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孟颖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以四川文轩职业学院2019 级学生为例,其中78%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中又有近30%的学生来自留守家庭,学生由父母以外的养育者承担抚养义务。通过对学生访谈可知,他们整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大多人心理发展水平较好,智力水平也较正常,思想杂念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散漫,学习方法不当,成绩欠佳。心理上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等特点。
学生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失序、教养方式不当,学校教育关注不够、职能失衡,社区管控不足、社会教育失能的状况。总而言之,民办高职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具体表现:首先,因为学生心理问题不是学校运行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引不起学校的注意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学校有些领导认为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以及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家庭需要关注的问题,与学校关系不大,学校教育只需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开设,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并不是十分重要。其次,在经费投入上,一方面因为学校没有拨款扶持,运营经费确实紧张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经费分配上,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支出受到限制。
(2)课程设置未纳入常规化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心理教育课程应设置2 个学分,保证32-36 个学时。但有些民办高职存在课程归属混乱,课程未纳入常规教学计划的问题。在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归属于学生发展处,而开课部门又属于教务处,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教务处更多的考虑的是专业课程和有硬性规定的思政课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认为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未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另外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节约工资成本,不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将学分压减至1 学分,在学时安排上也不能保证至少32 个学时。甚至有学校让学生自行观看网络教学视频,应付了事,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课程体验,教学内容无法渗透和深入传达给学生。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未纳入常规的教学计划中,对课程的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就显得比较随意,课程的效果不能得到保障。
(3)课程内容传统老套不适合高职学生。民办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心理发展规律,从而达到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一定的心理技能解决问题,完善自我和人格的发展。市面上出版的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性较强,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强调了理论知识和逻辑关系,内容枯燥且难以理解,不能激起民办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1]特别是当理论知识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时,学生不能真正获得知识经验和情绪体验,不能实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初衷。
(4)师生比不足,缺乏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民办高职师资问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大,授课教师人数紧缺;二是,师资资质不够,缺少具有职业资格证的专业心理教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三是,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不足,往往一个学校只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有些民办高职甚至没有配备专业出身的心理教师,由辅导员兼职代替,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5)传统授课模式无趣无效。传统课堂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授课模式的选择和教学组织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大班合班的形式,以理论讲解为主,经常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听课,缺少情境体验的机会。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教学活动会让学生感到无趣和无法全情投入课堂。
(6)传统课程考核标准维度单一。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理论教学,所以课程考核方式多采用课程论文模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虽然在操作时会考虑平时表现和最终教学效果,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依然是封闭式的评价标准,不仅评价维度单一,也无法体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得到提升,脱离了设立评价机制的意义和要求。这样课程考核形式不仅与课程性质格格不入,也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2]
(1)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制定常规化开课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此通知明确强调了大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民办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工作中向学校管理者汇报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困难,使管理者能够了解和意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及重要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属单位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责任,积极响应相关文件精神,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常规的必修课程。明确课程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心理发展规律,积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尝试运用学过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善自我和人格的发展。
(2)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以四川文轩职业学院为例,根据2018 级、2019 级学生心理普查的数据,学生表现出的主要心理困惑为人际关系问题和自我成长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话题入手,提出能够引起他们思考和共鸣的问题。如果学生在人际沟通上缺乏技巧,教师就教给他们交朋友的方法,教会他们与别人沟通的技巧。学生比较迷茫,缺乏自我成长的动力,教师就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重新建立自我认识,逐渐完善自我意识。民办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如何将传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匹配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如何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的适用性,达到普及心理知识的的同时能够去影响学生、启迪学生和改变学生。
(3)打造兼职队伍和朋辈力量双抓手的师资团队。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专业老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打造师资团队时需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从现有的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出一部分经验丰富,具有一定资质辅导员作为师资力量储备军。要对辅导员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达到专业老师的基本要求,具备相应从业资格和资质,保证教学的效果。另外,可以选拔学生会心理服务部的优秀干部干事以及班级心理委员等朋辈力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后备军,打造一支兼职队伍和朋辈力量双抓手的师资团队。
(4)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同步授课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的教学方式上,根据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可以考虑线上线下相互促进,同步授课的教学模式。面授形式有面授的优势,网络课堂有网络课堂的便利,权衡线上线下授课的利弊,分配线下线上的比重是课程规划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模式上要多使用师生互动和活动为主线,结合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和学生的心理困惑,设计教学活动,如案例分享、团体辅导、小班教学或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参与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4]学生通过直观体验领悟—改变认知—内化成长,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置学生体验的机会,积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适应学生心理需求和自我发展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体验感,提升课堂的效果,让心理健康课程成为学生期待的课程。
(5)多维度参与考核的课程评价标准。教师在制定课程考核方案时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力求创新考核方式,课程考察方案考虑课程设置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评价标准上,权衡网络课程和面授课程的考察内容和比例,权衡最终成绩和平时表现的占比,是否有效反应了真实心理水平,通过参考多维度的指标制定更合理、合适、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