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女诗人徐自华及其诗作

2020-01-08 11:35王琼菲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秋瑾诗作革命

王琼菲,何 湘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在清末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一大批新时代女性应运而生。她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拥有闺秀淑媛的典雅含蓄;又因现代意识的觉醒,更积极地投身于国家的救亡图存。徐自华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知识女性。

徐自华(1873-1935),字寄尘,号忏慧,现存诗作两百五十余首。她的诗歌综合展现了由传统女性蜕变为现代革命女性的转型过程,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其具有的典型性和普遍性,这种典型性表现为徐自华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独立意识的新时代女性,而普遍性则表现为徐自华身上始终带有广大女性安于恬淡生活的心态和对“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追求。通过对徐自华诗作的研究,可对近代知识女性的风貌和女性文学创作转型有一定的了解。

一、徐自华生平及重要交游

徐自华生于清末,逝于民初,前期是传统闺媛的代表,后期是革命女作家中的佼佼者。知人论世,有助于深入了解并体会诗人在诗作中蕴含的情感,因此,在分析徐自华诗作的转型之前,有必要了解徐自华的生平事迹和交游情况。通过《徐自华年谱简编》和陈去病、秋宗章等人为徐自华写的传记,结合时代大背景,我们对徐自华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交游进行了梳理,在本章作简要概述。

(一)书香浸润的旧式闺秀

徐自华出身于书香门第,《清稗类钞》记载 :“石门徐迓陶太守宝谦工诗文辞,一门风雅,论语溪门望者,当首推之。太守尝与其妇蔡氏唱和于月到楼,女孙畹贞、蕙贞、自华、蕴华咸侍侧,分韵赋诗,里巷传为盛事。[1]”徐家长辈十分开明,不仅“命女孙辈读书,习吟咏[2]350”,还不将其束之闺阁,常以游历增长见识。因此,徐自华“髫龄性便爱吟诗”[2]397,十岁即解吟咏,为人则品性高洁,实为闺秀之楷模。她的社会交游表现为传统的闺缘网络,“这种在古代农耕文明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交际方式既是古代女性文学交往的重要特征,亦是根植于闺秀传统的晚清女诗人群体中存在的普遍社会现象。[3]”这一交际网络在徐自华的诗作中表现为她早期留有大量与家族亲友的酬唱之作,这类诗作在徐自华现存诗作中占了约1/5。如与长辈唱和的诗作有《寄呈叔父三叠前韵》《恭和瘦珊叔祖赏菊小酌原韵》等诗;平辈中有《和兰湘姊偕韵清女史游西湖诗原韵》《寄蓂阶弟》等。在众多亲友之中,徐自华与叔父之女兰湘姐、胞妹徐蕴华的唱和较多。但论起对徐自华影响较大的人,当为徐自华的祖父徐宝谦。徐宝谦对自华评价甚高:“是女倘投身作男儿,必木天中人也!”[2]534徐自华在悼亡祖父时也曾有“评诗谓我胜诸孙,格律津梁细与论”的诗句[2]384,可见自华祖父对其才华的肯定。徐宝谦不仅对徐自华的文学创作起到推进作用,还对她家国情怀的培养起着重要影响。徐宝谦为官清正,“常训儿孙云:居官全凭心迹,须得名毋重利也。[2]384”长辈的言传身教使身在官宦世家的徐自华对社会现实认识得更为深刻,爱国忧思和报国壮怀油然而生。

家族之外,世交林家的林长民也对徐自华的早期成长起到重要作用。林长民是辛亥革命后政坛的活跃人物,两人常以诗唱和,留下了《谢剑山人惠诗》《前题用尖叉韵》等近十首诗,正是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徐自华对时事愈发关注,爱国情怀愈发浓重,这为徐自华认识秋瑾后能够迅速接受革命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向往革命的新型女性

徐自华成婚后,“仰侍翁姑,俯课儿女”[2]545,渐渐无心作诗,七年间留存诗作仅三十余首,是徐自华诗歌创作的低产期,1900年又承受丧夫之痛,心情一度陷入低谷。但徐自华并未长期沉湎在悲痛之中,1906年她赴浔溪女学担任校长一职,迈出了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此后,徐自华的社交面由传统的家族性较强的闺缘网络拓展为以女学、社团为核心的现代型网络,随着这种社交网络的拓展,徐自华先后认识了秋瑾、陈去病等革命人士。

秋瑾是对徐自华影响最大的革命人士。自浔溪女学相识,两人“日夕欷歔,纵论家国”[4],这使徐自华的思想日渐开化,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从而走向革命之路,为推动女性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1907年的秋瑾之死是徐自华参加革命的催化剂,此事让徐自华深刻认识到清政府的残暴,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革命的决心。鉴于秋瑾对徐自华成长的深刻影响,学术界对徐自华作品的创作分期主要以认识秋瑾为节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吟咏闺阁生活,题材较为传统;后期则走出闺房,写下了不少哀悼革命烈士、揭露社会现实的作品,语言风格上都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秋瑾对徐自华的创作转型的确有着巨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从江南氏族这个小环境而言,出身书香门第的人自有气节风骨,徐家长辈开明,不分男女皆接受家族教育,使得徐自华在这样的家族成长,不仅综合素养较传统女性更高,还为自己借诗抒情打下了文学基础;从社会这个大环境而言,清末西学东进,中华女性在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下开始追求人格的独立自主,寻求自我解放,走向革命的道路,徐自华所在的浔溪就深受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影响,因此,徐自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革新的意识自然有所萌发,由此促进了诗作风格的转型。

二、创作题材的沿袭与拓展

徐自华才情甚佳,而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拓,让她在作诗时涉及的题材越来越多。据统计,其诗歌题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闺怨诗,徐自华现存诗作中有近两百首都是此类诗,然这些诗作数量虽多,却欠缺新意,展现的是传统女性的人生历程;另一类则具现代意识,其中或蕴含女性独立意识、或饱含家国情怀,表现出较强的时代色彩和革命意识,多为徐自华后期转型之作,虽然数量只约占13%,但却是她诗歌创作的亮点所在。

将徐自华的诗作以认识秋瑾为节点,分为前后两期;按题材进行划分,以《徐自华集》为依据,分为传统闺怨诗和现代革命诗两大类,数据如下所示:

表2.1 徐自华诗作的分类情况

由表可知,在诗作总量上徐自华前期较后期多,但思想较为深刻的现代革命诗在后期反而有所增加,这种题材数量的变化折射出徐自华由传统女性转型为新时代女性的历程。

(一)闺怨题材的沿袭

徐自华对传统闺怨题材的沿袭表现在其诗作或多为吟风弄月的写景咏物诗,或多为闺阁悲吟的寄怀抒情诗,这些诗作主要集中在徐自华创作前期,在徐自华走出家族、离开夫家之前写下的一百多首诗中,有约96%都属于旧式闺怨题材范畴。

1、吟花弄月之作

因闺阁女子的身份所限,徐自华早期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只能借咏物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怀。在众多咏物诗中,徐自华尤爱咏梅,作咏梅诗十余首,她十五岁时就写下《梅花》一诗:“琼姿雅称月为邻,咫尺罗浮入梦频。流水空山饶古色,竹篱茅舍斗清真。几生修到能超俗,一样开时独占春。未识故园花着否,雪中应更好丰神。[2]354”诗中高度赞扬梅不畏霜寒、超凡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坚贞傲然的品格。

出于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徐自华还写下大量山水诗。“檐前残滴乍无声,冉冉轻风放晚晴。远眺城南山一角,余霞衬出月钩明。[2]351”这首《新晴晚眺》是徐自华辑录诗作中的第一首,可称是徐自华的处女作,诗句清新淡雅,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沉浸在雨后江南的美景之中。此外,徐自华还爱以诗记游,她的《午日碧江竞渡》《重九日偕兰湘姊登高》等诗都是游历时所作,1892年自华随父省亲这一年更是有一半的诗都是吟咏路途风光。“满圃黄华新雨洗,一林红叶早霜催”[2]353等诗句色彩鲜明,富有诗情画意。

徐自华这些吟花弄月之作,多是兴起而咏,作为其早期的诗作,表现了其少女时期怡然自得的恬静生活,对我们了解她的早期生涯有一定的帮助。

2、闺阁悲吟之作

在闺怨题材中,徐自华还有部分诗作是为了寄托心中愁思而写,有抒发离愁别绪的赠别诗,有抒发新妇幽怨的怨妇诗,还有缅怀亲友的悼亡诗。

她的《将返故园留别兰湘姊》是留存最早的赠别诗。“唱彻《阳关》唤奈何,惜分偏是别离多。从今怕读文通赋,芳草萋萋映绿波。[2]354”诗中抒发了对闺阁密友的眷恋之情,表现了诗人因离别而生出的万千愁绪。

成婚后,徐自华则借诗抒发自己独守空闺的幽怨和嫁为人妇的愁苦之情。如“怪道腰肢清减甚,欲眠又起送人行[2]378”“征人塞北惊闻柝,少妇江南怕倚楼”等诗句[2]378,营造了寥落空寂的气氛,表现出徐自华婚后苦闷哀怨的心境。徐自华的《修书寄漪芳妹即附简尾》是出嫁第一年所作,反映了她嫁为新妇的心理变化。“尺素修成泪暗弹,慰亲勉强说加餐。廿年膝下娇痴惯,此后还愁妇职难。离家风味我先尝,初学羮汤洗手忙。不及北宫婴挚孝,空劳有梦绕高堂。[2]377”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展现出徐自华婚后的情景,表现了其因身份转变带来的不适,抒发了自己初为人妇的感慨。

此外,徐自华还写下近十首悼亡诗,其中以追悼亡夫的诗作情感基调最为深沉。有《悼亡?七章》《正月十日先夫子忌辰泪余赋此》等诗,从这些诗作创作的时间来看,丧夫给徐自华带来的悲痛是深沉而持久的。丈夫刚刚去世时,自华咏道:“追前思后倍心酸,血泪长流拭未干”[2]387;丈夫三周年忌日时,她作诗言:“荏苒三年泪眼枯,虽生犹死益伤吾。[2]391”诗句情调哀婉,表达出诗人悲痛欲绝的心情,可见丧夫之事给自华带来的打击十分沉重。

(二)革故鼎新的转型

徐自华现代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女性独立、民族解放的意识日渐鲜明,不再只是隐晦地表现。前期徐自华主要通过对传统礼教的批判侧面展现现代意识的觉醒,并且数量较少,从表2.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到十首诗;后期则较为明晰,诗中可见徐自华对新思想的认同和宣扬,数量也增加到26首。

1、对旧礼教的批判

徐自华女性意识的觉醒是潜移默化的,其思想的革新虽不明显,却是徐自华主动突破封建礼教樊笼的表现,这在诗作中主要呈现为对旧礼教的批判。

这种批判首先体现在对传统包办婚姻做出了批判。《读袁机女士遗稿及其兄随园太史<女弟素文传>感而有作》中[2]375,徐自华留下“可怜端丽闺中秀,净做金陵荡子妇”、“我读遗诗感难已,痛君迂执乃如此”等诗句,表达了对才女袁机的惋惜痛心和对传统封建婚姻的不满,从侧面表现了她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其次,徐自华还对传统女性的审美趣味进行批判。《女伴中以香奁诗见示戏和四首》是徐自华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诗中她对裹足这一陋习和女子以色侍人的行为做出了批判,认为女性应当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具有女性独立意识。

对女子求学态度的转变则较为明显的展现了徐自华独立意识觉醒的历程。徐自华虽然自小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礼教的影响。如“每惜非男空好学,自怜作妇负慈恩[2]384”“久闻诗学重鸡林,闺阁何当大雅吟”这些诗句[2]397,就表现出徐自华早期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思想状态。但徐自华并未固步自封,在积极汲取新的思想文化后,她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仅集结自己的诗文、希望立言于世,还接办女学,鼓励女子进学。1909年蒋、吴二女士遭诽谤而死,徐自华写下《吊蒋蕴华女士》和《吊吴其德女士》这两首诗,对当时仇视女学的顽固守旧的社会风气进行抨击,“明诗习礼思无邪,鬼蜮何人影射沙[2]438”“人权天赋原平等,莫道蛾眉不如人”等诗句突显出女性独立追求进步的意识[2]437,是徐自华对于“男女平等”等新思想认同的表现。

2、对新思想的宣扬

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徐自华由闺阁走向社会,并由己及人,推动女性解放运动。这可从徐自华在《中国女报》创刊号上发表的《问女报入股未见踊跃感而有作》看出来[2]417:秋瑾创办《中国女报》资金筹集困难,她以“我劝红闺诸姊妹,添妆略省买珠钱”呼吁中华女性支持报刊创办,不仅如此,还提出了“刬除奴性成团体,此后蛾眉当自强”的口号。这种思想上的革新与进步,是徐自华转型的一大重要变化,除了宣扬女性独立自强的思想,徐自华社会意识的觉醒在诗歌创作同样有迹可循,通过徐自华诗作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的浓厚程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徐自华对于民族解放的追求,从而对她社会意识觉醒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前期,徐自华主要通过表达对古代英雄将相的崇敬,侧面表现出爱国意识。随着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愈发深刻,徐自华对时局也越发担忧。同样是重阳节,少时不知时事,写下的诗意境开阔舒朗,“登临且泛菊花杯”是不谙世事的生动写照[2]353;到了1898年维新运动宣告失败,已是“我望燕云挥热泪,无心赏菊再衔杯”的状态[2]386。从这种转变我们可以发现,徐自华的社会意识已经初现萌芽,但此时徐自华只是单纯的借诗表达对时局的担忧,还未付诸实际行动。直到1906年,徐自华与秋瑾等人相识,阅历逐渐丰富,对民族解放、国家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见解,才对民族解放等新思想大力宣扬。此后,她陆陆续续写下《赠璇卿女士》等十余首家国情怀浓烈的诗,其中如“笑我强颜思附骥,国民义务与平分[2]410”“自由花好透灵芽,欲振文明广国华”[2]411等诗句表现出其对国家时事的高度关注,抒发了徐自华积极参与革命事业的意愿。

3、山水之乐的回归

徐自华十分喜爱自然山水,在她的诗作中,写景记游诗是数量最多的。对徐自华的诗作进行整理统计后,我们发现:这类诗作在1928-1930这三年在徐自华现存诗作中的比重是最大的,达到88%的比重。

表2.2 徐自华晚期诗歌创作情况

1927年,徐自华将竞雄女学交由秋瑾女儿王灿芝接任后,移居杭州西湖安度晚年,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徐自华在世的最后几年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其亲近自然的本性。

江浙一带的秀美风光,引人神往,徐自华尤爱西湖美景,即便晚年病体沉疴,仍多次同友人游西湖赏美景。“遥峰幽净新妆靓,疏柳萧条夕照明。山色似浓还似淡,波光宜雨更宜晴。[2]451”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湖水之中,晚风轻拂杨柳,也抚过画舫中众人的脸庞,湖光山色,令人沉醉。1930年徐自华写下《西湖纪游·六章》一诗[2]452,这是徐自华写下的最后一首山水诗,也是现今留存的最后一首诗。在诗中,徐自华历数灵隐寺、紫云洞等美景,“病后馀生谁料得,欣然策杖上韬光”表达出徐自华乐观旷达的心态,“红红翠翠笑语娇,烟波一桌过长桥”表现出徐自华晚年生活的安然祥和,这种山水之乐的回归,也是徐自华本性的流露与回归。

徐自华不似才女吕碧城,敢于脱离家族,争当先驱,始终在推动女子教育的第一线;更不似她的好友秋瑾,一腔热血尽洒革命事业,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可她却是广大普通女性的代表,同许多成长于清末民初的转型女性一样,虽然在思想受到洗礼时能够响应革命号召,积极参与其中,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常态,恬淡安然才是其对生活真正的追求。这种燃起过革命激情却最终归于平淡的表现,正是徐自华思想境界返璞归真的体现。

三、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徐自华诗作的艺术风格也趋向多元化,本章主要从诗词风格、心境诗境和语言词汇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恬淡平和——悲慨激昂

徐自华出阁前的诗作语言清丽自然,表现了大家闺秀对诗歌美学意蕴的追求,抒发了少女豆蔻年华的浪漫情怀,展现出恬淡平和的心态。她的写景诗色彩明丽,声色相融,如“高台携手共徘徊,飒飒西风扑面来。满圃黄华新雨洗,一林红叶早霜催”这一句[2]353,“黄华”“红叶”色彩搭配得宜,画面鲜明,又有“飒飒西风扑面来”一句,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闺阁仕女的生活是恬淡惬意的,但对清末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所了解之后,徐自华再也无法做到置身事外,只顾自身安然。她的诗作中表现社会现实的诗越来越多,蕴含的情感也更为澎湃激昂。“每疑仙子隔云端,何幸相逢握手欢。[2]410”在接受新思想时,徐自华是欣喜激动的;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徐自华越发热衷地参与革命事业,“自由花透好灵芽,欲振文明广国华[2]411”“作檄无才拚掷笔,从军有愿誓挥戈”表现了徐自华参与革命的激动心情和渴望振兴国家的豪情壮志[2]417;听闻秋瑾壮烈牺牲,徐自华写下“恶耗惊闻党祸诬,填胸冤愤只天呼”的诗句[2]419,表现出她内心的悲慨激昂,情感丰沛,让人读来也激愤不已。

(二)脆弱忧郁——坚强刚毅

随着徐自华的革命意识的觉醒,她突破自身格局,不再局限于吟风弄月、伤春悲秋,而是蜕变为一名革命战士,以笔为刃,身体力行,在民族革命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她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从忧郁转向刚毅,不再只是抒发个人的悲痛,还正视社会的黑暗,为推动社会革命作出贡献。

徐自华前期成婚到夫亡这段时间的诗作多是哀婉凄清的,“诗境渐随心境改,壮怀已逐酒怀消。[2]379”这一时期,她的诗歌风格不复闺阁的明快欢欣,而是变得哀婉忧郁,以徐自华出阁前的《水仙花》和亡夫后的《白秋海棠》作对比,前者是“最好空庭明月里,对花人立小瑶台”[2]354,后者却是“月上瑶阶良夜静,断肠人对断肠花”[2]389,同样是月夜人花相对,后者的风格显然更为悲苦。

如果说丧夫之痛让徐自华怨天尤人,那对清末政府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反而让她振作精神,如“时丁过渡感余心,横览中原痛不禁。绝好江山今破碎,如何女界尚昏沉”这类诗句[2]417,充分展现了徐自华对国家民族的担忧,诗中爱国情怀溢于言表,表现了徐自华思想中刚毅的一面。这种风格转变在秋瑾牺牲后更为明显,《哭鉴湖女侠》等诗感情色调逐渐倾向雄浑悲怆,诗中除了表达秋瑾逝世的悲痛之情,还对黑暗动荡的时局发出了控诉,蕴含着针砭时弊的现实精神,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革命情怀,这样风格的诗作,在徐自华1906年前留下的诗作中是几近没有的。这种即便心中悲痛欲绝,仍能振作精神参与革命活动的行为,折射在诗歌创作中,则表现为诗歌风格由脆弱忧郁转向坚强刚毅。

(三)典雅怀旧——时尚向新

受古典文化熏陶,徐自华在作诗时常用典故,语言典雅,带有古典诗歌的特色。但她敢于突破传统诗学的苑囿,接受新文化的洗礼,因此她后期的诗歌又富有现代气息。

用典是徐自华诗作中的一大特色。徐自华博览群书,她的诗作或引用正史中的典故,如徐自华《示侠客》中“何如海上寻徐福”一句[2]419,乃是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或引用伯牙鼓琴、精卫填海等这类故事传说;或化用前人诗句,如《蜡梅》中的“黄四娘家春最好”[2]401,化用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5]355”

徐自华在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的同时,也受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的冲击。“近年文学上有一最着之现象,则新语之输入是已[6]82。”在清末时期,大量新名词随着先进文化思潮的涌进频繁出现在诗歌创作当中,在徐自华现存的诗作当中最先出现的是新事物名词:1889年在徐自华的《送畹香嫂氏之大梁》一诗中首见“轮舶”一词,后来则陆续出现了电音、电灯等新名词。其次,还出现了许多具有女性解放、民主革命的思想的新词汇,如“自由”“平等”“文明”等,其中以“自由”一词出现的最多,总计出现了六次,其他词汇次之。从这些词汇出现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徐自华中年时期,即徐自华诗风与思想正处于转型的时候。《赠璇卿女士》与《哭鉴湖女侠》是使用这类词汇最多的两首诗,新兴词汇的叠加使用,不仅展现了徐自华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接受程度,还反映出徐自华对于女性独立与民族解放的革命热情。

结语

徐自华作为清末明初知识女性中的佼佼者,既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又受到近代平等自由等先进思想的影响,她的性格中和,不如固守闺范的传统女性一般迂执,也不同于秋瑾这类革命女性十分激烈,代表了一种民国女性的常态。她的创作充分表现出清末民初转型女作家的复杂性,既表现出普通女性的柔软,又展现出革命女性的坚毅;既抒写闺阁女子的小情怀,又表达对时事政治的大关注;既有着古典诗歌的雅致,也有着时尚向新的内容。这种富有变化且多元化的诗歌创作,展现了徐自华的诗歌创作历程,折射出徐自华性格思想的转变,为我们研究徐自华的转型提供了参考。徐自华诗中的思想情感的变化折射出广大女性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心态变化,具有普遍性意义,也为我们研究清末民初其他的转型女诗人提供了参照,在研究近代中国女性诗歌方面具有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秋瑾诗作革命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作品集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秋瑾年谱的几个问题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