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风,王 慧
2019年9月17日,在新中国7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于漪、卫兴华、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称号。《教育大辞典》一书把“教育家”解释为“在教育理论或实践上有创建、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1]。2018年1月20日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2],这就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本文拟以获得人民教育家称号的卫兴华为个案,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探讨其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以期对当今教育家的形成提供借鉴。
卫兴华(1925—2019),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原主任、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孜孜以求,不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还为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马克思称自己的经济学是与“资本经济学”相对立的“劳动经济学”,卫兴华也曾写道,“劳动经济学”是为劳动人民解放和谋取利益的经济学,“资本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和谋划利益的经济学。研究“劳动经济学”是他毕生的事业。20世纪50年代初期,卫兴华就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他见解独特,许多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如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最早系统研究和论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理论等。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让学术研究为国家发展服务。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南方讲话后,我国由局部市场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卫兴华教授在1999年发表于《中国经济问题》第6期的论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与评析》,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我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曲折和复杂的过程,以及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3]这展现了一位人民经济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国家”“人民”是他常常提起的词语,“我们应该成为人民拥护的经济学家,替老百姓说话的经济学家”。卫兴华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对房价飙升和明星收入过高的忧虑……无不体现了人民教育家为人民的情怀。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以及经济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被学界称作“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被境外媒体誉为“《资本论》研究权威”“中国稳健的改革派经济学家”。[4]这充分体现了他巨大的学术影响力。
卫兴华著作颇丰,在各类学术刊物和报纸发表论文和文章千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50部,曾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0多项,成为中国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
卫兴华不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人民教育家。他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经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推动我国经济学科的发展,编写或主编过多部《政治经济学》教材,其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教师是他最为珍视的职业。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传承下去,是卫兴华十分关心的问题,这一点非常清晰地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培养中。他每周都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带领学生学习《资本论》。“要为劳动人民、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讲话,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是卫兴华对学生的要求。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卫兴华深深植根于中国经济改革这片深厚的土壤,带领他的学生们不断探求经济理论,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中既有大学校长,也有著名学者和政府官员,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刘海藩、洪银兴等,可谓桃李满天下。自1952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起,他自始至终从未离开教学和学生。卫兴华教授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仍旧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还经常参加多种学术会议和讲学活动,不时有学术论文见诸报刊,不断有新书出版,还继续带博士生和为博士生上课。[5]卫兴华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每位学生。他的学生原辽宁省副省长刘克崮说,卫老师的教导为他后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使他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6]学生们曾送他一幅词匾:“倾一腔热血,携两袖清风,默默以育人为乐;招八方弟子,探九州方圆,时时凭真诚敬业”[7]。这正是卫兴华为师数十年的真实写照。
教育家的成长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内因是成长的源泉和动力,而外因是成长的外在条件。
在卫兴华的成长历程中,促成他成为教育家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两个:
1.亲人、师友的支持和引领——卫兴华成长的外在推力
父亲的支持。1925年,卫兴华出生在山西省一个偏僻的农村——五台县善文村。家中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比较开明的思想,希望子女能够学有所成。不到6岁时,卫兴华就被父亲送入了村小学。农民家庭出身的卫兴华得以接受教育,父亲的支持至关重要。
进山中学校长赵宗复的指引。赵宗复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在他主持进山中学工作期间,利用社团、讲课等多种形式,宣传进步思想,使当时的进山中学成为一所革命氛围浓厚的学校,不少学生在他的影响下加入革命队伍,卫兴华就是其中一员。赵宗复亲自录取他到该校,并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校长的指引下,卫兴华走上了革命道路。卫兴华曾说:“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进山中学老校长赵宗复,一个是不曾见面、也不可能见面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8]由此可见,赵宗复是卫兴华成长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宋涛教授的推荐和教导。如果说赵宗复是卫兴华革命道路的引路人,那么,宋涛就是他学术生涯的指导者。在人大读书期间,是宋涛教授发现了他,力保他在该校读研究生和留校工作,此后,卫兴华一直在宋涛的领导下工作,并在历次政治风波中患难与共。宋涛教授不仅是卫兴华生命中的伯乐,更是终生的老师。
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卫兴华成长的社会条件
卫兴华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所处的教育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学科的建设也成就斐然。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引自西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高校的经济学教育体系全面模仿西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彼时的人大,云集了宋涛等著名学者,学校还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开办研究生班,卫兴华就是第一届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开始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研读《资本论》等书籍,这为卫兴华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回顾70年经济学发展,无论是经济学研究还是教育研究,前30年围绕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更多的是计划经济;后30年就比较多元,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9]通过梳理卫兴华的经济思想不难发现,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20世纪50年代,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分析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地租形态和土地报酬等问题;改革开放后,他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不断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如提出“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他始终坚持的学术原则。
在教育家成长过程中,教育家的主观因素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主观因素涉及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更关涉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0]卫兴华的成长,除了深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还有很多内在因素。
1.赤诚热忱的爱国之心——成长的重要基础
卫兴华出生于1925年,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他正处于少年时期,深受战乱之苦,学业也因此中断。读小学时,老师给他取名“卫显贵”,意为将来荣华富贵。1942年,他考入东冶镇高小附设的中学补学班,遂将名字改为卫兴华,以示抗击日寇、振兴中华。后来,因不愿接受日本实行的奴化教育,又辗转来到进山中学读书。此后,不管是为学还是育人,卫兴华都从爱国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倾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2.服务人民的人生志向——成长的不竭动力
1946年,卫兴华在进山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识了军事谍报人员王天庆等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卫兴华,培养了他坚定的意志。因被人出卖,他曾被捕入狱,在狱中严守党的秘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卫兴华人生的最大动力,他曾提到,“共产党的初心与马克思主义的初心是相通的,都是要解放劳苦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一切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以增进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回归点”[11]。终其一生,卫兴华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替老百姓说话”“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是卫兴华学术研究的重要目的,这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中。卫兴华认为,要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撰写了多篇论文主张调整流行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提出效率与公平并重。这个观点被政府部门所重视,后来,党的十七大改变了原来的提法,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视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3.学者应有的学术品质——成长的必备条件
一心向学,笔耕不辍。60余年来,卫兴华坚持写作,在CSSCI检索中,他发表的经济学论文数量多年位于人大之首,年过九十还发表文章,就在2019年,仍有论文问世,这在学术界十分罕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有个信仰,就是为新中国而奋斗。……炭火烧完了,变成灰了,木炭还有点余热。我还在继续燃烧着呢,我燃烧得还很旺”。
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是卫兴华坚守的学术格言。一是不唯书,敢于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在很多方面以苏联为蓝本,由苏联专家编写的《政治经济学》在高校中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理。卫兴华对此却并不是盲从,他坚持独立思考,对货币具有阶级性等三个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并且后来被学界认同。二是不唯风,坚持真理。20世纪60、70年代,在多次政治运动中,卫兴华遭遇很大冲击,正常的教学也受到影响,但他始终坚守严谨的治学态度,不随“左”风转,没有写过赞美“大跃进”、人民公社之类的东西。
不断探索,守正创新。卫兴华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体体现在:较早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提出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经济增长模式,等等。“他还把生产力的绝对发展水平和相对发展水平统一起来,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结束的标志。……这一见解在学术界具有独创性”[12]。这些都是卫兴华对于“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的生动诠释。
4.坚定执着的教育情怀——成长的根本前提
2015年,在“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礼上,卫兴华说,教师是他最珍视的身份。他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编写教材,推动学科发展。卫兴华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进行总结,编写或主编过多部《政治经济学》教材,有的教材在全国发行量达到数百万册,影响力很大。二是潜心育人,培养后起之秀。他教给学生知识,也培养学生信仰,通过严格的训练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除此之外,卫兴华不要求学生的观点与他一致,而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说:“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火炬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怎样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能起引领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成为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13]为此,他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用于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体现了一位教育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期盼。
教育家成长的过程中,既有共性因素,也有个性因素。时代呼唤教育家,研究卫兴华成为教育家的过程,寻找其成长规律,能为今天教育家的培养提供启示。
教育家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是其本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相关研究,有的教育家产生于乱世,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秉承以教育改造中国的理念,大力推行乡村教育。治世也能出教育家,根据孙孔懿先生的统计,入选《教育大辞典》的我国 398 位教育家中,除去 271 位乱世出生的教育家,还有 127 位教育家出生于其他朝代,这些朝代当然包括治世。[14]由此可见,不论治世还是乱世,都只是为教育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内在素质的发挥,也离不开外部因素。[15]当然,人是活动的主体,环境只是为教育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毛泽东同志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且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6]人的活动是外部客观世界与内部主观世界的桥梁,把主体人与客体环境联系起来,是主体人和客体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和机制。[17]卫兴华成长为教育家的历程正是这一观点的例证。20世纪50、60年代,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改革开放后,他顺应时势,转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正是因为把学术研究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卫兴华总能在国家经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澄清谬误、正本清源。
当今时代呼唤教育家,2019年11月15日由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奖励,依法依规在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师中开展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评选授予工作,健全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多元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18]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家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各地也进行了很多培养教育家的探索,如天津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底实施了“奠基工程”,这是以培养未来教育家为指向的工程;2009年,江苏启动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力求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为江苏基础教育培养一批人民教育家。因此,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成长为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专业心境和情感依附,反映了“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热爱、忠诚和信念的程度,体现为主观上的从教意愿”[19]。作为教育家的核心价值品质,教育情怀支配教育家的行动,是其之所以能成为“家”的重要基础,否则,就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卫兴华的教育情怀体现在: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说,有人民大学就有我,我关心人民大学的发展,希望人民大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希望我们的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能够出世界级的经济学泰斗、经济学大师”则体现了他对青年的殷切期许。中外历代著名教育家的身上,无一例外都体现了深厚的教育情怀。徐特立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矢志不渝办教育,以自己最大之努力开民之智,他主持的延安自然科学院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技术人才。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教师、校长长达32年,把毕生都献给了这所农村中学,这也与他对教育的爱、孩子的爱是分不开的。对于教育家来说,教育情怀是其“内心执念于教书育人的精神叙事,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20]。教育家超越于“课堂名师”或“教学专家”之处不在于仅仅引领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认知”和在学习思维上的“长智”,更在于前瞻性地为学生谋划“立身”和“创业”、释放其一生可持续建树和创造的才华,从而极其深远地撬动人类文明发展范式的螺旋形上升。[21]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师队伍,要在其中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情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是教育工作者立志终身从教的精神支持。
卫兴华常对学生说,做学问和理论研究,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不唯众。对真理的追求是卫兴华毕生坚持的原则,他经受住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考验,始终站在真理一边,这是一个教育家可贵的品质。陶行知认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不停地追求真理,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导学生,学生才能接触到优良的教育”[22]。作为教育家,应该既追求真理又启发学生追求真理。
创新是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灵魂所在,“教育家之所以为教育家,主要就在于其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持续不断的革新业绩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3]。创新是教育家的名片,像孔子的“因材施教”、陈鹤琴的“活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福禄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等,无不是因为其思想的独创性而在世界教育史上闪耀着光辉。与卫兴华同时获得人民教育家称号的于漪,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也体现了创新精神。是否具有创新,是教育家区别于普通教师的重要指标。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正如《学记》中所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发展,努力成长为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