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耿东,郭 珍,吴 伟
吴伟教授推崇明代张介宾“无虚不作眩”的观点,并根据高血压病病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及久病体虚等特点,认为大部分高血压病病人的病机为肝肾亏虚,以补肾降压方为开路方,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为指导理论,自拟左归益肾膏与右归固元膏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头倾目眩;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的充足与否,取决于肾精的填充,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发为眩晕[1]。吴伟教授作为邓铁涛教授心血管方向的学术传承人,遵循五脏相关理论,结合三十余年临床经验,坚持“治其未生,治其未发,治其未传,治其未变,治其未复”的临床思维[2],提出高血压病的病位以肾为根源,累及肝、心、脾,在情志内伤或饮食劳倦等外因的作用下诱发眩晕。而且高血压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体虚衰矣”,人至中老年,肾精逐渐亏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象。即便一派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或瘀血阻络的表象,本质仍属虚,虚实之间互相兼夹或转化,以虚者居多,吴伟教授推崇明代张介宾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开路方”是指部分使用者在服用膏方前针对性地服用的汤药,目的是调整其生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膏方养生的功效。膏方大部分中药为滋腻碍脾之品,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直接进食容易引起脘腹胀满、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且不经服用汤药试探性调补问诊,直接进补膏方后有些病人出现虚不受补,甚至服用后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况[3]。“开路方”能较好地解决上述情况,服用时间为1~2周为宜,既能健运脾胃作用,又能验证疗效以充分发挥膏方的药效。高血压病属慢性病,长期服药需选择持久、温和、无毒甚至少毒炮制的中药,吴伟教授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自拟补肾降压方:桑寄生30 g,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旱莲草、女贞子、泽泻、益母草、豨莶草各15 g,地骨皮20 g,其中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即二仙汤加减,联合旱莲草、女贞子即二至丸,补益肾阴、肾阳,桑寄生、豨莶草归肝肾经,补益肝肾降压,益母草、泽泻利尿消肿降压,地骨皮清肝肾虚热[4]。以补肾降压方加减为开路方,调补阴阳,起到平稳降压,改善机体整体状况;如偏于肾阴虚者加天冬、山萸肉、黄精等;偏于肾阳虚者加锁阳、菟丝子、金樱子等,健运脾胃加陈皮、橘红或砂仁等。
《寿世保元》:“夫久病用之,取其始蚀力大,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慢病调治,贵在图缓,高血压病属慢性病程,久病耗伤肾阴、肾阳,汤剂久服不便,丸剂滋补不足,膏方最能滋补图缓。高血压病病人肾精亏虚,日久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治疗上吴伟教授在左归丸、右归丸的组方配伍基础上自拟左归滋肾膏与右归固元膏,其中左归滋肾膏加入龟甲胶、鳖甲胶或阿胶为主,龟甲胶和鳖甲胶都能滋补肾阴,且能清退虚热,但龟甲胶能强筋健骨,适合于年老筋骨疏松者;鳖甲胶能疏通血脉,有破瘀散结之功,适用于瘀血痰结者。右归固元膏加入鹿角胶与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起到温补肾阳,滋补肾阴之效果,正如张介宾在《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左归滋肾膏在健运脾胃方面加入石斛、山药、芡实、黄精,滋养胃阴为主;右归固元膏加入黄芪、茯苓、山药、芡实,健运脾气为主。而在大量补益药物的同时,组方上讲究动静结合,补行同步,佐以少量陈皮、橘红或砂仁以行气消滞[5]。在用药上适时配伍岭南道地药材,以增强岭南膏方的疗效,如五爪龙为补气之品,新会陈皮、阳春砂仁、化州橘红、广藿香为理气祛湿之品,鸡血藤为补血活血之品,广金钱草、白茅根、车前草为清热祛湿之品,莲藕、荸荠既有清热功效,又可打粉增加出膏率。
病例[1] 病人,女,53岁,因“反复头晕十余年”于2016年10月31日初诊。病人十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天旋地转感,无头痛,无恶心呕吐,偶有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多饮,腰膝酸软,失眠健忘,梦多易醒,至社区医院门诊就诊,测血压为180/120 mmHg(1 mmHg=0.133 kPa),予以口服氯沙坦钾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20~160)/(90~100)mmHg,症状反复发作。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5年余,平素规律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与阿卡波糖控制血糖,自诉血糖控制良好。高血压病家族遗传史。1年前已绝经。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头晕健忘,劳累或失眠时加重,视力下降,偶有耳鸣,腰膝酸软,入睡困难,心烦易醒,纳一般,口干多饮,大便偏干,小便数,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主要生化指标:空腹血糖7.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总胆固醇(TC) 6.8 mmol/L,三酰甘油(TG)2.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25 mmol/L。
中医诊断:眩晕,肾阴亏虚;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为肾阴亏虚,治法以补益肾阴为主,方药:桑寄生30 g,苦瓜干 20 g,白芍15 g,珍珠母20 g(先煎),酒萸肉10 g,墨旱莲15 g,人参叶10 g,化橘红5 g,淫羊藿15 g,地骨皮20 g,玉竹15 g,酒女贞子15 g,泽泻15 g,天冬10 g。共14剂,每日1剂,加入800 mL水文火煎至200 mL,饭后温服。另服用调平康片(本院制剂),每次4片,每日3次。
2016年11月28日二诊:病人服药期间头晕缓解,视力、听力改善,仍有腰膝酸软,睡眠质量好转,不易惊醒,纳可,无口干口苦,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门诊血压及家庭自测血压130/70 mmHg。白天坚持服用汤药。自拟左归滋肾膏方,睡前服用,方药:干石斛100 g,钩藤100 g,熟地黄150 g,酒萸肉100 g,枸杞子50 g,盐菟丝子100 g,桑寄生150 g,淮山(碾粉)150 g,酒女贞子60 g,阿胶(另烊)20 g,盐牛膝50 g,龟甲胶(另烊)30 g,墨旱莲50 g,淫羊藿80 g,盐巴戟天80 g,桑椹60 g,地骨皮100 g,蒸陈皮15 g,益母草150 g,芡实(碾粉)100 g,泽泻30 g,车前子30 g,酒黄精150 g,大枣(去核成泥)60 g。放冰箱保存,每日1次,每次1勺,睡前含服或开水冲服,分30 d服用。
2016年12月29日复诊,病人自诉症状明显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血压120/70 mmHg,空腹血糖6.0 mmol/L,HbA1c 6.8%,TC 5.3 mmol/L,TG 1.21 mmol/L,LDL-C 2.25 mmol/L。续前方膏方以巩固病情。
按:眩晕病因多为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年老体虚、禀赋异常等,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以肾为主,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充脑,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其基本病机为风、火、痰、虚、瘀。临床上常见的病机可归结为肝肾亏虚、水不涵木、阴阳失衡。本病例有家族遗传高血压病史,又逢绝经之龄,肝肾亏虚为本,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故治法以滋水涵木、填精补髓为主,佐以滋阴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龟板胶。冬季进补膏方,乃填补肾精之上品,有利于高血压病人调整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保持西药方案不变的基础上,本膏方还可以适当调脂及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病例[2] 病人,男,48岁,因“反复头晕2年”于2016年9月22日初诊。病人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天旋地转感,无头痛,无恶心呕吐,偶有耳鸣,腰膝酸软,性欲减退或举而不坚,在当地医院门诊就诊,测血压为160/100 mmHg,予以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20~130)/(80~90) mmHg,然阳事不举,颇为苦恼。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头晕健忘,劳累或失眠时加重,偶有耳鸣,腰膝酸软,入睡困难,阳事不举,没有晨勃现象,不能完成性生活,心烦易醒,纳一般,口干多饮,大便偏干,小便数,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诊断:眩晕(肾阳亏虚),阳痿(肾阳亏虚);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高危),阳痿。将西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改为厄贝沙坦片150 mg/d。中医辨证为肾阳亏虚,中药给予补肾降压方,方药:桑寄生3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淫羊藿20 g,仙茅10 g,地骨皮30 g,益母草20 g,豨莶草15 g,泽泻10 g,锁阳20 g,巴戟天10 g,黄精15 g,黄芪30 g,杜仲15 g,山萸肉15 g。共14剂,每日1剂,加水800 mL文火煎至200 mL,饭后温服。给予补肾益心片(本院制剂)每次4片,每日3次。2周后拟右归固元膏方:熟地150 g,山萸肉80 g,淮山(碾粉)150 g,枸杞子50 g,菟丝子100 g,鹿角胶(另烊)20 g,阿胶(另烊)15 g,当归20 g,杜仲150 g,锁阳150 g,金樱子60 g,知母30 g,黄芪150 g,芡实(碾粉)100 g,巴戟天80 g,淫羊藿100 g,黄精100 g,肉苁蓉60 g,茯苓(碾粉)100 g,陈皮15 g,玉竹60 g,大枣(去核成泥)60 g。放冰箱保存,每晚睡前1次,每次1勺,含服或冲服,分30 d服用。
2016年10月20日复诊,血压135/75 mmHg,诸症明显好转,有晨勃现象,可以完成性生活。巩固服用2个月,家庭自测血压在(110~135)/(70~85)mmHg,病人无不适症状,性生活完全恢复正常,纳眠可,二便调。
按:青中年男性高血压病,多由于禀赋异常,肝肾亏损所致。现代西药以单靶点、单机制降压为优势,然而一些降压药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尤其对于男性性功能的副作用,轻者性欲减退,性事举而不坚,时间短,重者阳痿不举。中医治疗高血压,抓住肝肾亏虚、阴阳失衡之根本,多靶点、多机制调整阴阳平衡。补肾降压方及右归固元膏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拟定。一方面停用影响性功能的药物,另一方面维持基本西药降压药,加上中药汤剂、膏方整体调养,遂获得较好疗效。与西药PDE5抑制剂比较,中医药调补肝肾之功效,缓慢而持久,安全而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学是伟大的宝库,膏、丹、丸、散、汤剂各有千秋,须努力挖掘并加以传承。吴伟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与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肾虚贯穿高血压病的发病始终,以补肾降压方为开路方,自拟左归滋肾膏与右归固元膏,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生活质量,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起到治病延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