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四川成都 610071)
2016年7月,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成都召开,这是一场规格高、影响力大的国际性会议。为了保障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专门成立由团省委牵头,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共同参与的志愿者工作部,工作部根据G20筹备工作的需求,从省内外高校共招募308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岗位主要集中在联合办公室、统筹协调部、代表服务部、外宾接待部、配套活动部等,参与机场接待、外宾陪同、新闻宣传、注册咨询、物品分发、后勤保障等工作。
1.志愿者招募工作
G20会议志愿者招募工作于2016年3月启动,选拔标准按照“三个百分百”的原则,即“百分百党团员、百分百参加过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百分百为四川省注册志愿者”优中选优,挑选学生骨干或志愿者骨干组建G20会议志愿服务队。通过高校报名和网络报名两种方式招募志愿者,在西南财经大学、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三所高校共收到2100余名学生的G20志愿者申请表。四川团省委志工部专门开通了G20志愿者网上报名渠道,并陆续收到来自省内外高校学生的报名申请,最终志愿者报名人数确认达到了2300余名。经过高校前期的认真审查和筛选,共有534名考生进入面试选拔环节,面试采用抽题必答+现场交流的模式,由志愿者需求部门工作人员和高校英语教师组成的评委,对考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应变能力做出考察,经过层层严格挑选,最确终定308名G20志愿者。
2.志愿者培训工作
团省委借鉴以往大型活动培训经验,积极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合理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活动需求,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置。二是组建高水平培训师资。培训讲师都是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包括有熟悉了解工作的省级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的社会工作老师、高校英语老师,以及资深志愿者与大家交流分享志愿者工作经验;三是精心编写培训资料。志愿者工作部参照以往培训材料,在充分征求各方专家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写《G20志愿者培训资料汇编》。
在培训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提高能力建设为目标,分三阶段进行了培训。在通用培训阶段,以会议背景知识、志愿服务技能、心理调适技能为重点,注重强调安全保密纪律、外事接待纪律,确保志愿者达到服务会议的基本要求;在岗位培训和实地演练阶段,特别注重志愿者对不同岗位职责的学习和实践以及对工作点位的熟悉,确保志愿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志愿者管理
G20志愿者管理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前期志愿者招募培训期间,团省委作为G20志愿者部的牵头单位,与相关高校共同负责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调配、激励等相关工作。二是后期志愿者确定岗位后,由用人部门、志愿者部、相关高校三方共同管理志愿者。通过以下制度加强三方交流,促进志愿者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在志愿者集中上岗服务期间,每天固定召开工作例会,汇总志愿者相关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建立畅通信息沟通机制,制作志愿者工作“联系卡”,“联系卡”内容包括志愿者部联系人、各用人单位管理人、高校老师、志愿者小组长等人的联系方式,便于三方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建立G20工作QQ群横向信息沟通平台和志愿者微信群纵向交流平台。志愿者需求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QQ群中,互相交流工作、探讨问题;志愿者们可以在微信群内分享志愿体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发放志愿者服务手册,手册包含志愿者的基本信息、管理办法、行为规范等,进一步明确志愿者责任。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有任何问题或疑问都可以与高校团委或志愿者部电话咨询交流。
目前,举行大型社会活动招募志愿者,主要借鉴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活动的经验,直接与高校对接,活动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由高校学生组成。通过高校组织志愿者团队优势明显,能在短时间组织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组织活力强的青年团队,但高校青年志愿者受到在校年限的限制,具有服务经验的志愿者往往不能再次参加大型活动志愿服务。而青年社会志愿者却因招募机制的不完善而被拒之门外,他们通常具备更丰富的社会阅历,更强的工作能力,能更好地处理一些紧急情况。而且志愿者来源的单一化趋势,会给其他青年志愿者留下进入“门槛高、门槛难”的印象,不利于全社会志愿服务风气的形成,会影响到青年志愿队伍的健康有序发展。
大型活动中志愿者一般包括通用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两种类型。通用志愿者主要从事引导、解说等一般性事务。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大型活动对专业型志愿者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安保、医疗、语言等,必须由专业人才来承担。从目前的现况来看,在大型活动中通用志愿者偏多,专业志愿者偏少。专业志愿者的缺乏状态,直接影响志愿服务质量的提高,这里既有人才储备、参与渠道的问题,也有机制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培训制度还不健全,培训资源重复建设,每次大型活动的培训教材都要临时编撰,培训队伍都要临时组建,这些耗费了巨大财力、人力的培训资源,又往往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终止,不能有效转化成培训成果。在具体的培训中,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志愿服务理念、基础知识、基本工作技能、服务岗位的要求和专业知识以及大型活动本身的相关知识,这些主要是针对通用志愿者的培训。在日趋专业化的大型活动中,对具有专业技能志愿者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但相关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力度还尚未跟上,导致志愿服务能力与大型活动需求不能匹配。
G20会议通过新华网、四川新闻、四川日报、新浪、凤凰网、中青在线等媒体,同时借助微信、微博“四川共青团”“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新兴媒体对志愿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总阅读量超过60万人次。志愿文化、志愿精神的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众面还是比较窄,志愿服务品牌打造上缺乏创新,限制了志愿服务理念在全社会的进一步深入。
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招募工作是成功开展志愿服务的首要条件,除了继续通过高校途径招募青年志愿者外,还要让社会各阶层的青年都进入到志愿者团队中,这样更能保证志愿服务的普遍化、长期化、多元化。建议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宣传渠道,加大社会化动员力度,让更多领域的青年志愿者知晓并参与进来,解决志愿者来源相对单一的现象,改变行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失衡的状况,使社会青年志愿者与高校志愿者互为补充,丰富志愿者多样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专业的青年志愿者,可以建立志愿者档案,完善志愿者数据库,为将来大型活动志愿者招募的提供宝贵财富。
志愿者培训要结合大型活动目的,对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针对志愿者的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通过在线培训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培训,降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针对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开展不同的培训,对于有专业技能要求的志愿者,除了进行通用培训以外,还要邀请专业人士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强化培训。完成志愿者培训后,要对志愿者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工作。在志愿服务正式开展前,要进行岗位实训演练,帮助志愿者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在实训中完善服务技能,丰富志愿经验。
注重志愿者培训成果转换,培训投入是志愿服务投入的重要部分,将培训成果转换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对以后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高效、精准开展志愿服务的保障。
志愿文化是动员、凝聚、激励广大志愿者投身大型活动的外在动力,在志愿文化的建设中,除了通过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弘扬志愿文化、志愿精神外,还可以通过更多创新的方式,让志愿服务更贴近生活,更符合青年人的价值观。比如,以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为契机,营造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氛围,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从理念构建、活动策划、品牌标识等多层次、多角度出发,让志愿服务具有更直观的形象感受,真正能融入青年人的生活,吸引青年人广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