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键 唐 蕾 李环宇 余德成 孙立新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415000
白内障是临床身份常见的一种疾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目前临床上该疾病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见的两种手术方法有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所以临床上对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存有一定分歧,为此笔者开展研究,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视力情况与干眼情况,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7年7月—2018年11月在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均单眼,随机抽取72例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超声组(n=36)与非超声组(n=36)。超声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1.33±5.87)岁。非超声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0.96±5.93)岁。将以上数据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超声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进行治疗,手术前将患者的泪道、结膜囊等清洗干净,使用滴眼液(商品名:卓比安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546,生产企业: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扩瞳,然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待其生效后于患者的眼角膜边缘位置做手术切口,长度为3.2mm,深度为0.3mm,然后穿刺患者的眼前房并将粘弹剂注入,将患者的前囊膜使用截囊针进行撕囊,囊袋内超声乳化,清除皮质后将人工晶状体植入[1]。 非超声组患者使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进行治疗,手术前将患者的泪道等清洗干净,使用滴眼液进行扩瞳,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待麻醉生效后,打开患者的眼睑,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同时将粘弹剂注入患者的眼前房中,将患者的前囊膜使用截囊针进行撕囊,扩大内切口,使其超过外切口,转动患者的晶状体的同时将粘弹剂注入,使用晶状体圈通过切口将晶状体核缓慢拉出[2]。冲洗前囊膜并将人工晶状体置入,将粘弹剂注入即完成手术。
1.3 评价标准 (1)于手术后1周与手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情况,以0.5为分界线,超过该数值则判定患者的视力恢复,反之则没有恢复。统计视力恢复的人数并对比。(2)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与手术后3个月的干眼情况,其症状为灼烧感、异物感与干涩感,每项症状均为0~3分,分数越高则该症状越严重[3],计算总分值并进行对比。
2.1 两组患者术后1周与手术后3个月的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非超声组患者手术后1周的视力情况(69.44%)优于超声组(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与3个月的视力恢复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干眼情况比较 非超声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干眼评分均低于超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白内障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患者的晶状体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干眼情况比较分)
由于外伤、老化、辐射、代谢异常等原因而出现代谢紊乱,使得晶状体蛋白质混浊的一种情况[4]。该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视力减退,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该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群体,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临床上治疗白内障疾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且不适用于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因此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当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手术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前者的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但其操作难度较高,对医生的要求高,且成本昂贵;后者无须使用昂贵的设备,成本更低;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广泛应用;切口较小,无须进行缝合即可恢复,且对患者的角膜组织损伤小,患者恢复更快[5]。为分析两种手术应用后的具体效果,笔者以72例白内障患者为对象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超声组患者手术后1周的视力情况优于超声组(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时的视力情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非超声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的干眼情况均优于超声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结果说明了使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的前期视力恢复效果良好,且干眼情况更轻。为减少干眼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手术前评估泪膜情况;二是加快手术操作,减少患者眼睛暴露在显微镜灯光的时间;三是注意对角膜上皮的保护。
综上所述,与超声乳化相比,对白内障患者使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的前期视力恢复情况更好,且患者的干眼情况更轻,可在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