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农
(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 山东潍坊 261021)
教学智慧是每堂课上源源不断的“活水”。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应随时应事而作。这就需要我们灵活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案例一
情景再现:
有一年,我到某学校送课。在车上,我被告知明天第一节课要给初三的学生上课,第二节跟老师互动交流。由于行程原因,我到达学校已是晚上10点半了。讲哪一篇课文好呢?一没课件,二没导案,第三最棘手:学生学情怎样呢?考虑到初三上学期的教学进度,我就先从最后单元中的文言文选吧,学生应该没学过。考虑再三,我选定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
第二天上课前,我先来到教室,跟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结果令我大感意外:他们文言文单元已经学完了,且昨天刚进行完了单元测试。昨晚备课是按照新授课准备的。这下,我的计划全被打乱了。看到听课教师已经陆续走进教室,我该怎样讲呢?经过短暂思考,我即兴说了一段开场白:
“来到我们学校,我有三点感受,想和同学们分享:在公路边我看到一块指示牌:欢迎来到帝王之师故居,原来我们这儿是咸丰皇帝的老师杜受田的故居,真为你们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羡慕。此是第一点感受。”
“在学校接待室,我看到我们学校1934年建校的老照片,校史悠久,比我年龄大36岁,学校的悠久历史就是一笔财富,我羡慕你们!”
“第三点感受是刚刚在教室门口看我们班名:繁星班,繁星点点,熠熠生辉,看到同学们脸上自信的笑容,我感觉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英雄俊才!”
案例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灵活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把握生成。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的情境中要灵活处理教学进程的变化,并有目的地进行变通,作出最恰当的决定,抓住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从而演绎出教育的精彩。
案例二
情景再现: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主要特点是语言描写。作品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性格。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我何不把新授课改成人物赏析课呢?
在简单的开场白后,我说到:上课前,我刚了解到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并且昨天进行了单元测试。我看到一位同学的试卷,答错的题很少。“文章不厌百回读”,更何况是经典名篇呢!因此,今天的目标一是“识记文学常识,读懂文言词句”。这对我们来说就不是重点了。重点和难点是目标二:读懂课文,读懂人物,把握性格特点。(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我们能真正学会:读文、读人、读自己。
接下来,我出示了三个目标任务:咬准字音,不掉字,不漏字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完后,大家相互交流:读懂一篇文章的标准是什么?本文怎样才能读得好呢?以对话为主的文章,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学生小组或朗读思考,或交流讨论。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案例反思: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不仅使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还要有效率,有生成性,要看师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过程。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让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框架。
案例三
情景再现: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了传授知识的功能,同样也承担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品质的重任。那么,本文能不能对学生进行品质培养、情操陶冶呢?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中揣摩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说话语气后,第三个教学环节,我通过问题设置:就课文中主要人物(唐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你认为本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并举例说明,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首先,我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读____,我看到一个____的人。我的范例:我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这让我看到一个阴险狡诈,想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的秦王。在进行完组内交流、个体展示后,师生共同小结:塑造人物的方法,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通过对比刻画人物。
其次,我用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穿越了千年,跟随唐雎的脚步,我们为他的聪明机智、能言善变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激动。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将永远伴随我们共同成长,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顽强的人——自强不息地栖居在大地上。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感悟美文;读文、读人、读自己!
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性格,互为衬托丰富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用于自己的作文写作。师生互动既起到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又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一节课如果只为追求热闹活泼,就如同灿烂的烟花,表面的浮华背后没有丝毫沉淀。不刻意追求新奇,自然朴实,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才是课堂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