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1)
“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当前职业院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内涵。目前“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逐渐深入人们的思想中,所以职业院校的精神内核是创建中国特色的高级技术人才,让“中国制作”和“中国方案”逐渐走向世界,让全世界认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人才。
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以及“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等国家服务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产业优化和产业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匮乏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的人才缺口较大,到2025年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以及新材料领域,预计将分别达到950万、450万和400万。目前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以及人才数量短缺。
面对当前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应主动配合制定科学、实用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有组织地扩大招生计划,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双高计划”要求建设和传承“工匠精神”,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最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根据模具设计的过程,建立了课程的总体规划,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实际的模型,让学生能够对模具制作有更加直观地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平台。
(2)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的工作要求,针对学生课堂上设计相关培训主题,主要培养的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
(3)案例介绍,任务驱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实际产品、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构建良性循环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动手制作。
(1)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相关要求,总体规划和设置教学课程,创新完善当前的教育体系,紧跟模具设计制造专业的现代要求,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完成课程开设。
(2)改善和升级教学实践环节,关于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时控制要保证合理,既要重视理论基础,又要重视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为模具设计制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增加对实践应用知识的解释和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具备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要掌握企业经济、管理、运行以及发展等方面的技能,使毕业的学生是符合实际需求的的复合型人才。
(1)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和经历。相关院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可以看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在教学课程、教育理念以及评估体系方面进一步改进提升,采取的方法是通过重组和增减相关书籍来优化课程。
(2)促进模块化教学方法。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优化,模具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也要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因此目前大力推行模块化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基础理论知识,最后进行实践操作的方法,以往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体系分成几大模块,通过将特定的的要求引进到子模块中,完成了课程的教学。
(3)在课堂上展示实际的产品,根据实际产品创建教学任务和目标,在课堂上不能只传授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也不能全部将诸如锉、锯和凿子等传统项目加入进去,应该介绍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根据产品下发学习任务。
(1)质量评价活动更加注重全员性和多元化。美国结构主义大师Peter M.Blau的结构变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异质性将为社会互动设置障碍,但是随着异质性的不断增加,它将增加群体间交流的可能性。随着职业院校的开放性和融合性日益突出的特点,以及与政府部门和行业公司日益紧密的联系,以往单一评价学科的质量评价理念已无法满足其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这时就需要学校内部管理部门、师生以及政府、企业等方面构成评价共同体,使质量评价活动向全员性和多元化转变。
(2)质量评价内容更加注重全面性和实效性。质量评估机制不仅要以职业教育的内部质量建设和监督为主体,而且要加强对外部监督和评估的深入参与,以提高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能力,并调整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人员和其他内容,并在内部和外部进行动态调整,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效益等用作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双高计划”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产学结合、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要切合实际,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促进模块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展示实际的产品等方法,更多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科学的指导方法和理念。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授,还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顺应时代和专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