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云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甸初级中学 江苏泰州 225527)
新课改实施以后,我们强调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连,所谓知识,就是实际生活中的诸多内容,经过高度提炼之后,形成的一种总结性的规律。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教授的知识正是在实际社会中面对生活,人们应该保持的态度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很多时候,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对学生未来的人生会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突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真正打通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在课堂内外始终贯彻这种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三维教学目标。
如今,我们的教学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实现,也就是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在这样的结构下,我们常常会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知识与技能在课堂外的延伸,所指的就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面对具体事件所展现出的状态。但事实上,在生活中,课堂与实际社会并不应该截然分开,我们谈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首先要涉及的其实也是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因此,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对课堂的热情与兴趣,对学习的严谨态度以及面对课堂内部的知识,学生所展现出的价值取向等。只有学生先对课堂中的内容展现出了良好的态度,才能保证学生愿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它[1]。
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处境都会有些许不同。而我们在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框架式的内容,具体怎样贯彻这种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的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点给出教学的方法,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之外细心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与学生的家庭进行联动,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成长环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包括基本的社会规范,人们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生活中与人相处的基本方法,以及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价值观等。但要知道,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环境都是不同的。我们所讲解的内容,虽然是社会中普遍需要遵守的规范准则,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同步理解这些内容。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根本性的元素,将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调动起来,这个元素就是美。
虽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有所不同,但对美的感受却是相同的。在客观世界中,美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生活行动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自然界中有山川河流之美,有神奇景观之美,在人类社会中有互帮互助之美,有传统礼仪之美。我们要懂得让学生感受到美带给自己的享受,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进一步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从而在生活中贯彻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既然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教育,强调让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贯彻它,就应该意识到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让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强行记忆课堂中的条条框框。因此,我们要以人本的思想来展开教学,坚持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兴趣为导向,自主学习实践[2]。
首先,对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应该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应该创造一些具有矛盾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法治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会涉及一些社会中的热点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就当下热点的内容进行讨论,比如打伤正在偷盗的小偷,是否应该赔偿。这种带有典型矛盾特征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讨论欲望,会让整体课堂更加活跃。同时,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查找信息的能力,学生的讨论不能仅凭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原始直觉,在讨论过程中,要懂得引用法律条款,找到相关的案例等来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从而真正形成适用于实际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引导学生产生对课堂的兴趣,并以美的元素渗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普世价值产生认同,从而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贯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