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知遥,刘 佳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的一步。除此之外,面对日新月异的全球局势的变化,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对世界繁荣开放所担负的崇高责任与承诺。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导国,更要有效地推进这一计划的实施,因此,推动与开展留学生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必要性研究将会对我们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其文化的传承性从未中断,流传至今。西方的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主张个人的竞争与发展,从而以此来适应环境。然而中国自古以来,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规律,以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相协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友好发展。古往今来,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仁”的重要性,主张“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即“忠厚、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这些中华传统文化无不展现出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共处在同一个统一体之中,以求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当然以上特点仅仅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俱增。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64国在华留学生共计207,747人,同比增幅达到13.6%,高于各国在华留学生人数增长的平均速度”[1]。“我国政府有意将这一趋势继续扩大,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文中明确指出,在接下来的3年中,每年将公派到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数量提升到2,500名;也将在5年之内,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并资助沿线国家学生来中国进修和深造,数量大约是每年1万名”[2]。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数量是我国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关键一步,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因此,在推行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同时,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可度,增强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使其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提升,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诸如京剧、昆曲、孔孟思想、四大名著等,他们还对近现代的中华文化情有独钟,诸如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创作才能出众的作家余华以及其他现当代文学现象等。现在的来华留学生不仅对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感兴趣,而且钟爱于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来华留学生远离他们的故土亲人来到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学习被誉为世界上最难语言之一的中文,感受并沉浸在灿烂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之中,使他们受益匪浅。经过几年的深入学习,待他们学成之日,来华留学生必将把他们在华夏大地上所学的知识带回国去,将中华文化在他们自己的国度中传播开来。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育建设,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生。
来华留学生在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肩负着文化传播使者的重要角色。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仅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使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飞跃;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文化间的往来。由此看出文化外交策略在世界文化交往中尤为重要。但是,这仅仅是扩大中国在世界上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渠道之一。我们还要依赖广大的来华留学生充当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沿线国家,直至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育,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亲近与理解,在感受璀璨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培养来华留学生具有“知华、友华、爱华”的态度。中国诸多大学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来华留学生国际文化艺术节,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在文化教育上的交流,有利于中国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充分了解他国文化;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作为外来文化的传播使者,把自己本国文化带到中国与中国学生交流,也有利于培养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怀与态度,更使他们了解中国当今社会的文化进程;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灵活性上,我国对外传播文化的方式还需进一步加强,如何善用文化“巧实力”是一个需要深入揣摩的问题。“据可靠资料表明,到2009年为止中国已经和全球145个国家签订了以促进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合作协议与文化交流项目,除此之外,与我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境外文化组织多达上千个”[3]。在纽约时代广场,曾经播出过由中国政府主导的推广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片。然而,却给西方民众留下了中国人有距离感、不容易接触等诸多负面形象。而且,不同的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有不一样的演变趋势。根据英国媒体报道,在宣传视频播出之后,对中国持好感的美国民众从29%增至36%,提升了7%;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对中国有负面评价的美国人却提高了10%,增至51%。[4]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仅仅单方面依靠政府来弘扬与传播中华文化是不行的,很难达到我们满意的预期。因此,培育来华留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尤为重要,使其成为“语言+技能”复合型人才,承担人文交流的重大使命。
自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伴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的程度日益加强,中国国家战略进一步向全球拓展,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并不断向经济强国迈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中的“带”指的就是经济发展带,着力将产业园区、开发区逐渐连接成经济走廊,其经验也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收获的令人瞩目的卓越成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时提出了运用创新的合作机制,其目的是促进欧亚各国间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并让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让今后各国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让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共同建设并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5]。从此开始,该倡议首次被提出。因此,留学生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在经济上的必要性研究尤为突出。一方面,来华留学生经过几年在中国的生活与学习后,逐步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领先的知识,待留学生们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把在华所学的先进科技引入当地,将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政府有意将这一趋势继续扩大。
随着我国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以及开设孔子课堂的数量日益增多,有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以及汉语国际志愿者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外汉语的教授工作。对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到来,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据研究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留学生回国亦或是汉语教师的到来,都会为当地创造大量收入,进而为当地提供相当多的工作岗位,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美国,2015—2016年间,留学生为该国创造了约328亿美元的收入,间接为该国提供了超过4亿个工作岗位;反之,亦是如此。由此可见,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上产生深刻的影响,以此来达到‘双赢、共赢’的效果。伴随着中国日益加深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融入,中国把对外直接投资的重心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根据资料得出,2013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中国的投资额为720.2亿美元,其比重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0.9%,相比于2003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增加706.8亿美元和6.9%。据可靠调查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直接投资在2003年至2013年这10年期间,年均增长51%”[6]。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实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以对外开放为出发点的新格局的形成,同时也加快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是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是对“走出去”战略的延伸和充实,而经济全球化的急速发展也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教育的发展。
英文中有一句俚语“Charity begins at home”,笔者认为翻译成中文可以译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意思是当你不得志时,就要修身养性、洁身自好,以此来修养好个人的品德;等到你得志的时候,就可以使天下都变成这个样子。回顾历史长河,中国的发展历程亦是如此。从古代的文明古国经过近代的鸦片战争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经沉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再次崛起、腾飞,并于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针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为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共同发展,我国采取“中国智慧”的举措,实施“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理念,在留学生教育的大背景下,努力打造“互联互通”的新格局,实现地区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借助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此实现互利共赢。
由此可见,为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人民的交流,增进互相信任与尊重,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已必不可少,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坚实的基础。以留学生教育服务为依托,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针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提出来的、应对当今新常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策略。留学生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在政治上的必要性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仁”,即“仁者,爱人”;主张“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即“忠厚、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一侧面也蕴含着老庄哲学,“中庸”思想,体现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包容性,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和”智慧。“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强调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都是善良的,主张“性善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往今来,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和平的民族。人与人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以他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前提,强调共同合作的重要性。一旦出现矛盾或者产生分歧,也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推己及人,善于自省,共同追求社会的美满与幸福。由此可见,中国所设想打造的国际关系必然是一种互帮互助、共同推进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型国际关系。
随着国际复杂形势的迅速变化,近年来,在全球治理领域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方面,中国开始提出“中国方案与智慧”。当今社会存在着多种不稳定因素,影响了留学生教育的开展与实践,诸如气候恶化、网络犯罪、地缘纷争等。再加上“一带一路”某些沿线国家及地区政治动荡或处于混乱状态,种种因素对“一带一路”倡议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倘若处理失当,“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必定会受到冲撞与打击,另一方面还会影响中国的外交。
“为了更好地实施外交战略,我国本着‘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构建亚洲安全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当前要全面制定更加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国际战略。而‘一带一路’所提出的倡议则会成为当下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制度的指南针与风向标,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开创互利共赢与繁荣稳定的新局面”[7]。
开展留学生教育服务更加有利于广大来华留学生学习和深入领会中国的包容与“和”智慧。一方面,待到回国之时,留学生们可以把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自己的国家,有利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事务与争端问题,从而进一步弘扬儒家文化,宣扬“和而不同”的理念,发扬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广大留学生向东方寻找智慧,进一步促进沿线地区地方性的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又进一步促进各国的教育进步,使广大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人们共同处在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繁荣的大环境内接受教育,汲取知识。只有处在政治稳定的大环境里,人们才能够正常地生活并从事其他日常活动。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广泛参与到民主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之中,更加需要文化素养,才能进一步扩大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在留学生教育服务广泛开展的前提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利于稳定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从而扩大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促使并加快亚欧大陆体系一体化进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教育服务与“一带一路”在政治上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基础和前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共同发展。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积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基本素质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职业化教育、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从一个侧面也促进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程。因此,开展留学生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在人才培养上的必要性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除此之外,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具有培育人才的功能。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所推行的重要教育活动之一,培育人才不仅是其存在的前提,也是最基本的属性”[8]。国际化教育的一种形式就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它的教育侧重点不同于国内传统教育,它属于国际跨文化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设置,其目的是形成并具有以跨文化意识为中心,让学生持有以培养‘尊重、开放、宽容与平等’的跨文化心态和坚持‘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为目标,从而增强来华留学生们在发扬自己国家及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以便在竞争中赢得主动”[9]。然而,中国文化强调“和”智慧、和而不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便是其深刻内涵的集中体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教育服务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可以助力实现“民心相通”。通过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服务,可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增强双方友谊。与此同时,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留学生教育服务,可以通过其知识水平、智力因素、人才培养优势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多领域的协助,以此来努力建立新的国际合作,为全球治理格局提供智慧支持。在广泛开展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同时,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与作用,由点及面,由民心相通扩展到经济相通、政治相通,以此达到合作的目的。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助于留学生们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其间在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善于学习、吸收与借鉴他国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通过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增加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加深对文化的感知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开展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同时,也有利于留学生认知情感的转化,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和大度、宽广的胸襟去对待。同时,要善于引导留学生努力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所培养的情感在跨文化交流中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感知所获得的成果带给自己的幸福感、满足感。
据官方数据表明,近10年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推行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形成了以下趋势。“较全世界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正处于大幅增长的趋势。2017年共有48.92万名留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除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之外,学历生数、获得奖学金生数和获得奖学金学历生数所占比例均有提高”[1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教育带给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上述数据也说明,我国的教育质量、留学环境以及奖学金资助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留学生教育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援助与支持,通过交流与合作达到“民心相通”“经济相通”以及“合作相通”的目的。
我们也要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强化国际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广泛开设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加快海外分校的建设,在留学生学习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强化个人基本技能的学习,完善奖助学金机制,将高校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地区的教育、经济政策相挂钩,加强民心相通、文化理解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最基本的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需要各个领域的高尖端人才,而留学生教育服务恰恰为其提供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及地区一道共享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实现资源共享的新型国际关系。
综上所述,留学生教育服务与“一带一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文化方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愿广大来华留学生肩负起文化桥梁的作用,充当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的文化使者的角色,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怀,做中外文明传播的先行者;在经济方面,来华留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到来也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实现“经济合作、双赢共赢”的局面;在政治方面,留学生教育的广泛普及从一侧面也彰显了中国“和”智慧的作用,有利于沿线地区局势的安全与稳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利于培养留学生成为“语言+技能”复合型人才,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高尖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当地经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促进民心相通,经济共融,达到协同合作的局面,共同致力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