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顺东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南轩中学 四川德阳 618200)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引导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及客观事实的观察,对事物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思维能力是不拘于常规的,也是不唯一的,是根据每位学生的思考方式及研究方向进行的,也是引导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进行创新。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常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质疑,进一步促进对学生思维观念的培养,同时,这种方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切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信任老师、理解老师,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地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心理特征,有效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创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进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轻松愉悦地学习,扎实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和发现,理性分析,进而寻找答案,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设计,采用多种形式将课本中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例如,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本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出一些创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逐渐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
不仅如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进而使得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来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文知识中,亲身体验到历史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分析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历史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观察问题。例如,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本中《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内容时,在历史课本中大多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基于肯定的态度,认为这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也使中国走向了统一的局面。但有的学生就认为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时候,破坏了我国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的延续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值得教师大力肯定和表扬,这种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及分析能力,以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素养,为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2]。
由于传统的历史教育受到“本本主义”理念的影响,在大多数历史课堂上,都比较讲究教师的权力和威严,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甚至会降低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方式,进而影响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本身固有的教学理念以及历史认知。虽然历史教科书具备权威全面的历史知识,对引导学生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教师的课堂讲话固然很重要,但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年龄,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进而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是在落实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人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是作为对客观知识的一种解释和理解,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答案,也并不是最终的探索真理,不仅如此,这些答案在随着人类科学发展及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会不断地进步和更新。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之下,并不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促进学生慢慢地进行一些有益学习的怀疑态度,使得他们能够及时提出问题,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进而不断地探索符合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的答案。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的借助师生之间的对话,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价值观及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提问式”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促进自身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是由传授知识到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这样一种过渡方式,在这样一种历史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学生必然会逐渐形成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这也是终身学习所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学习效果,只有有效转变了思维方式,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讲授和指导,进而有效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对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的思考,以便于养成一种终身历史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五大核心素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教师应有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创新,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充分重视学生的历史课堂地位,不断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质疑,进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