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瑞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合肥 230088)
新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逐渐呈现出“招生热”的局面,具体来看,有两点表现:报录比上,多数院校报考人数高于录取人数,第一志愿填报率较高及转入学生人数较多。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2015—2019年间,该校汉语言文学计划招生人数由35人增长到150人,被录取考生第一志愿填报率多年稳定在100%,转入该专业人数由2015年的11人上涨至2019年的80人。专业开设上,新开设汉语言文学的院校数量有所增长,通过检索教育部2015—2019各年度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发现,近5年新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院校数分别是4、4、6、11、7,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探析出现上述情况的成因,对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高校招生政策的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等均有重要意义。
国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中每一位个体对本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优良文化传统的自觉承袭,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认知。在我国,国民文化自信的增强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招生亦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各类公开场合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国学,引导民众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会见哲学家汤一介先生,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庄子·知北游》中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权德舆《放歌行》中的“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等国学名句。
其次,“汉语国际化”的兴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得到进一步发掘。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海外文化传播机构在全球风靡,海外诸多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与探索汉文化的热潮。另一方面,“汉语国际化”成为中外政治交流的一条新路径,如多国元首用中文拜年等。这些现象使国民直观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继而转化为高度的文化自信。
再次,我国通过教育改革引导国民提升文化自信。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主要通过提升语文及相关学科的重要性来引导国民提升文化自信——无论是提高高考语文分数占比,还是提升语文教学深度,抑或是增开传统文化课程,无不是我国教育研究者及教育主管部门在通过教育改革引导国民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学科之一,先前的教学模式与目标很难与当前形势实现有效衔接,这一问题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针对该问题,相关院校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从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是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设立该目标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该校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中写道:“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学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及行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编辑、创作等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的工作。本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语文教育、现代文秘。”通过这样的设计,该校汉语言文学授课有了较强的针对性——除了开设汉语言文学常规课程,还安排了两类方向课。此外,更增设了大学书法等实践类课程,并穿插文学创作类赛事、现当代皖籍作家研究等综合素质训练项目,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继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的实施。所谓“双师型”,就是要求教师兼具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徽新华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采用“专职教师培养”与“外聘应用型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整体上构筑了本校汉语言文学“双师型”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培养”,即鼓励本校专职教师通过访学、进修、结对帮扶等方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应用水平。“外聘应用型人才引进”,即邀请在相关领域有建树的人士来校执教或举办讲座等,弥补专业课教师实践经历有限的潜在不足。通过上述路径,该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从整体上具备了“双师型”素质,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
汉语言文学素来有“万金油”专业之称,原因是该专业毕业生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各类型单位中均可胜任相关工作,有较广泛的就业去向。
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进入行政机关工作的主要途径是报考公务员。依照国家公务员局官网[1]《2020年度招考简章》所列招聘条件,可以发现,招聘与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对口的公务员岗位共有3243个,约占招聘岗位总数的1/4。
汉语言文学毕业生亦可进入事业单位就业。以公办学校语文教师为例,上世纪,“师范生”是考取教师资格证的硬性条件之一,而进入21世纪后,非师范生亦可通过参加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
此外,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还可前往企业工作,如担任秘书、文案策划编辑等。
总之,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对口岗位多、社会需求广等优势为汉语言文学“招生热”提供了良好契机。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汉语言文学“招生热”是国民文化自信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及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论。与此同时,依据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形势,可以预估汉语言文学“招生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得以维持。
虽然上述形势对促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汉语言文学招生“过热”亦会导致相关院校师资、实训资源不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及毕业生人数总量过大,就业竞争过于激烈等问题。因此,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统筹规划,招生院校合理设定招生规模、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才可使汉语言文学“招生热”得以良性发展。
本论文的完成获得了安徽省教育厅、安徽新华学院及其下设的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等机构,以及本项目指导老师姚刚、王鹏,项目组成员曹玉梅、付媛媛、孔晓雨、张庆、郑晴、周睿等人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