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相生”读懂词
——《浅谈<扬州慢>教学思路的探索》

2020-01-08 12:25
科学咨询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词序文姜夔

汤 珣

(重庆二十九中 重庆 400010)

《扬州慢》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的一首诗词,为宋代姜夔所创作。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情怀。《扬州慢》读起来凄婉绵长,与其说是一首词,不如说是一曲古时大都市变迁的哀歌。

一篇古诗词,从头到尾机械翻译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厌烦。若能找到一些突破口,并能贯穿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何乐为不为呢?那么,有小序的这类词应该怎样讲呢?纵观中国古诗词中的小序,它以散文形式独立于诗词之外,其内容多写创作缘起 , 起导读作用,与诗词本身相辅相成。恰逢此词有小序,那么在讲学过程中,就从小序讲起,引导学生以小序为纲要读懂古代诗词。朱熹有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静思。那就边读边学吧!

一、读小序,初步感知内容

且读《扬州慢》一词,词前小序这样写道: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读起来回味悠长,朗朗上口。

提问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问套小问”的方式进行。用大问题,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小问题,则一般用来追问。大问环节如下:一、读小序,初步感知内容。学生回答:时、地、景、看、听,感、评价……借此发问,千岩老人评价为“黍离之悲”,什么叫黍离之悲呢?学生十六七岁生活体验有限,不可能真正理解“黍离之悲”的。对此,我抛问:小序部分由四个字引起了老师的思考,那就是:感慨今昔。那么我们今天先抓住“感慨今昔”四个字谈起。

一首诗歌的解读要抓住“纲要”,才能读懂。读小序,对于读懂全词非常有帮助,熟读再精思,才能推动理解。

二、读全词,挖掘词的内涵

这首词主要内容是姜夔在感慨扬州城的昔盛今衰,在解读的过程中,牢牢地抓住小序中的“今”和“昔”,推进解读,挖掘内涵。学生立马可以梳理词中关于扬州城“今昔对比”:以前是“名都”,现在是“空城”;以前的“春风十里”,现在是“荠麦青青”;如今是“废池”,往昔的金城汤池;以前是“月”,现在是“冷月”,结合课下注释解读出原因——金兵南侵。当然,教师可以趁机追问,诗词当中还有隐藏的对比,在于何处呢?学生回答:词人多次化用唐代杜牧曾在扬州的诗句:杜牧诗中“豆蔻梢头二月初”,姜夔词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进而去追问为何“难赋深情”,都市衰败,让文人不忍直视。杜牧诗歌中“二十四桥明月夜”,而在姜夔的词中,“二十四桥仍在”,“仍在”二字含义深远,因为有无奈、哀叹之情。姜夔感慨扬州的背后,有一个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曾经繁华的大都市。时空为线索,今昔为对比,可深度挖掘词的内涵。

然而,诗词教学的理解在于诗句的本身,有小序的词当然不能忽略其序文之间相存共生。例如,可以设置问题一:词的正文中写道:“过春风十里”,为什么不是小序中的“过维扬”?因为正文中的“过春风十里”,当然更有春风拂面的温暖之感。还可以追问:词的正文中写道:“清角吹寒”,为什么不是小序中的“戍角悲吟”呢?学生就会进一步思考,从而得出:诗词正文中的“吹寒”二字,似乎把扬州城如今的破败与荒凉都吹在空中,恰逢小序中的“至日”(冬至),更能表现出寒气弥漫于天地之间,营造出凄清的氛围。这样一来,学习全词的过程中,不断地“回扣”小序。用序文相生的方法来读懂词,序文相呼应,理边熟读边精思,进而循序渐进推进教学。

三、读全词,感悟深沉内涵

开篇就提出了质疑:什么叫“蜀黎之悲”?个人认为,序文中出现的内容,如同读懂全词的一把钥匙。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巧妙助推背景资料,那么则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词中有“清角吹寒”一句,学生在研读其“角”字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启发学生:一个“角”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扬州城已经变成了一座边城,一座名都怎么会变成一座边城呢?因为——胡马窥江。那么,“胡马窥江”将是一段怎样不堪的历史呢?用幻灯片推出金兵的两次南侵和“宋金绍兴合议”,文字史实内容查找到以后让学生自我解读。顺势,再次把课堂引入深层思考:那么,《扬州慢》仅仅写了扬州城的昔盛今衰之悲吗?学生经过认真熟读精思之后,在借助资料助推之后会得出:不仅仅如此,更有南宋王朝的国运衰微之悲。

理解深层到位之后,再用幻灯片推出《诗经·王风》中的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配以背景音乐,再让学生带着课堂感悟品读《扬州慢》全文,哀婉绵长之调就在于读者口中,熟读精思之后,恰当的时候助推教学资源,黍离之悲理解感受到了,教学目的也自然而然达到了。

本为普通的诗前小序,若能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则更好。这一熟读而精思的过程,这一序文相生的诗词教学方法,不仅换了个讲解角度,也能贯穿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即学生在一遍遍读小序读全词的过程中完成了语言的建构,在序文相生的呼应过程中完成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借助配乐《诗经·王风》之后深层理解黍离之悲,完成了审美鉴赏与创造,其实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本来就完成了文化的传承。那么,至于文化的创新?可以课后把《扬州慢》改写成姜夔到扬州的一篇抒情散文。古人的作品,后人也可以用不同体裁进行加工创造。

“序文相生”读懂词,可以进行教学尝试,用熟之后,可以成为探索有序文的一类词的方法。

猜你喜欢
全词序文姜夔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陆明君
不吹不黑
刘禹锡诗序研究
姜夔,你咋这么牛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梅花引•荆溪阻雪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萧伯纳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