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与执政党领导力的内在联系

2020-01-08 01:54孙晓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中国领导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执政党领导力改革开放

◎孙晓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中国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改革。其主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改变了国家和社会的面貌,在保持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本质性规定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市场经济这一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历史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在全球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深刻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强大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与中国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领导地位的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与中国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一命题的提出,并不能代替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要从理论上回答什么是执政党领导力,以及执政党实现领导作用的具体化、实践化。这一命题的核心在于回答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发展的问题,明确执政党领导中国发展的逻辑连接点和方法进路,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以及如何引领中国发展的问题。

尽管“执政党领导力”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现有的关于组织领导力、党的领导等理论研究和党的文献为我们研究“执政党领导力”这一概念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何谓执政党领导力?笔者认为,从根本意义上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执政党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能力,二是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是执政党本质力量的展示,最终要看执政党在多大程度上加强了自身建设,在多大程度上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执政党领导力产生效果的机制,在于构成政党的不同要素围绕一定的内核,通过适当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这是执政党领导力的体现,也是执政党保持持久活力的源泉。

一、执政党领导力的核心:建构使命和愿景引导

中国共产党具有使命型政党的典型特质,其使命自觉体现在共产党的自我定位上,就是对自身使命始终存在的一种强烈自我意识和自我要求。这种使命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责任。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使命意识,使之能够聚焦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具有强大的愿景领导的能力。

第一,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使命出发,实事求是,适时调整工作重心。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代表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由这样一种使命出发,必须回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他强调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建设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进入新时代,共产党依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奋斗的目标。

第二,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使命决定,解放思想,科学规划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不断充实关于未来发展的愿景。改革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和“三步走”战略,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执政党通过从实践中产生,并反过来指引实践发展的目标,来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从而有效动员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二、执政党领导力的基石:队伍建设和组织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队伍由领导核心、“关键少数”和“最大多数”有机组合而成。其中,领导核心是执政队伍的灵魂,“关键少数”是执政队伍的主要组成力量,“最大多数”是执政队伍的重要依靠力量。

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领导力发挥的灵魂。只有成熟的领导核心,才能保证党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多方面、多领域的挑战,才能保证党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只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担负得起凝聚力量统一全党的重任。“领导核心”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国共产党;从中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指党的总书记。总书记是中央领导集体“一班人”的班长,既是领路人,又是带头人。[2]本文所谈的领导核心,主要指的是微观层面。核心意识是党的领导的根本所在。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国内外一系列政治风波引起中国共产党的反思。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集体谈话时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3]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新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存在的严重隐患。

执政党领导力发挥得怎么样,还要看党内的“关键少数”。“关键少数”可以分为一般领导干部和高级干部两个层次。领导干部指的是担任副处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其中,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是高级干部,他们或者直接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或者是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主要责任人。除了领导干部之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队伍还包含着普通党员干部这样的“最大多数”。他们在基层、在一线工作,是社会群众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直接渠道。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队伍建设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就是这一思想的凝练表达。在干部的培养选拔、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执政党领导力的重要基础。

三、执政党领导力的外化: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

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是执政党领导力的外化。所谓政策,是党和国家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划、法令、措施、条例和行动的总称。[4]执政党的使命和愿景不管有多宏大,都必须通过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这样,执政党的领导力才具有现实基础。

第一,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价值论基础是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的相关问题。政策执行就是要让政策落地,真正产生实效。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5]了解群众意见和要求,对群众意见加工、提炼和深化,形成比较正确的、深刻的、系统的意见,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时至今日,每逢作出重大决策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专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举行专题调查会,以全面了解情况,收集决策信息。

任何一个政党,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都有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其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水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和调整,而中国共产党校正和调整政策的基本依据就是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6]

第二,政治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认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实际情况,执政党才能在谋划工作、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时做到胸中有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认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7]政策制定后,需要在政策执行中检验其成效,有可能维护和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有可能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还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判断、衡量和修正政策。

第三,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方法论是点面结合,原则性与策略性并存。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注重搜集并及时推广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没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8]在地方和基层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点上的经验之后,经过总结—反思—升华这样的理论抽象,上升成为更大范围的实践。

基于对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判断,中国共产党逐步厘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让思想冲破牢笼开始,但又没有落入新自由主义的窠臼。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初期,执政党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无论怎么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同样牢牢把握住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9]这样一种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性和策略性并存的改革方法论有效避免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剧烈震荡。

四、执政党领导力的保障:自我纠偏和抵御风险

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不断探索和不断调整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自我纠偏和抵御风险,从而不断成熟和发展,并成为其领导力的重要保障。

第一,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个政党不断学习、自我革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摆脱苏联式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认识,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

第二,调整上层建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党和国家机构,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动的新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进行了八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必然反映,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就的取得提供了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

第三,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执政党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需要以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来保证党的全面领导。执政党的领导力,不在于执政过程中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直面问题,有自我革命的意识和能力。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执政党强烈的自我革命意识和自我净化能力。

有领导力的执政党,必须也必然对国家的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乃至整个人类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特别需要对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对其领导实践、经验以及失误进行认真总结、梳理和提炼,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的重要内容。

[注 释]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310.

[2]贺东航.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国家转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5):20-28.

[5]陈振明. 党中央治国理政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政策科学理论构建[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2):6-11.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8.

[6]习近平考察贵州:政策好不好 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EB/OL].(2015-06-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17/c_1115638309.htm.

[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EB/OL].(2016-02-2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3/c_1118135058.htm.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

[9]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51,71.

猜你喜欢
执政党领导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领导力的“蓝海战略”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