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宜科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课程,它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探究能力是一个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是日常生活必备的技能,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由于上课时间紧张,导致学生动手机会较少,让有想法、有创新的学生不能得到发挥,这样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会严重降低课堂效率。下面,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出论述。
教师在教学时要以课本教材为主,课外教材为辅,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活用教材进行适当拓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将课本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能让学生觉得课程不再枯燥乏味。例如,在讲解身体的结构时,将书上的人体图片拿来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3D的人体图形让学生全面认识,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自身的身体结构,亲自感受人体的特征,并在探究中学习到知识。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爱上科学。探究的兴趣来自于对问题的发现,所以,教师应多向学生发问,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可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学习“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水能溶解的物质中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也可以自己再发出提问让其他学生回答。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学生在讨论的这个过程中还能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贴近的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增加课外时间活动的次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开展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提高动手能力。例如。学习“各种各样的花”时,可以让学生一起去课外进行小组采花活动,并把它做成样本然后和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换,再各自讲解自己的花的种类。经过这样的合作探究花的知识后,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还能增加同学间的友谊,是一个非常棒的实践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上课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先进行注意事项的讲解然后进行简单的实验步骤演示,但对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很难记忆,导致他们在随后自己上手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还会发生一系列问题。所以,教师讲解后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操作,然后进行及时的纠错,规范学生的操作。例如,教学“学一点种植技术”时,教师可以先做一遍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拿锄头、如何把土抛开、土坑需要留多少位置、再如何把植物放进去、浇多少水等一系列流程。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在学生之间进行观察,看哪位学生的操作有问题,及时进行解决,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规范性。
科学是一门比较轻松简单,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科,教师在考核时应重点放在考核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少一些单纯的记忆性问题,多一些实验设计和动手制作的题目,正能让学生实现以学为主。只有教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激励学生去探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多多参与实践活动,勇于尝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对待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