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形象

2020-01-08 02:17焦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余华人物形象

焦娇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许三观靠着一次次卖血渡过人生中一个个难关,在厄运中求生的故事。本文以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了许三观在社会与家庭下的形象及该形象塑造的意义,展现了苦难下的人物性格与品质。

关键词:余华 许三观 人物形象

引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先锋文学作家们在这一时期“集体出击”,迅速崛起,在文坛上熠熠生辉,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的余华成为人们追捧的大师。随着读者对其近乎残忍与冷漠的叙事手法的熟悉,余华开始了向平和之路的探索。在转型之路上,余华以其独特的风格再次独树一帜,让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看到这位“弃医从文”的作家的醒世之言。《许三观卖血记》无疑是其中最具温情的一部,本文从社会形象、家庭形象与形象转变的意义三个方面简析主人公许三观的形象。

一、许三观的社会形象

(一)纯真与滑稽的城镇青年

作品的开篇交代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父亲的早亡并没有使他断绝与乡下的爷爷和四叔间的联系。他喜欢流连在乡间,在瓜田里守夜,倾听乡邻们在村头、田边的对话。年少的许三观第一次卖血的契机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这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了”a,在没有金钱需求的情况下,他首次踏上了卖血之路。青年许三观在第一次卖血这件事上,向我们展示了他身为乡间孩子的淳朴。他重视亲情,容易信任他人,并且敢想敢干。对于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作者在许多情节的设置上进行了幽默化的处理。例如在与龙根和阿方的卖血之路上,他们认为喝水可以使身上的血液稀释,进而让血变多。于是,许三观抄起大碗猛灌井水,却最终因为尿急而“功亏一篑”。这段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滑稽形象。

(二)善良与卑微的社会小人物

许三观身为社会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却拥有可贵的善良品质。方铁匠的儿子被一乐打伤住院,方铁匠找上门来,要求许三观赔偿医药费。拿不出钱来的许三观坦承自己没钱,但他不赖账,他让方铁匠搬空了自己辛苦挣钱买来的家具,却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捂住脸啜泣起来。最终,许三观靠卖血还上了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许三观也因此多次受到一乐生父何小勇和他妻子的羞辱与恶待,但许三观从未想过“复仇”。在何小勇生命垂危时,他不顾人们的嘲讽,让一乐去屋顶给何小勇“叫魂”。

许三观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也有着普通人的卑微与懦弱。妻子许玉兰被划成“妓女”身份,前去送饭的许三观将菜和肉藏在白米饭底下,并向路人们展示自己的“清白”。他内心坚定许玉兰没错,虽然心存愧疚,但他还是号召孩子们开家庭会议,“批斗”他们的母亲。许三观是“卑微”和“懦弱”的,却并不是“坏”与“恶”的,他始终相信自己的亲人,坚定自己的思想。

二、许三观的家庭形象

(一)宽容、有担当的丈夫

许三观视一乐为自己最得意的孩子,认为他与年轻时的自己最像,可是当一乐越长越像何小勇时,往日的得意反而使他难堪。在街坊邻里的沸腾议论下,许三观成了一个戴绿帽子的“乌龟”,白白替别人养儿子。这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耻辱,但是得知真相的许三观虽然嘴上总是唉声叹气,却依旧顺从妻子,抚养儿子们。许三观无疑原谅了许玉兰,用实际行动将这件事从自己的心里渐渐铲除。

妻子许玉兰每个月要“过节”,借着这个名头让许三观洗衣做饭。每每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许玉兰都是坐在门槛上大哭、叫嚷。而许三观往往是沉默着,最后靠着卖血来拯救这个家。许三观是一个有担当的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子的依靠。每当作者将叙述视角从摇摇欲坠的家庭转移到许三观身上时,读者们就能松一口气,感到心安。

(二)乐观、朴实的慈父

余华对许三观形象的塑造不同于以往作品中的压抑、血腥、死亡与暴力。纵使许三观的生活也一直在经受苦难,但是他能在苦难中活出辛酸的幸福。在大饥荒时,人们没有粮食,吃不饱饭。他们一家五口人每天靠着一盆稀饭度日,任何一点多余的活动都让人饿得头晕眼花。每当夜幕降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的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就是父亲“用嘴做菜”。许三观将孩子们日思夜想的红烧肉用自己生动的话语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口水直流,成为他们每天晚上的精神食粮。这样一种在灾难面前的乐观精神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许三观作为一位慈父,不仅很少对孩子们使用暴力,而且对三个孩子都倾盡全力付出,他一生十二次卖血主要都是为了孩子们。例如,许三观为了讨好二乐的生产队长,让二乐早日有机会回城,不得不在一个月内卖了两次血,买酒置菜,并在身体已经非常不适的情况下陪生产队长喝了几瓶白酒。这种为了孩子的前途甘愿付出的精神,让这个平凡的中年男子闪耀着慈父的光芒。最让人震撼的是许三观为了给一乐治病筹钱,一路卖血直到上海。难以想象,这样一副干枯瘦弱的身躯是如何一路前行的。他在途中喝着冰凉的河水,只为“稀释血液”,多卖几次;他睡在狭窄的船舱中,只为节省路上的开支。最终,他因体力不支而晕倒,被人们送进医院输血。因为心疼自己的救命钱,他在医院苦苦哀求,抱头痛哭。他明知要拯救的儿子并非自己亲生的,却依旧能豁出性命,这种父亲可以称之为伟大。

三、许三观形象塑造的意义

《十八岁出门远行》使余华在文坛受到关注,而后的《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都是带有暴力与欺骗性的解构文本。余华通过这些装满暴力、死亡、血腥的作品,让读者沉浸在弥漫着人性之恶、阴郁与恐怖气息的空间中,体会惶恐、悲痛与无望。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率先开始了先锋文学的转型。因此,我们在许三观身上看到了明显的不同,尤其是那种温情的特征。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8年出版的作品,其风格的转换与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许三观这一人物形象不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纵使许三观的身上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到的苦难,但是这种苦难不再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悲剧,而是幸福生活下的磕磕绊绊。就连他的创造者余华也曾感叹过,许三观让他从平常甚至庸俗的生活中看到了美好。

余华笔下的许三观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带有心酸与幽默的小市民形象:婚前的他是一个朴实而纯真的大小伙子,带点傻里傻气的滑稽;与许玉兰结婚后,他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许三观也逐渐地成熟起来。他是勤劳、朴素的丈夫与父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操劳;他也是芸芸众生中不得不低头的小人物,有着自己的谦卑与懦弱。

许三观不再是一个文化现象、文化潮流的模板,而是在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白发老人,是你在医院里偶然瞥到的佝偻身影,是那个说着粗话、吸着烟的底层打工者。他就是那个带着生活的真情与社会的典型、在芸芸众生中生存着的鲜活的人物。当代社会有许许多多的许三观,他们为子、为夫、为父,作者余华以笔墨为黄泥,用真情灌之,用血肉铸之,使其焕发生机。

a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 张英.写出真正的中国人——余华访谈录[J].北京文学,1999(10).

[3] 余华.为内心写作[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8(9).

[4] 孟繁华.九十年代:先锋文学的终结[J].文艺研究,2000(6).

[5] 谢有顺.缅怀先锋小说[J].文艺批评,1993(5).

[6] 王侃,余华.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余华访谈录[A].翻译和阅读的政治[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8]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 南宋.不写没有 越写则越有——余华访谈[J].报林,2005(9).

[10] 余华.我的真实[J].人民文学,1989(3).

猜你喜欢
余华人物形象
一颗假糖的温暖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