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异化现象审视与突围

2020-01-08 16:35:04
科学咨询 2020年40期
关键词:异化体育学校

石 鑫

(重庆市涪陵区巴蜀中学 重庆 4081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医疗卫生、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三者作了统筹协调发展规划;明确规定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1]”等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规划方略。由此窥出学校体育承担着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纵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异化现象频发,诸多异化现象成为当今阻碍“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实现的桎梏问题。鉴于此,笔者以“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以异化的哲学理论为视觉,厘清当下学校体育异化的顽疾与致因,寻求对症下药的药方,使学校体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得到良好体现,和谐有序地助推健康中国的战略建设,有效达成伟大的战略目标,同时使学校体育挺进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研法

通过CNKI数据库,按照“健康中国”“学校体育”“治理”“异化”等关键词检索,查阅了3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为本文撰写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

(二)综合分析法

对查阅文献的学术观点成果以及调查获得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体育异化略释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种具辩证法思想[2]”的一种哲学概念阐释。其含义是指“人们自己创造的某种东西反过来却被它所控制”的一种现象[3]。我国体育社会学教授卢元镇先生认为:“异化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4]。学校体育异化是指在学校体育发展环境中出现的与学校体育顶层设计所预期的方向或结果相背离的现象力量,这种现象力量不断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得到一定的独立性壮大、并逐渐对学校体育的良性预期发展起着不良的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作用的现象力量。

(二)学校体育异化发展的几种表现

1.体育认知贫困给学校体育带来的异化

通过体育圈内和圈外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体育学已成为一门单列学科而存在于学科体系中、体育学是一门集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高度融合的研究人类身体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中,有太多的人对体育的认知确实过于肤浅,诸多人士在体育思想、意识、行为、需求、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极度贫困水准,骨子里就有对体育学科的鄙视心理与错误认知,这一现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这一不良心理与认知行为严重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体质健康发展与建设。

2.体育政策执行虚化给学校体育带来的异化

学校体育政策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学校体育而颁布实施的具有约束性或导向性的文件与命令。一般来讲,学校体育政策的设计是导向学校体育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政策方面,至新中国建国以来,关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顶层政策不下近百款,可在基层各单位部门特别是学校对相关体育事业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对各个体育政策缺乏积极政策响应机制、监督评估机制、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机制、过程规范机制等异化失范现象,致使不少学校体育政策的刚性导向和约束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5]。很多学校领导或教师对学校体育政策持不读、略读、粗读,甚至是误读,造成不少学校对学校体育政策存在严重的有策不用、有策不依的随性尴尬现状。

3.“健康第一”思想误读给学校体育带来的异化

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躯体无病。”体育运动在其健康的三大内容维度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学校体育强调“健康第一”的思想是高度符合科学原理要求的,学校体育发展也应毫不含糊地坚持贯彻执行。但很多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则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存在学校体育的健康功能过度夸大、忽视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整体背景、快乐体育无限简单放大等严重误读。不少学校把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统统归揽于学校体育当中,一者使其成为体育教师无法完成的重大任务,二者也使很多体育教师走上了“健康体育至上论或唯体育健康论”的歧途[6];“健康第一”实质上是整个学校各学科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和行动方式,绝非仅是针对学校体育而言的。因此,学校体育也无法并没有必要担当起和完成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目标;体育运动追求快乐是一种良好状态,但是有不少学校或体育教师在追求快乐体育的过程中步入了歧途:教学完全纯粹娱乐化、涉及意志磨炼的技术、技能、体能训练被极度弱化,关停风险相对较大的项目,课堂无限制追求娱乐化、教材内容的无限多元化或特色化,缺乏对实际效果的评估[7],严重弱化了原本应该提升的技术锤炼、运动负荷强度、难度的刺激,进而远离了体育对人体体质健康促进的核心价值和作用。

4.借用占用体育课给学校体育带来的异化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定格为当今与今后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顶层教育设计时刻奏响“德、智、体、美、劳”的五大育人系统,充分彰显素质教育理念和导向驱动。但在现实环境中,不乏不少基层学校仍然高度保持应试的惯性祸根,牺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想象力创造、生活情趣的全面培育,严重边缘化“体、美、劳”。大学网红教授邓强不止一次“炮轰”不少基础教育存在的症结——主观上严重边缘化音、体、美三大学科的育人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基础教育的悲哀!如今,很多基础教育系统中的很多学校还是存在大面积借用、占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的现象,特别是雨天、冰雪天、烈日天、期中期末考试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借用、占用的背后存在很大的隐忧,忽视了艰苦环境给予人的切肤历练的重要性,催生学生对体育的主观偏废、体育参与严重不足、教师的职业惰性越来越强等严重异化现象的滋生蔓延。

5.安全第一的恐惧症带来的学校体育异化

当今,很多发生在校内或校外的有关学生安全事故的处置实在让不少学校、教师心灰意冷、孤苦难言,育人情怀丧失殆尽。安全固然非常重要,但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复杂的,往往真正在处理起学校安全事故时,总体表现出学生家长不理性居多,相关监管职能部门因追求所谓的“和谐”而和稀泥,让学校教师很委屈或压力大。于是学校与老师在学校安全问题常常患上“安全焦虑症”。体育活动本身兼具潜在风险因素,很多学校领导或老师则采取消极的规避手段方法,只要保证不出事,任凭老师自由发挥,把真正能锤炼学生意志精神的一些项目或内容消灭殆尽,缺乏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多维协同理性构建;严重缺乏对体育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8]。一味的退缩则丧失了育人机构的本能职责;政府与教育职能部门出台制定完备的安全责任法律条文、建立科学合理监督激励机制才是正道,而不是和稀泥式地求“和谐”而提升家庭、社会的不理性。学生、家长也应在合理合规的法律规矩框架下进行必要的告知与诉求。

三、结论与建议

(一)大力提升学生体育认知水平

学生是未来社会大众的主要社会成员构成来源。只有今天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经过几代人的体育价值认知、体育生活方式、锻炼习惯、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大换血,才会赢得明天社会大众的正确体育观的建立;经过几代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兴趣、体育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让学生走向家庭、社会的过程中才会潜移默化地将其正确的体育观传播于社会各领域、逐渐实现对患有“体育贫困症”的人群进行“清零”扫除,实现体育认知脱贫。

(二)让学校体育政策接地气,实现层层把关负责制

体育是通过身体文化来教化培育人的一门科学。身体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则简单告诉我们体育存在的应有科学法则。要实现学校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学校体育政策真正有所落脚点则成为关键。但在现实环境中,往往不少学校存在严重对上层所出台的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力度严重不够而造成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偏失的现象。有策不依已是很多学校或地方的常态表现,致使学校体育政策缺乏落地生根的活力,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应建立严格的层层把关负责制,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建立监督评估机制使学校体育政策得到有效地执行与落实,以免一纸空文的异化政策执行的尴尬境地。

(三)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使命

众多研究成果表明,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积极的,主要通过身体活动强化与提高肌体功能,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但切勿将学校体育工作任务与健康工作完全等同起来,进而过度夸大学校体育本质核心功能。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面对学生体质健康逐渐下降的状况,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要紧紧抓住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使命,即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以及良好抗压抗挫折等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可以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进行教学范式、手段、方法的深化改革,但切勿将健康进行唯体育论。

(四)科学合理做好学校体育的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

由于我们人体先天存在某些特定解剖结构弱点,以及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潜在特点,在体育运动中是存在潜在运动受伤风险的,但我们不应该扮演“谈安色变”的角色。学校做好体育的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防控这一系统工程工作至关重要,应做好分析体育运动的风险来源、确定好风险发生的条件、描述好风险特征并评价好风险的过程等方面的因素识别工作。比如,学校管理方面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问题、场地设施陈旧问题;体育教师方面的工作不作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安全保护措施不够、教学组织不科学、超出大纲标准要求、讲解示范不够等问题;学生方面的运动技能不足、违反课堂纪律、特异体质、第三者同学过失、保健知识匮乏、不按要求练习、睡眠时间不足或饮食间接关系等因素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单位或个人过失、活动本身的危险性、体育教材竞技化、自然界不可抗力等方面,都需加以注重判别清楚,尽最大程度堵住风险源。同时,还得对体育运动的项目、场所、技术等作好高危、中危、低危的风险评估,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运动风险管控。

四、结束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学校体育承载着重要的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价值意义,这些意义价值的显现表现为显性与隐性兼具,但众多国民大众及青少年学子对学校体育认知、观念、行动等方面均存在较为复杂的异化失范现象,这种失范的异化现象对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期许愿景相悖,与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及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大发展相抗阻。因此,应加大对当前学校体育各种异化现象的规避力度,突破异化阻力的围困,力推我国学校体育事业治理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异化体育学校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