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华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第二小学 甘肃甘南 746300)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遇到应用题都觉得头疼,家长也头疼[1]。打好基础是解题的关键。老师要想法设法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老师必须从一年级抓起。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不多,理解能力差,解应用题有一定困难。但应用题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不抽象。因此,对低年级刚接触应用题的学生,老师应教会他们动手操作,先让学生摆图形,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应用题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2],老师在教学时就要利用这个有利因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各种计数、计算、应用三者结合的方法,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认数和计算当中渗透应用题的因素,让学生适应、认识到应用题不过是把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老师应加强沟通,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和分析应用题,学会运用加减法自己解运用题,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应用题,难度较大。老师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能让学生掌握方法技巧。
例1 三年级(1)班有女生33人,男生生27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个人?
面对这道应用题,老师可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师生互相订正,解决所求的问题。
列式:(33+27)÷4=15(人)
答:每组有15人。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不会做,就可按老师的教法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先审题、再做题,还要培养学生做题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学生对每道应用题都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借助线段图仔细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列式计算奠定基础,培养解应用题的能力。
长期这样坚持解应用题,久而久之,学生不仅理清了解题思路,而且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年龄小,做事往往粗心大意,且刚开始接触应用题,会给做题带来负面影响。在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时,学生遇到的问题太多,稍不注意就会漏做、错做。因此,学生一定要紧扣“题眼”,抓关键词来解题,以免混淆概念、弄不清数量关系而做错。比如,学生解有关数学广角的应用题时,一定要紧扣“题眼”,抓住关键词,弄清数量关系。如果不弄清数量关系,概念模糊,就像老虎吃蚊子无法下爪一样,学生就无法掌握应用题。
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这样,学生便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学会自己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答应用题。
总之,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就要打好基础。基础打好了,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轻松。只要老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的培养。
比如,有一个学生是乡下转来的差生。一年级时,他学习很差,长期旷课,不按时交作业。久而久之,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学习压力大,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面对这样的学生,笔者想了各种办法去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先让他喜欢老师,再给他讲父母供他上学不容易,学也一天,混日子也是一天,何况混日子更难受。此后,这个学生醒悟了,每天按时上课,专心听讲,不会的题下课后主动问老师。经过一学期的培养,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大幅提高。卷子发下来后,他的脸上洋溢着好奇和惊讶,跑到笔者跟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说老师辛苦了。作为老师,学生的成绩提高了,笔者也很高兴。老师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老师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教学效果不一样。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老师应帮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题意、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思路,真正达到解应用题的最终目的,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