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娜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教学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基本保障。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慕课的大范围开展,对教学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对山东省的部分高校的慕课的开设和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慕课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山东省很多高校都对慕课管理进行了明确地规定,慕课的出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部分高校也是鼓励为主,监管为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体验过程,自我收获,而不是仅仅为了通过期末考试。
目前,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多家教学平台都相继出台了慕课的建设和管理办法,积极引进私播课和自建课,丰富慕课的课程群。山东省教育厅和各大高校都牵头建设了多门慕课课程,在课程规划、立项、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落实了课程建设经费。慕课开建后,老师可以选择慕课上线平台,在建设期内完成慕课的录播工作。
慕课开始推广建设以来,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过程、监督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完善和改进,但是还是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慕课教学管理机构,教务管理人员既要兼顾传统课程,又要管理慕课课程,既要负责教学管理,又要承担学生的咨询工作,应接不暇。所以,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健全的慕课管理体制,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进行具体界定。
通过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参加慕课课程学习的学生95%以上都考核合格,顺利修到相应的学分,虽然学生拿到了但是学习目标的实践程度较低,只有不到5%,学生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慕课教学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目前,慕课的种类相对较少,涉及范围较小,课程内容不丰富,课程资源匮乏,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调研结果显示,57%的学生对当前的慕课课程是不满意的,认为没有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很多高校的慕课就是原来的精品课程,新的慕课资源非常少,学生可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但是慕课的教学跟传统的相比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慕课课程的教学工作者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激励不够,建设慕课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但是除了能提高教师的知名度之外没有别的物质回报,同样的工作强度投入到科研中的话,教师获得的经济收入更可观。而且,由于慕课的公开性,老师需要面对所有学生和同行甚至是领导的监督和检验,压力倍增。
慕课的管理跟传统的课程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从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到基层管理,再到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都进行调整,校级层面需要设立慕课建设团队,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责就是就各高校之间的慕课建设进行交流和沟通,制定慕课质量管理的相关办法,对学校的教师进行慕课课程建设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也应该有具体的人员负责,主要工作是与学生建立联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信息咨询、学分认定等服务。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必须加强慕课课程的建设,提高慕课教学水平,增加慕课课程的数量,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其它能力要素。
将慕课建设与科研工作相融合,对慕课建设加大支持力度,给教师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课程建设,必要时给予物质和经济的支持和奖励,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