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艳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春江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421)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智慧,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瑰宝。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启蒙、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能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体会到其中更加深刻的内涵,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音乐依赖于人的听觉,是听觉的艺术,同时能精准反映出人的情绪、思想和情感,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深入音乐内容,感知音乐语言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作品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学会借助音乐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同时,在音乐中感受美、发现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发现美的能力[1]。以《采菱》这首歌曲为例,这是一首典型的江南民歌,节奏复杂多变,旋律婉转,而且歌词多以一字多音为主,在歌词和旋律中反映出采菱人愉悦的心情。教师可以结合这首歌曲为学生讲解南北方关于地域、气候、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使学生深刻了解南北方差异衍生出的南北方音乐的不同特点,进而通过音乐就能分辨出哪段是南方音乐,哪段是北方音乐,能够听辨出江南民歌的风格,并在民歌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富含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不仅能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带来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也能引发学生对传统音乐作品的喜爱。比如《打虎上山》这首京剧曲目,教师可以结合欣赏曲目为学生普及京剧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西皮”与“二黄”两周唱腔,同时,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京剧曲目唱段中导板、回龙、原板、快板四种板式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京剧的喜爱之情,可为学生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在乐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借助音乐乐器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乐器教学中不仅深刻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乐器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国民族乐器的学习中。比如,《小放牛》是一首由民族乐器中唢呐主奏,民族管弦乐伴奏的曲目,歌曲节奏欢快,学习这首曲目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内容为学生深入讲解关于唢呐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旋律感知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的音色特征,使学生在丰富的乐器知识中感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民间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瑰宝,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普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也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音乐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音乐活动中完成音乐学习,同时促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比如,《新年好》是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节日歌曲,富有丰富的节日气氛,教学这首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的新年习俗,贴窗花、贴对联、放鞭炮等,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节日习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形成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教师可以针对春节习俗组织学生制作窗花等常见的新年物品,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对这首歌曲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渗透,使学生借助传统文化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也能实现小学音乐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