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景观恢复设计与实践
——以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为例

2020-01-08 09:14婧,
工程与建设 2019年6期
关键词:驿站景观设计边坡

马 婧, 杨 东

(1.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2.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0 引 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指出“完善旅游交通布局,构建快进慢游综合旅游交通网络”[1]。从全国范围来看,景区公路建设滞后,绿道、驿站等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交通承载能力有限,是现状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然而,在建设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是旅游开发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公路建设,特别是旅游专用公路的建设势必给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处理好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做好生态和景观恢复十分重要。

1 公路建设对景区景观资源环境的影响

1.1 对景区地形地貌的影响

景区原生态的地形地貌形成时间长,自然景观资源稀缺珍贵,再生难度大。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开挖山体和回填土方,破坏原有地面植被,造成公路沿线边坡、填方区域的土壤裸露[2]。若处理不当,一方面会破坏景区原生环境的景观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山体滑坡等后续灾害。

1.2 对景区生物群落的影响

公路建设会破坏景区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长环境,影响生物群落[3]。对动物而言,公路割裂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动物迁徙和繁衍。对植物而言,景区公路建设势必占用大量林地,使得林木数量减少。以天然混交林为例,在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原始的天然混交林生长能力强,对涵养土壤、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景区公路建设不仅会减少天然混交林的规模,公路两侧还会由于混交林数量减少进而改变灌草层中阳性和耐阴植物的比例,影响植物群落结构。

1.3 对景区原生自然景观的影响

景区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独具魅力,山石、林木、溪流、村落等各类元素相互融合,公路建设在方便人们出行、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的同时,破坏了景区原有的自然风貌,影响了景观和谐。

除上述影响外,公路建设与运营时带来的扬尘、汽车尾气等污染都会对景区资源环境产生持续性的影响[4,5]。因此,在景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生态景观恢复,通过景观修复、再生,尽可能维持自然景观的原貌与气息。同时,将景区公路打造成为人文景观,作为生态景观恢复的一部分,因地制宜地在公路沿线修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驿站、观景台等配套设施,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进一步降低公路建设对景区原生环境的负面影响[6]。

2 路域景观恢复设计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步重视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景观恢复问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公路景观设计标准和规范,为我国开展公路建设景观恢复设计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公路建设景观恢复设计是在不影响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路域景观恢复设计,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景观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内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填挖方使得土壤裸露,表层几乎无植被覆盖,进而导致土质疏松,地质不稳定,在雨水的反复冲刷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主要通过自然恢复或者人工辅助恢复植被的方法,促使路域遭受破坏的植物群落尽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加剧。

景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应本着“路融于景”的理念,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人文景观为衬托,做到公路与景观协调统一。根据公路工程特点,景观绿化设计覆盖公路主线、路侧以及沿线设施。边坡是主线景观绿化设计的重点,为了防止山区的自然生态演替将外来景观植物取代,在设计中应尽量选择本地乡土植物,形成草灌结合、灌乔结合的植物群落,在护坡的同时恢复生态景观。取弃土场和路侧空地是路侧景观绿化设计的重点,需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周边情况选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如打造景观小品,使景区公路更好地融入自然生态环境。景区公路的沿线设施主要包括驿站、观景台等,在沿线设施景观绿化设计中,服务设施的建筑风格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绿化植物的选取应能够反映季节变化。

3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景观恢复设计实践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是中央支持六安老区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位于大别山区,全长259.02km,沿线分布有天堂寨、白马尖、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等自然人文景点,现已建成通车。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是一条典型的景区旅游公路,其所在的大别山区地形陡峭,起伏剧烈。为了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特别重视路线指标选取的灵活性和公路景观的舒适性,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既有线路,对平纵面指标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路段进行改线新建,确保项目畅通、安全、舒适、美观。

3.1 项目对周边景观资源的影响

项目对周边景观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建路段涉及填挖方,造成公路主线边坡土壤裸露、地形地貌支离破碎,易导致水土流失,引发自然灾害;二是取弃土场、路侧空地、视距台开挖等区域的植被受到极大破坏,影响视觉景观;三是常规公路建设缺乏驿站、观景台等附属设施,旅游元素缺位,与周边自然景观的协调性不足。

3.2 项目景观恢复设计

3.2.1 主线边坡景观设计

为防止滑塌,在主线边坡景观恢复设计中,以固土护坡为主,兼具景观功能[5]。对于填方路段,由于不在行车视线范围内,坡面采用三维网垫植草防护和圬工防护,以避免水土流失、遮挡沿线风光。对于挖方路段,边坡以绿化防护为主,根据沿线工程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景观恢复方案。(图1)

(1)对于微风化及部分中风化岩石边坡,不进行防护,保持其自然风貌,可在有条件的地段,选取有裂隙水的岩石缝隙,植入植生袋。

(2)对于节理、裂隙较发育的石质路堑边坡,坡面采用厚层基材绿化防护。

(3)对于风化严重,边坡开挖易发生滑塌的路段,采用挡土墙或框架锚杆防护后进行植生袋植灌木绿化。

(4)为增加整体的美观性,在新建路段的碎落台处设置仿生路堑墙,墙顶后缘与边坡之间培种植土,种植观赏性植物。

图1 主线边坡景观恢复方案图

3.2.2 路侧景观设计

路侧景观恢复需要根据路侧区域空间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景观设计方案。对于靠近村落、宅基及宅前用地范围模糊,以及现状部分植被条件生长良好,有路侧挡墙及路侧山体陡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区域,建议保持自然的原生态景观。对于路侧距离或视距路侧较窄,空间较小的区域,考虑到行车安全等因素,不宜种植乔灌木,建议播撒草籽,做简单绿化处理。对于路侧空间较大、进深较宽的区域,栽植各种规格乔灌木、草本地被,形成植物群落,或按落叶与常绿一定的比例自然混栽2~3种乡土乔木,形成混交林,恢复小区域生态环境;结合周边环境适当设置带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构筑物,并增植观赏性较强的花灌木,打造自然体验休憩节点,提升景观效果。对于视距台开挖区域,在近山壁侧栽植灌木,近路侧栽植各类草本地被,避免栽植影响行车视线的乔木植物。

在植物选择上,主要选取本地乡土植物。上木层选择甜楮、苦楝、枫杨、黄山栾树等;小乔木层选择桂花、碧桃、西府海棠、早樱等;灌木层选择南天竹、棣棠、红花继木、金丝桃、毛杜鹃、细叶麦冬等。植物配置力争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图2、图3)

图2 路侧空间较大、进深较宽区域景观恢复前后对比图

图3 路侧视距台开挖区域景观恢复前后对比图

3.2.3 沿线设施景观设计

为将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项目在设计过程中融入驿站元素,沿线设置30处一级驿站、68处二级驿站以及若干处三级驿站。在驿站景观设计上,做到景观化、趣味化,突显大别山的山水景观,整体风貌符合当地人文和环境特色,尽可能实现人文元素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在景观绿化植物选取上,选择观赏性较强的花灌木和彩叶树,达到丰富路域景观的目的。(图4、图5)

图4 天堂寨一级驿站

图5 磨子潭二级驿站

4 结束语

针对公路建设特别是景区公路建设对原生自然景观的影响,在公路建设中做好生态和景观恢复十分重要。公路建设景观恢复设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在公路沿线植被恢复,提升景观效果,促进公路与自然环境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在公路建设景观恢复设计中,应根据公路工程特点,本着“路融于景”的理念,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人文景观为衬托,结合工程实际有重点的制定公路主线、路侧及沿线设施的景观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副作用,实现公路设施与周边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驿站景观设计边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边坡控制爆破施工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二维极限平衡法在高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