓷器相互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消费者的需求和技术变革的相互作用。中国高温烧制的白瓷使伊斯兰人为之仰慕,而景德镇陶工被伊斯兰的钴蓝所深深吸引。两种不同的技术让处于世界两地的陶工对各自陶瓷美学带来了不同的改变。在中东,消费者、陶工和贸易商对于促进东西方材料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关键的纽带作用。经年累月,在伊斯兰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和推进,同样重建了欧洲消费者对瓷器的偏好,并对欧洲瓷器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正如上文所述,中东陶工用不透明的白釉来模仿中国瓷器,奠定了锡釉为伊斯兰瓷器的传统。十字军把伊斯兰瓷器带到了意大利,当地的陶工开始复制这种不透明的釉料。在欧洲不同的地方,当地瓷器都开始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创新设计。在西班牙的瓷器具有独特的光泽。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浅浮雕的珐琅彩人物。尤其是15 世纪,意大利陶工掌握了锡釉后,他们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彩釉,称为珐琅彩。用着银盘金杯意大利的上层阶级对于新鲜事物的渴望和猎奇,使得新出现的珐琅彩瓷器成为了贵族们争相攀比的身份象征,在意大利的法恩扎和少数农村地区,出现制作珐琅彩工坊用来满足上层社会的需求。尽管珐琅彩仅仅占据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作品的很小一部分,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它却对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到16 世纪初,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传播至北欧。1512年,意大利人吉多.安德里亚斯在安特卫普建立了锡釉陶器厂,与同样来自意大利的佛洛里斯家族进行竞争。这些陶瓷制造商从安特卫普(Antwerp)到哈勒姆(Haarlem) 建厂,继而1584年转到代尔夫特,1612年转至鹿特丹开厂。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代尔夫特陶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尔夫特”一词也成为青花陶器的同义词。虽然荷兰代尔夫特的陶器青花蓬勃发展,欧洲的贵族还是为能够拥有中国青花瓷为傲。17 世纪,荷兰介入中欧贸易,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流传与收藏大幅增长。例如莱顿大学哲学教授布鲁克(1550-1633,Bernhardt Broecke, 或称帕鲁达奴斯,即Paludanus)曾周游世界各国,收藏世界各国藏品,拥有87 个收藏柜,其中的瓷器、漆器、服装大部分来自中国、印度、日本。[3]在1602 至1657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进口了超过 300 万件中国瓷器。由中国内乱引起的对华贸易中断始于1657 至1683年。景德镇出口重要窑炉被毁,从而荷兰的青花器繁荣起来。从1620年到1670年左右,荷兰的陶工用钴蓝釉上色,施以不透明的锡釉,制作出像青花瓷的陶器。荷兰陶工虽然没有完美复刻出中国青花瓷,却生产了能够满足当地消费者并合乎欧洲市场的消费品。代尔夫特满足了欧洲中产阶级对“中国”的渴望,但欧洲皇室成员渴望拥有真正与众不同的物件。最终,十六世纪,托斯卡纳弗朗切斯科大公出品了一种瓷器,后被昵称为美第奇瓷器。美第奇瓷器以十二世纪的伊斯兰玻璃制品为蓝本,向欧洲皇室展示了在东亚以外制造真正的中国。16 世纪中期,中国官方与葡萄牙重建贸易关系,澳门成为中欧贸易之间重要的贸易中心。最值得注意的是16 世纪外销到欧洲的中国瓷器几乎全是青花瓷。

1710年的柏林,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开设了欧洲第一家陶瓷工厂美森(Meissen)瓷厂。由于当时欧洲陶瓷器品牌众多,从1726年起,每件美森出产的瓷器都会打上一把两把利剑相交的商标。美森瓷器依照国王喜好制作的东方样式瓷器,“印度花卉”图案常作为这类瓷器的装饰。同期的中国青花五彩瓷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器是美森模仿的依据。首先模仿中国的青花瓷器,于1725年成功试制釉下蓝彩。17 世纪欧洲流行的中国艺术和图案,美森工厂也同样受到了影响。麦森瓷厂作为欧洲第一个皇家瓷器生产机构,有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在奥古斯都二世麦森瓷厂的带领下,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也相继成立了皇家瓷厂。整个欧洲生产陶瓷的实力和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麦森瓷厂中非常具有代表的一类图案是蓝洋葱。在最初麦森瓷厂对中国图案仿制过程中,不知道中国瓷器上所描绘的石榴和桃子等图案为何物,就创新的描绘成了他们日常所见的洋葱图案,成为中国瓷器美学和西方瓷器美学交融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创新。

在英国也兴建了许多重要的瓷厂,从1740年代中期到 1790年代中期,英国创建25间工厂,5间位于伦敦,其余的分布在具有优良土质、水运和技术的乡间。如切尔西窑、波尔窑、德贝窑、伍斯特窑。英国瓷厂最早模仿荷兰的代尔夫特窑。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烧制硬质瓷器。由于英国的瓷器的发展技术远远的晚于欧洲的其他国家,但是英国瓷厂所制作的茶具和对中国青花瓷器的仿制使它流行于欧洲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位于切尔青的工厂为包括夏洛特皇后的家人在内的最高社会阶层生产瓷具,位于波尔区的工厂制作日常用具,其他工厂则生产日常使用的茶具。茶具的形状依照英式银器制成,装饰图案由中国的青花瓷纹样制成。如斯坦福郡所生产的彩绘瓷器大部分都是青花瓷器,并且这些青花瓷器的图案也大多模仿中国瓷器的风格。融合完美地融合了欧洲和亚洲定格,成为了从平民到贵族消费者骨瓷的首选。而中国的瓷器美学也逐渐演变成多文化审美的定格。

综上所述,中国瓷器美学与西方瓷器美学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作用。中国瓷器的引入欧洲不仅引起了欧洲生活习惯的改变,同时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变革,东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对欧洲陶瓷美学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陶瓷美学来说,通过交流提高了中国陶瓷的技艺创新,也丰富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内容。中国和欧洲也因此不但从贸易上,更是从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猜你喜欢
瓷厂青花瓷景德镇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十大瓷厂”产品特色研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余效开藏品精选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纯净的青花瓷
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
——走进景德镇 “皇家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