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积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中学 广东中山 528400)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1]。依据生物相关知识开设的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同时,校本课程的教学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实际知识,能使学生明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也能使其今后保持更加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本文对校本课程中免疫部分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在升入高中阶段后,由于骤增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都不适应。有些学生为了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就压缩了过多的生活时间,晚上睡眠不足,白天不吃早饭等,造成身体健康情况不佳,身体抵抗力差,非常容易生病。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学校经常生病[2]。免疫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多种疾病的发生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来进行预防。即便不幸染上疾病,他们也能不慌乱、冷静地处理。
开展免疫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结合实际的案例展示,让学生了解学校常见的一些疾病。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具体病症的种类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各种疾病的发病现象、是否为传染病、推荐的治疗方式等。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常见的感冒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感冒的分类,使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资料了解感冒可以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而病毒性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又分为风热、风寒两种感冒)、流行性感冒(流感)和病毒性咽炎等;细菌性感冒主要为细菌性扁桃体炎。上述几种感冒的发病情况均有所不同,较为常见的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流感。又如,教师在讲解食源性疾病时,可以拓展讲解沙门氏菌病、志贺菌感染(痢疾)、霍乱、甲型肝炎、农药中毒等常见病症,结合具体的图片展示,使学生明确其发病反应,加深学生的印象。
生物校本课程是一个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若教师在教学中全盘代劳,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总体来说,并不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学生了解了较为常见的疾病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网络或查阅相关资料,查找、分析相应疾病的致病原因,并对其分类。
例如,在对感冒进行分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明确各种感冒的发病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查找。如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通过前面的学习明确了常见的感冒种类。那么,请大家根据感冒的不同种类,探索其不同的致病机理。”然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和查阅资料。在学生完成这一步骤后,教师再让每个小组都派出代表回答相应感冒的致病原因。这样的教学成功将学生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对校内多发疾病和致病原因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之后,接下来,学生就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探究常见的疾病防治方法。在进行相应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将本次活动的主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预防”,另一部分是“治疗”。而“预防”这部分在传染病的防治上又可以被分为三个方向:1.从疾病的源头进行预防,让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应该如何处理;2.对疾病的传播过程进行预防,使学生思考如何阻断疾病的传播过程;3.在身体方面进行预防,让学生思考如何阻止致病菌进入身体。
例如,在研究“食源性疾病”的防止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这类疾病大多是因为饮食的不健康而造成的,再通过具体分析,尝试将相应疾病的防治方法写出来。在掌握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校食堂进行调查,看学校的食堂是否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分析“食源性疾病”中最有可能在自己学校发生的是哪种,再让学生根据相应的疾病来设置疾病防治方案,防患于未然。这样开展实践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对学校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排查。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开发关于免疫教学的校本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其研究过程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明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也能通过对生物知识实际应用方向的感受,加深其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教学,教师要将课程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对相应的疾病进行分析、分类,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尝试分析学校常见疾病的致病原因,尝试总结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