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 黄青梅
莆仙戏,是莆仙地方的戏曲,被誉为宋元时期南戏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启动了“莆仙戏曲进校园”试点工作,有效整合了课程资源,把课标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走进戏曲文化,真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莆仙戏曲音乐发扬光大。
2011 年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但据我了解,戏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由于音乐教师对传统的戏曲文化了解不够,一看到教材中涉及戏曲的内容,或者蜻蜓点水似的欣赏一遍,或者照本宣科地说一说,更有甚者避而不谈,造成了传统戏曲音乐得不到传承与发展。如果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用心地去学习传统的戏曲音乐知识,钻研戏曲音乐的唱腔,在学生面前尽情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知识和美的享受,还可以培养出爱好莆仙戏的观众,或许还会培养出一些从事莆仙音乐的继承、改革和创新的能手。
余文森教授指出: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流程,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完整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这是一种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读思达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引领孩子们走向戏曲深处的起步点。
戏曲进课堂的读,即读图、读曲、读词。一是读图,读戏曲各类行当的脸谱图,使课堂一开始就处于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当中。戏曲脸谱是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舞台化妆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十分了解的知识,教师要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脸谱背后的意义,激发学生关心、热爱戏曲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二是读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用莆仙方言演唱。因此,用方言朗读(共有两种读法:文读音和白读音,文读音接近普通话,白读音接近方言)歌词很关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歌词朗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唱腔。三是读曲,读曲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读出唱名或音乐符号,而是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戏曲韵味。莆仙戏曲音乐继承了“乐府”时代的“相和歌”的和声唱法,也保留了唐宋声诗词乐的传统曲调。其中,如“爻、也、嗏”等一些无意义词的“和声”,唱起来有趣又有味,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一一讲明,以提高他们对莆仙戏曲音乐古老性的认识。在词与曲的结合上不仅有字少腔多和字多腔少的特点,更有根据环境、演唱者的情绪、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来决定曲调的。要使学生理解戏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戏曲的意境中,让学生从直觉上感受戏曲所表现的情绪,感知戏曲的旋律美、意境美。
戏曲进课堂的思,即文化理解、情感体验、音乐想象。莆仙戏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人们在欣赏莆仙戏曲作品时,往往通过观看戏曲演员的表演,在头脑中唤起意象,并进入情感、理智融合和美的意境之中,从而理解戏曲作品的内涵,达到教育的目的。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弱,给戏曲欣赏课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必须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想象的空间,做好抽象感受与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从而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戏曲文化之美,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
戏曲进课堂的达,即表现。表现是学习戏曲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戏曲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语言丰富、唱腔独特,还体现在它具有丰富的相关文化及综合性的表演上。莆仙戏的表演古朴而优雅,很多动作深受木偶戏的影响,如旦角的蹀步、生角的雀鸟跳、净角的三下提等,这些动作都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表演风格。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体验、表现戏曲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戏曲的艺术语言、唱腔风格和表现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真正实现活动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享受审美的乐趣。
莆仙戏是一座艺术宝库,既古老又优秀,但也有不少学生不喜欢,很大的原因是学生从小讲普通话,地方方言听不懂,感觉节奏慢。所以,教学前,教师应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选择字多腔少的曲牌进行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让学生感受到戏曲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例如:《春草闯堂》第七场中胡知府的唱腔《一路鼓乐响上天》,乐曲简短,节奏简单,间奏部分配上锣鼓点,词与乐的配合为字多腔少,气氛热烈,容易演唱,学生非常喜欢。如果选择拖腔较多的曲牌,学生容易犯难,特别是速度缓慢、节奏迟缓、旋律起伏大的乐句,学生很难把握,也很难学会。
课堂是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杰斯和法国教育家弗雷内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建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出发,感知、体验戏曲艺术魅力,享受、品味戏曲高雅艺术,从而引起情感上的认知冲动,逐步进入理性层面,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教学《访友》中梁山伯的唱腔《罗帐里坐》曲牌时,教师先对教室进行布置,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脸谱文化、卡通造型等贯穿其中,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莆仙戏曲的教学环境,做好引路的基础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课件把歌词播放出来,教师或先布置学生默读,或分句领读、跟读到齐读,或邀请朗读较准确的学生当小教师,带领其他同学朗读,进行互教互学,解决教学难点。然后,介绍剧情,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情节。最后,让学生边看歌词,边用方言演唱。拖腔教学时,如果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唱方法,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或采用学唱与肌体动作配合来表现,或采用视频欣赏与模仿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法,学生定会沉浸在想学、乐学的情境中,课堂上时时会发出开心的笑声,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关注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搭建戏曲实践活动的平台,提供参与演唱、演奏、表演戏曲实践的机会,激起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增强表现戏曲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合作意识。戏曲表演的主要特征是程式性,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用具体的示范进行形象的演示,引导学生观看、比较、模仿,进而从感性思维中获得正确影像,经过头脑加工后,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春草闯堂》第三场坐轿、抬轿场面,教师先辅以语言的讲解,再引导学生观看剧中的表演片段,通过语言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快速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同伴,自主模仿剧中人物,体验戏曲表演的乐趣;最后,再进行分组表演。这一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戏曲表演的兴趣和能力,让戏曲表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烙上了印记。
总之,戏曲进课堂中的读思达,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读思达”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对戏曲的关注和了解,注重学生学习戏曲的感受和体验,以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成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